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EM菌肥对黄瓜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瓜菜 》 2016
摘要:为探讨EM(effective microorganisms)菌肥对黄瓜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旱黄瓜‘绿剑’为试验材料,对育苗土壤分别通过土壤表面喷施和均匀拌入2种方式施入EM菌肥,并在育苗期对黄瓜根际多种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EM菌肥能够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酶活性,相同施用浓度下,均匀混入土壤的施用方式能够更好地提高土壤酶活性,而相同施用方式下0.5%浓度的EM菌肥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土壤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球盖菇采收后的初加工处理技术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大球盖菇是近年来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和黑龙江鑫田食用菌有限公司联合示范推广的珍稀菇类。大球盖菇酒红色、有野生蘑菇的清新味,口感极好[1],自推广以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深受市场欢迎。目前大球盖菇的产品以鲜品、盐渍品和干品为主。本文将大球盖菇采收后的几种初加工处理技术予以介绍,为食用菌生产销售提供借鉴。1鲜品大球盖菇原产于我国南方,在黑龙江省属于珍稀菇类,其外观与松茸相近,售价达20元·kg-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杀菌剂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分析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为筛选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效果好的杀菌剂组合和施药时机,以感病品种Favorita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用不同的杀菌剂组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结果表明:中化药剂处理、每7d喷药处理和测报模型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均有防治效果,防治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测报模型处理,每7d喷药处理,中化药剂处理和对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管理制度对苹果园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中国林副特产 》 2016
摘要:以龙丰苹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在覆盖、生草、免耕和清耕4种土壤管理制度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的土壤温度在5~19℃之间波动,覆盖和生草处理的土壤温度变化幅度最小,分别为12.7℃和12.3℃;土壤含水量覆盖最高,其次是生草,清耕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最低。与清耕处理相比,生草处理明显降低土壤容重,其中0~20cm土层下降0.06g/cm~3;20~40cm土层下降0.14g/cm~3。土壤孔隙度在20~40cm土层生草与覆盖处理差异显著,与免耕、清耕处理之间的土壤孔隙度差异极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采用DNA条形码技术检测马铃薯4种细菌病害
《中国马铃薯 》 2016
摘要:马铃薯易受到多种细菌病害的侵染,特别是检疫性病害和土传性病害,对马铃薯种薯进行全面的细菌病害检测势在必行。将检测检疫性细菌病害的DNA条形码技术应用在马铃薯4种细菌性病害(环腐病、青枯病、疮痂病和黑胫病)的检测中,探讨该项技术的应用可行性。采用已知菌株以明确该项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该项DNA条形码技术检测马铃薯环腐病和疮痂病的结果良好;检测青枯病可以确定到属;检测黑胫病时配合特异性基因,可获得良好的检测结果。该DNA条形码技术是标准性操作规程与测序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高,同时可以在大规模样品的检测工作中缩减工作量,提高检测效率。
关键词: DNA条形码技术 马铃薯 环腐病 青枯病 疮痂病 黑胫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草药黄芪在黑龙江省种植效益及前景分析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在当前种植结构调整中,为了给农户选择新的种植项目提供建议,对黄芪类中药材药食同用价值、品类、价格、主产区及发源地情况、栽培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对黄芪类中药材在黑龙江省的种植效益进行了分析。建议农户根据黑龙江特有的冷凉春秋少雨的气候特点、尚未污染的耕地、山坡、林地条件,选择种植黄芪类中药材品种,前景和效益将十分可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松嫩平原中南部玉米新品种耐密性初探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为了筛选适宜松嫩平原中南部地区增密种植的玉米新品种,提高种植密度,提升粮食产量,对4个新近通过审定的玉米品种进行了品种耐密性研究。设置中高密(75 000株·hm-2)和高密(90 000株·hm-2)两个密度水平,通过对玉米主要生育期、植株性状、倒伏率、空秆率、果穗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等生理指标的调查与测量,研究参试品种的耐密性及高密度种植对玉米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出苗期无明显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高,部分参试品种拔节期延迟1d,抽雄期、吐丝期延迟1~2d,果穗秃尖增长明显,籽粒百粒重降低;参试品种抗倒伏能力较强;龙作1号在两个密度条件下空秆率均较低,表现出了较好的防空秆能力;4个参试品种在密度升高过程中产量变化趋势不一致,稷秾108呈产量增加趋势,其它品种呈产量降低趋势。其中,利民33在中高密条件下产量最高;稷秾108在高密条件下产量最高,适宜高密度种植;利民33穗位相对较低,更符合机械化收获标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强筋春小麦克春11号高效栽培技术
《中国种业 》 2016
摘要:克春11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2001年以克00F5-1817为母本、新世纪9号为父本,经过系谱法选择,进行有性杂交,经过6代选育在2007年决选,其品系代号为克07-1370。该品种具有苗期抗旱、分蘖力强、植株繁茂性好、结实期耐湿、抗倒伏能力强、品质优良等特性,各项试验结果表现良好,经济技术指标达到了审定标准。2016年3月通过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6033,并命名为克春11号。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及相似生态区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耕作模式对大豆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目的]明确不同耕作模式对大豆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影响。[方法]采用杂草种子萌发法,调查玉米大豆轮作区翻耕和免耕2种耕作模式下大豆田0~30 cm土层土壤杂草种子库组成及特征。[结果]2013—2015年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翻耕大豆田杂草共有16科28种,免耕大豆田杂草共有15科26种,有22种杂草在翻耕和免耕大豆田均有分布。翻耕田主要优势杂草为稗草、铁苋菜、龙葵、藜和委陵菜,免耕田主要优势杂草为龙葵、铁苋菜、稗草、藜和马唐,杂草类型以阔叶杂草为主,禾本科杂草较少。翻耕大豆田杂草种子库密度为3 248.2粒/m2,主要分布在0~5、15~20、20~25 cm土层,其中稗草的密度和相对优势度最高;免耕大豆田杂草种子库密度为3 181.5粒/m2,主要分布在0~5、20~25、25~30 cm土层,其中龙葵密度和相对优势度最高。不同耕作模式优势杂草在土层中的分布有一定差别,稗草在翻耕田主要分布于0~5、10~15、20~25 cm土层,而在免耕田主要分布于20~25 cm土层;龙葵在翻耕田主要分布于5~10、20~25 cm土层,而在免耕田主要分布于20~25 cm土层。[结论]免耕和翻耕对大豆田杂草种子库密度影响不大,不同耕作模式对杂草相对优势度和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有一定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