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氮肥运筹对稻茬小麦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稻茬麦磷素合理的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宁麦9号和豫麦34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基追比(1∶9,3∶7,5∶5,7∶3,施氮量225 kg/hm2)对土壤速效磷时空变化、植株磷素吸收、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至开花期为植株磷素积累高峰期,植株磷素吸收随追肥比例的增加先增后降,N5/5处理积累量最高。拔节前0~4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随基肥比例的增加而降低,拔节后则随追肥比例的增加先降后增。表观土壤磷素盈亏呈明显的阶段特征,拔节前土壤磷素出现显著的表观盈余,拔节至成熟期则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观亏缺。全生育期两品种磷素表观盈余量均以N5/5处理最低,N1/9处理较高。综合考虑小麦产量和磷素平衡特征,宁麦9号和豫麦34在105kg/hm2的施磷量基础上可分别再降低P2O5用量6.5,8.4 kg/hm2,能够获得较高的小麦产量并减少磷素损失。

关键词: 氮肥运筹 稻茬小麦 磷积累 土壤速效磷 磷素平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粳稻食味品质育种研究进展与启示

江苏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江苏省2001—2013年通过审定的83份常规粳稻品种及4份对照品种为对象,利用食味仪测定各品种的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及食味值,分析各生态型品种食味品质的变化趋势,以探讨加快江苏优质食味粳稻新品种选育进展可能的途径。

关键词: 江苏粳稻 生态型 食味品质 品种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社会转型视阈下的生态文明教育

高等农业教育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我国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阶段。虽然经济发展举世瞩目,但是能源资源消耗与日俱增,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公民生态文明素质整体不高。鉴于此,必须深入了解社会转型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涵,明确社会转型期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个方面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关键词: 社会转型 生态文明教育 实施路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追施氮肥对‘镇麦168’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镇麦168’及其同类型小麦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施肥依据,选用‘镇麦168’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探讨追施氮肥对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底肥相同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追施氮肥,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均呈抛物线变化。施氮总量相同时,拔节期追施氮肥对‘镇麦168’有极显著的增产效应,追施氮肥处理的平均单产比对照增产19.4%,其中以施氮肥A2(112.5 kg/hm2)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为显著,较对照增1853.7 kg/hm2,增幅达34.3%,同时能显著提高‘镇麦168’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沉降值以及容重。综上,在江苏淮南麦区生态条件下,以拔节期追施氮肥112.5 kg/hm2为‘镇麦168’较为合理的氮肥运筹模式。

关键词: ‘镇麦168’ 追施氮肥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药渣培养料优化对草菇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南京金陵制药厂生产脉络宁的废弃渣为主要原料,通过添加不同比例的稻草、生石灰、增产剂,调节中药渣的C/N比、p H值、营养物质含量,科学优化草菇培养料,并以棉籽壳加稻草、生石灰、尿素制成的培养料为对照,进行草菇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中药渣、稻草、石灰、增产剂按质量比74∶20∶2∶4复配的培养料,p H值、C/N比适中,营养丰富,含草菇生长所需的C、N、P、K、Ca、Mg、S、Zn、B、维生素B1、活性酶,将其用于栽培草菇,菌丝生长势强,生长速度快,出菇整齐,草菇朵大肉厚,生物转化率最高,达39.3%,比对照提高了11.2%,差异达显著水平;草菇品质大大改善,矿物磷、钾及粗蛋白质、维生素C、粗脂肪、总黄酮含量均比对照提高,粗纤维含量比对照下降。

关键词: 中药渣 草菇 品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糯玉米育种进展、存在问题与对策

江苏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江苏省糯玉米生产发展迅速,品种改良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育成、推广新品种,实现了多次品种更新换代,推动了糯玉米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分析审定推广的糯玉米品种特性及应用情况,总结了糯玉米育种取得的成就,指出目前糯玉米育种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糯玉米 育种 进展 展望 江苏省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棚栽培甜樱桃不同品种间部分生理指标差异性研究

北方园艺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以甜樱桃为试材,采用连栋大棚栽培方式,研究了不同品种部分生理指标在大棚栽培环境下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叶面积和叶片鲜重差异显著,"红灯"最大,分别为124.09cm2和2.68g,"萨米脱"最小,分别为78.94cm2和1.62g,而叶片干重却差异不显著;叶片组织含水量与相对含水量在各品种间差异性相似,"红灯"均为最大,分别为67.94%、78.92%,"萨米脱"组织含水量最小为55.46%,叶片相对含水量以"美早"最小为66.02%,二者差异显著,各品种间叶片水分饱和亏差异不显著,"美早"最大,"红灯"最小;各品种在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间的差异相似,均以"萨米脱"最大,分别为2.32、0.72mg/g FW,"桑提娜"最小,分别为1.53、0.45mg/g FW,类胡萝卜素含量则以"桑提娜"最高为0.40mg/g FW,"美早"最低为0.28mg/g FW。

关键词: 大棚 甜樱桃 适应性差异 生理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干燥方式对香菇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鼓风恒温干燥、真空恒温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这3种干燥方式对香菇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确定香菇的最佳干燥方式。以二氯甲烷为萃取溶剂,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SDE)萃取香菇及其干制品的挥发性成分,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结合主要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和权重值,对香菇干制品进行综合评分。结果表明,香菇及其干制品共被检出51种挥发性化合物,采用真空恒温干燥制得的干制品的综合评分最高,为5.42,远远高于鼓风恒温干燥(1.02)和真空冷冻干燥(1.38)。

关键词: 干燥方式 香菇 挥发性成分 同时蒸馏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4种杀菌剂对葡萄炭疽病菌的毒力测定

江苏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明不同杀菌剂对葡萄炭疽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4种杀菌剂对葡萄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氟硅唑、咪鲜胺、苯醚甲环唑、氟环唑、丙环唑、戊唑醇、己唑醇、烯唑醇、吡唑醚菌酯、多菌灵、腈菌唑、啶酰菌胺、多抗霉素、嘧菌酯对葡萄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0.258 6、0.338 0、0.376 4、0.571 6、0.5852、0.691 7、1.176 8、1.192 3、1.232 7、1.249 4、7.171 3、13.065 7、70.343 2、224.519 7μg/m L。葡萄炭疽病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中供试葡萄炭疽病菌对氟硅唑最敏感。

关键词: 葡萄炭疽病菌 杀菌剂 菌丝生长速率法 EC50 抑菌活性 敏感性 毒力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cDNA-SRAP分离结球甘蓝抗黑腐病相关基因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挖掘抗病基因,探寻甘蓝抗黑腐病机制,选取抗性材料C7,在幼苗4~5片真叶期,喷施菌液浓度为1.0×108cfu/mL的细菌悬浮液,喷施蒸馏水作对照,提取接种后1,3,5 d的总RNA进行等量混合,获得2种不同处理的样品池。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显示:60对SRAP引物组合共扩增出大小在100~750 bp的685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11条带,共检测到24个多克隆位点。回收测序后,将得到的9条差异表达片段TDFs(Transcript derived fragments)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其中3条差异基因片段未搜索到任何同源蛋白,其余6个基因均按功能分类,可分为涉及能量代谢、植物细胞壁蛋白相关基因、液泡加工酶基因和未知功能基因。表明cDNASRAP方法简单、重复性好、试验成本低,完全适用于差异表达分析,从中获得一些与甘蓝抗黑腐病相关的差异基因片段,可用于甘蓝抗黑腐病的分子机理研究。

关键词: 甘蓝 黑腐病 cDNA-SRA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