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杨桃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采用平板培养和磷脂脂肪酸(PLFAs)分析方法,研究20年树龄的台湾软枝杨桃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差异,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杨桃根际土壤可培养真菌、放线菌、放线菌特征脂肪酸10Me17∶0含量较同层次的非根际土壤多,土壤上层的可培养微生物及微生物特征脂肪酸16∶0(细菌)、18∶1ω9c(真菌)和10Me17∶0(放线菌)均比下层土壤的含量高。微生物PLFAs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有23种,包括16∶0、18∶1ω9c和10Me17∶0;与土壤总氮、总磷、总钾相关的有18~20种;与pH值和含水量相关的PLFAs种类较少。
关键词: 台湾软枝杨桃 土壤微生物 磷脂脂肪酸分析(PLFAs)


复合微生物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研究
《福建畜牧兽医 》 2013
摘要:分别采用液体发酵制备地衣芽孢杆菌、酿酒酵母和嗜酸乳杆菌的菌种,将3种微生物按一定比例接种于豆粕进行固态发酵,采用单因素法对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地衣芽孢杆菌、酿酒酵母和嗜酸乳杆菌的配比为(2:1:1)×109,接种量为10%,含水量为45%,采用好氧48 h、厌氧24 h的固态发酵工艺,发酵产物中总菌数可达2.18×109cfu/g,乳酸含量达2.51%,多肽含量达19.22%,其中88.94%的多肽分子量小于2 300 Da。


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的代谢组学异质性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采用基于LC/Q-TOF MS的代谢组学方法,对不同致病性青枯雷尔氏菌的胞外代谢物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代谢标志物,并采用PCA数据处理方法对不同致病性菌株进行分类,建立致病性的PLS-DA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从代谢水平上区分野生型强致病力菌株、野生型无致病力菌株以及强致病力菌株经Tn-5转座子插入导致致病力丧失的人工致弱突变菌株。对代谢标志物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在无致病力菌株和Tn-5致弱菌株中,有12种代谢标志物与强致病力菌株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FC≥2),并表现出相同的丰度变化趋势,预示着这些代谢标志物可能与青枯雷尔氏菌的致病性有关。


黑李园桃小食心虫的发生情况及其田间防治药剂筛选
《热带农业科学 》 2013
摘要:为了解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在新寄主植物黑李上的发生情况,以闽东黑李种植示范基地核心区为观测和试验点,调查该虫的为害过程及发生规律,评价4种地面喷施药剂及4种果面喷施药剂的田间药效,筛选最佳防控药剂。结果表明:桃小食心虫只为害果实,4月下旬,成虫将卵散产于多地,初孵幼虫当天入蛀果内,果内虫道弯曲且充满虫粪,到6月上旬,老熟幼虫外啃脱果孔,入土结茧。诱捕成虫数量和果实表面着卵量随时间均呈"M"型变动,都可划分为初始上升期、相对平稳期和持续回落期,但它们起始、第1峰值、第2峰值及终结的时间节点不同,成虫羽化历期约33 d,成虫产卵果实表面历期约28 d。4种地面喷施药剂对老熟幼虫破冬茧出土的高抑制作用很难持续,48%毒死蜱乳油或52.25%氯氰.毒死蜱乳油前期抑制效果较好,1%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的相对持效抑制作用较好。4种果面喷施药剂,如药前卵果或虫果基数较低,应使用持效性较好的1%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如药前卵果或虫果基数较高,就应使用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


南方农家红葡萄酒酿造技术
《福建农业 》 2013
摘要:近年来,随着葡萄产业的迅速扩大,带动了家庭小作坊式葡萄酒的酿造,但由于大家对酿酒工艺并不十分熟悉,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干红葡萄酒的酿造,既简便又深奥,这里介绍的是南方家庭酿造方法。一、原料主料为充分成熟的鲜食或小果粒型的酿酒葡萄,果粒越小(表皮就越多)、颜色较深的品种最好。大果粒的鲜食品种果汁糖分、酸度都很低,尤其是pH偏高,一方面所酿造酒的风味淡,另一方面更容易被其他微生物浸染而变质。如南方成熟的优质巨峰葡萄,含可溶性固形物低于14%,含糖低于12%,含酸量0.6%—0.7%,而新疆的葡萄含糖量高达20%—24%。辅料是白砂糖、亚硫酸、蛋清、葡萄酵母。葡萄和糖的重量比例为10∶1,不要超过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