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示范现场会”在黑龙江省北安市建设农场举行
《大豆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6年9月12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主办的"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示范现场会"在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局下属建设农场顺利举行。参加会议领导及专家200余人次,现场展示了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示范田、良种攻关项目苗头品系展示田、大豆生产相关机械和北安农业示范园区,听取了项目组有关专家现场讲解的核心技术,并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孕穗期低温胁迫对寒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黑龙江省25份主栽水稻品种及苗头品系为试材,在孕穗期平均16.1℃,处理5 d的试材为低温处理,以正常栽培管理的试材为对照,分析低温胁迫对不同水稻品种(系)品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导致所有试材每穴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下降,根据相对结实率分为1、3和5级,其中以3级最多、5级最少,分别占总材料的56%和8%。低温处理导致材料糙米粒长、宽和厚下降,但是1和3级材料下降幅度更大;低温处理稻米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起浆温度和消减值增加,稻米糙米率、精米率、最高黏度和崩解值下降,但是耐冷性中等的材料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增加幅度更大。相关分析表明,相对结实率与每穴实粒数、每穴产量和冷胶黏度的冷水反映指数(CRI)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崩解值和回复值的CRI值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孕穗期低温胁迫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品种间存在很大差异,在低温胁迫下耐冷性极强品种(系)每穴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及最高黏度对低温反应迟钝,这是耐冷性极强品种(系)保持较高产量和优良品质的重要形态特征和生理原因。
拔节期和抽雄吐丝期干旱胁迫对黑龙江省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为了选育抗旱玉米品种,以1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拔节期和抽雄吐丝期干旱胁迫对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和抽雄吐丝期干旱胁迫均会导致玉米减产,其中,抽雄吐丝期干旱胁迫减产最重,拔节期次之。抽雄吐丝期干旱胁迫导致穗长与穗粗大幅度减少,从而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拔节期干旱胁迫导致干物质积累减少、次生根条数和根体积减少、叶面积增长受阻严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玉米减产。在供试品种中,嫩单15、龙单38、垦单10号、京单28在拔节期和抽雄吐丝期受干旱胁迫的影响较小,能获得较高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江平原不同年代大豆主栽品种粒茎比和主要病害抗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三江平原不同年代大豆主栽品种粒茎比与主要病害(灰斑病、根腐病)的变化规律,选用不同年代18个同熟期的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深入系统的开展研究工作。结果表明:随着年代的推进,粒茎比的变化趋势为逐年累加提高,变化幅度为0.44~0.88,极差为0.44,增长速度为0.73%,是品种产量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品种对灰斑病抗性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抗病能力总体呈逐步增强的趋势,说明灰斑病危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其中20世纪50、60年代品种均表现感灰斑病,70年代品种抗感交替过渡,到80年代以后的品种全部表现为中抗或抗灰斑病。品种对根腐病的抗性除个别品种(‘绥农4’、‘合丰45、55’、‘黑农48’)抗性水平突出外多数品种抗病性较差,抗病能力总体呈阶段性提高的趋势,其中抗病品种占22.22%,感病品种占77.78%。说明根腐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当前育种与生产亟待解决的病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北部早熟区玉米增密试验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为筛选出黑龙江北部早熟区耐密、高产的玉米品种,于2013-2015年开展玉米品种耐密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年际之间不同气候条件是影响增密试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增密条件下可使穗长等农艺性状产生规律性差异,此外,双密度关联分析更能准确评价品种耐密性,筛选出东农254、绿单2号、龙育11等玉米耐密高产品种,最后基于试验现状对进一步的试验及育种工作提出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瑞香狼毒抗南瓜白粉病活性组分的抑菌活性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为寻找抑制南瓜白粉病新型的植物源抑菌剂,对瑞香狼毒根进行分离。采用乙醇提取法对瑞香狼毒根进行粗提取,所得粗提物溶入水溶液后,分别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这4种溶剂萃取。结果表明:石油醚萃取液对南瓜白粉病的活性最高。进一步对石油醚萃取液分离,并根据TLC点板结果,得到12种馏分(F1~F12),将其对南瓜白粉病分别进行活性测定,最终得到5个活性组分(F4、F5、F7、F9、F1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水分处理对不同玉米品种株高和叶面积增长速度的差异分析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为了确定玉米耐旱评价指标,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高产室选育的相对耐旱玉米新品种龙单23和相对不耐旱的龙343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玉米株高及单株叶面积增长速度差异,对应分析和比较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对龙343株高及单株叶面积的影响要大于对龙单23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根瘤及产量对生物糖氮肥和尿素的响应
《核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生物糖氮肥和尿素2种类型氮肥对大豆根瘤的调控效应,以合丰55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处理,即:生物糖氮肥150 kg·hm-2(N1)、生物糖氮肥225 kg·hm-2(N2)、尿素150 kg·hm-2(N3)、尿素75 kg·hm-2(N4),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类型氮肥对大豆根瘤数量、根瘤干重、根系干重、地上部干物重和有效根瘤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大豆籽粒产量的影响依次为N1>N2>N4>N3,且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N1的大豆籽粒产量比N2、N3、N4分别高6.24%、21.57%、9.39%。N1的根瘤数量、根瘤干重、根系干重、地上部干物重以及有效根瘤最高,最终籽粒产量最高。因此,生物糖氮肥对大豆根瘤生长发育起促进作用,进而提高大豆产量。本研究为大豆氮素营养调控和高产施肥提供了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氮素梯度下硅钾互作对寒地粳稻倒伏抗性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为在龙江地区粳稻生产中科学合理用肥,降低水稻的倒伏风险,以龙庆稻1号为供试材料,在不同氮肥施入梯度下,研究硅钾肥共同作用对水稻茎秆基部节间结构特征和抗倒伏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钾元素单独作用时,钾肥施入量与茎秆I1、I2、I3节间抗折力呈正相关,钾肥施入量为150kg·hm~(-2)时(N1K2),钾元素利用率最高,I1、I2、I3节间抗折力较对照(N1K0)分别提高9.86%、10.14%、13.24%,当硅元素单独作用时,硅肥施入量与I1、I2茎秆节间抗折力呈显著正相关,对I3节间影响不显著,当硅肥施入量为150kg·hm~(~(-2))时(N1S3),对I1、I2节间抗折力提升最为显著,分别较对照(N1S0)提高15.26%、19.69%。氮钾硅肥共同作用时,当氮肥施入量为100kg·hm~(-2),N1K3S1的硅钾元素利用率最高,I1、I2节间抗折力较对照分别提高13.43%、26.27%,当氮肥施入量为200、250kg·hm~(-2),N2K1S3和N3K1S3的硅钾元素利用率最高,I1、I2节间抗折力较对照分别提高10.72%、12.20%、16.76%、10.4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