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840条记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BBTV DNA1在香蕉不同组织中的含量

热带作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准确定量香蕉束顶病毒(Banana bunchy top virus,BBTV)DNA1组分在香蕉组织中的分布和含量,建立以SYBR Green-I荧光染料为标记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方法。利用B1-F/B1-R引物扩增海南BBTV DNA1组分并构建到pMD18T sample载体,再以B2-F/B2-R引物测定该质粒的标准曲线,其线性方程为Y=-3.247×LOG(X)+8.01,相关系数r2=0.997,扩增效率为103.2%,标准质粒检测灵敏度约为214 copies/μL。分别选取染病香蕉的嫩叶、叶鞘、假茎和球茎各100 mg,提取DNA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病株各部位均含BBTV病毒,但含量有明显差异,其中嫩叶(3.08×108 copies/mg)>叶鞘(2.50×108 copies/mg)>假茎(1.29×108 copies/mg)>球茎(1.67×107 copies/mg),呈依次递减。

关键词: 香蕉束顶病毒 实时荧光定量PCR 病毒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ASR的特征和采后表达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香蕉cDNA文库中获得香蕉ASR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MaASR。构建遗传进化树发现MaASR与单子叶植物中的芭蕉科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近。对正常成熟和乙烯处理的香蕉果实各时期内源ABA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正常成熟的香蕉果实中,成熟早期(0-2 d),内源ABA含量相对较低,第8天ABA含量达到最大,随后迅速下降。在乙烯处理的香蕉果实中,ABA含量急剧上升,第3天ABA含量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利用荧光定量RT-PCR对MaASR在正常成熟和乙烯处理后的果实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在自然成熟的果实中,MaASR在采后2 d达到高峰,而后迅速下降,在6-16 d时一直保持较低水平。在经外源乙烯诱导的果实中,MaASR表达水平没有表现出剧烈变化的趋势,整体表达量较低。表明MaASR对乙烯信号有应答,但应答强度较低,其表达趋势与ABA的含量或者信号强度呈负相关。

关键词: 香蕉 ASR 特征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声处理对碱法制备蚕蛹蛋白条件的优化

热带作物学报 2014 CSCD

摘要: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响应面优化,研究超声处理对碱法制备蚕蛹蛋白得率的影响,得到了蚕蛹蛋白得率的数学模型,优化了制备条件,提高了碱法制备蚕蛹蛋白的得率。结果表明:NaOH浓度和液固比(V/m)对蚕蛹蛋白得率影响显著(p<0.05)。蚕蛹蛋白浸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400 W,超声时间20 min,浸提液固比(V/m)60∶1,NaOH浓度0.3%。在此工艺条件下,蚕蛹蛋白的得率为88.14%。制备的蚕蛹蛋白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符合FAO/WHO推荐标准,可以作为食品基料使用。

关键词: 超声处理 蚕蛹蛋白质 蛋白得率 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巴西蕉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热带农业科学 2014

摘要:论述了巴西蕉品种的来源、引进选育过程及栽培技术特点,通过历年的区域试验对其生物学性状、果实品质、抗逆、抗病性差异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巴西蕉品种生育期9~13个月,植株高度237~300 cm;果穗长约84 cm,果穗周约120 cm,果指长20.1~21 cm,果数134~149个,单产24 kg,单产最高可达50 kg以上。耐瘦瘠、抗寒性较好,经济性状优良,主要缺陷是对香蕉枯萎病4号小种高感,其他病虫害抗性也同普通香牙蕉。巴西蕉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已成为我国主栽品种之一,占种植面积60%以上,累计种植面积达200万hm2,累计产值1 500亿元,年带动就业100万人。2013年1月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巴西蕉 香蕉特性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Fe~(2+)对水稻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模拟冷浸田土壤亚铁毒害,研究了土壤-水稻-亚铁-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体系中,外加Fe2+不同处理水平(0、100、200、400、800和1600 mg/kg)对水稻苗期和分蘖期相关生理指标、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其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一定亚铁本底(207.77 mg/kg)的正常稻田土壤中,外源性Fe2+的加入将逐步抑制水稻生长、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外源Fe2+浓度达100 mg/kg后,水稻的株高、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降低;水稻叶片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SPAD值)、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则显著增加,表明外源Fe2+浓度100 mg/kg是本研究条件下外源Fe2+对水稻生长产生显著毒害影响的临界点;同时随外源Fe2+浓度的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三大基础菌系总量(细菌、真菌、放线菌)、功能菌系总量(氨化细菌、固氮菌、纤维分解菌)、铁还原菌总量总体是先快速下降,后逐渐平稳降低。半效应浓度EC50分析表明,外源Fe2+浓度100mg/kg为多数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微生物基础菌系总量、功能菌系总量、铁还原菌)EC50变化的临界值;体系中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和水稻生长指标的变化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表明供试土壤亚铁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是亚铁对土壤-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同步影响的结果。综上结果可知,外源Fe2+浓度100 mg/kg为导致供试土壤中水稻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受到显著负效应的临界值,进而推知,本研究所用土壤对水稻生长和微生物活性的亚铁毒胁迫临界浓度约为300 mg/kg(含本底),Fe2+含量超出该浓度时,需采取合理的农艺措施控制其负效应。

关键词: 亚铁离子 水稻生理指标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量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巴西橡胶树HbDRM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PCR和RACE技术从巴西橡胶树中克隆出了一个域重排甲基转移酶(Domains rearranged methyltransferase,DRM)基因(HbDRM)。HbDRM全长为2 245 bp,含有1 917 bp的阅读框,145 bp的5′-UTR和176 bp 3′-UTR,编码638个氨基酸,分子量为71.39 ku,等电点为4.90。HbDRM的氨基酸序列与可可、葡萄、黄瓜、鹰嘴豆、番茄、拟南芥DRM家族成员的同源性分别为77%、74%、72%、67%、64%和52%。定量RT-PCR分析表明HbDRM在巴西橡胶树的根、树皮、叶、花、胶乳、胚和愈伤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花和愈伤组织中表达量较高,在胶乳中表达量最低,此外HbDRM在橡胶树自根幼态无性系的胶乳中表达比其供体胶乳中的表达低。HbDRM的克隆和表达分析为下一步研究HbDRM在巴西橡胶树自根幼态无性系高产中的作用打下基础。

关键词: 巴西橡胶树 域重排甲基转移酶 DNA甲基化 自根幼态无性系 克隆与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多酚通过microRNA调控脂质代谢研究进展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icroRNA(简称miRNA)是长度18~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分子,具有调控mRNA的翻译和/或稳定性的功能,从而在转录后水平调节不同基因的表达。人体内约60%编码蛋白的基因的表达受到miRNA调节,其中包括脂质代谢调控相关基因。植物多酚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可以通过调节脂质代谢相关miRNAs,如miR-122和miR-33的表达进而发挥降血脂等活性。该文综述了miRNA调控脂质代谢相关mRNA的作用机制以及植物多酚在这一过程中的可能作用。

关键词: miRNA miR-122 miR-33 多酚 脂质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楂酒功能成分浸出规律及其澄清工艺研究

酿酒科技 2014

摘要:考察了山楂酒浸泡过程中功能成分的浸出规律,研究了魔芋精粉、硅藻土、琼脂、蛋清以及壳聚糖单一澄清剂及复配澄清剂对山楂酒的澄清效果。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浸泡15 d时,山楂酒中黄酮含量达到最高,为1.36%,延长浸泡时间不利于山楂中黄酮的浸出;浸泡过程中多酚含量呈先逐渐增加后基本保持稳定,在浸泡20 d时,山楂酒中多酚含量达到最高,48.63 mg/mL。澄清结果表明,魔芋精粉、硅藻土、琼脂、蛋清以及壳聚糖作为单一澄清剂使用对山楂酒的澄清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壳聚糖、硅藻土以及琼脂复配澄清剂对山楂酒的澄清效果要明显好于单一澄清剂;复配优化条件为壳聚糖0.006 g/100 mL,硅藻土0.10 g/100 mL,琼脂0.060 mL/100 mL,在此条件下处理4 d,山楂酒的透光率达95.06%。

关键词: 山楂酒 功能成分 澄清工艺 保健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沼液对白菜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施用沼液对白菜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沼液能够显著提高白菜的产量,与化肥处理相比增加了白菜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提高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硝酸盐含量,改善白菜品质;与对照相比,施用沼液提高了白菜N含量和N、P、K、Ca的养分累积量,但是沼液用量过高也会降低养分农学利用率。

关键词: 沼液 白菜 产量 品质 养分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茶树田间参数自动采集系统

广东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精确判断茶树水分胁迫情况,以Idso的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WSI)模型中的参数为监测对象,研制了一套茶树水分胁迫田间参数自动采集系统,实现对表征茶树发生水分胁迫的茶树自身生理参数及茶树田间物理环境参数的自动监测。系统通过不同的传感器节点分别监测茶树的冠层温度、田间的土壤湿度和土壤热通量、太阳净辐射、风速及空气温湿度。通过所采集的上述参数,结合CWSI模型,便可精确计算出茶树水分胁迫指数,用于指导灌溉,避免茶树发生干旱胁迫或过度灌溉。系统充分利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便捷性,各传感器节点所采集的参数以多跳的方式无线传输至远端的上位机节点,上位机节点可以本地存储参数,也可通过串口,输送至电脑上。系统经过重新标定,也可用于监测其他作物的水分胁迫情况。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水分胁迫 田间参数 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