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应用导入系群体进行水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剖析
《作物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优质高产水稻品种丰矮占为轮回亲本,以Khazar和IR64作供体亲本,经连续回交分别构建了2套导入系(introgression lines)群体。对导入系后代分别在广州早造和晚造两种环境下进行重复产量鉴定。对两环境下产量及其组分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在广州早造和晚造环境下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存在很大差异。在早造,每穗实粒数对产量供献最大,而在晚造,单株有效穗数对产量供献最大。应用SSR分子标记对这些导入系的供体片段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并应用单向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剖析了导入系基因型与其产量及其组分的关系,共检测到27个染色体区段与产量及组分性状相关,包括10个产量QTL、9个单株穗数QTL、9个每穗实粒数QTL和14个千粒重QTL。大多数QTL只在一个环境条件下表达。在第3、7和9染色体上有3个QTL区域与产量及其两个组分有较大的效应,值得关注。最终,本研究在同步进行复杂农艺性状的改良和遗传剖析的研究上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中国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 Griff.)的地理多样性与分化
《科学通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36对SSR引物及889份中国普通野生稻,分析了中国普通野生稻在地理上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化.结果表明,广东普通野生稻等位变异数最多,占全部变异的84%,其次是广西.基因多样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海南、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和云南.遗传多样性在不同经纬区间及县市的分布表明,中国普通野生稻有两个遗传多样性中心,分别位于广东的博罗、紫金、陆丰、海丰、惠东、惠阳一带以及广西的邕宁、隆安、来宾、贵港一带.通过主坐标、UPGMA聚类以及遗传距离分析发现,云南、湖南、江西和福建的普通野生稻各自分化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群体,而海南、广东和广西的普通野生稻之间的遗传分化较小.存在隔离的前提下,自然选择是造成中国普通野生稻分化的直接动力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冷冻处理对荔枝香气成分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晚熟糯米糍荔枝品种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提取新鲜糯米糍荔枝果肉和冷冻处理60d后荔枝果肉的香气成分,用GC-MS联用仪对香气化合物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冷冻处理前后荔枝在香气组成和含量上具有显著差异。新鲜糯米糍荔枝和冷冻糯米糍荔枝分别鉴定出36、29种香气成分。相对总含量分别为96.97%、99.98%,具有8种共有香气成分。烯类是荔枝果肉风味的主要组成成分。经冷冻处理后,醇类和烷烃类物质相对含量明显增加,酯类物质相对含量明显减少。此外,在冷冻处理后的荔枝果肉中还检测到了醚类、醛类和羧酸类物质各1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Sedum alfredii Hance)根系互作效应对植株生长及吸收利用土壤Zn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套种方法探讨了不同程度根系互作对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的生长和吸收利用土壤Zn的影响,以及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的根系是否能活化土壤中难利用态Zn。不同程度的根系互作采用不同隔膜处理,即无隔膜处理、400目尼龙筛布隔开和PVC板隔开。结果发现,当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套种时,不同程度的根系互作对非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的地上部和根系的生物量、根系Zn含量有显著影响。当与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的根系完全交互作用或采用400目尼龙筛布隔开时,非超积累生态型的根系Zn含量显著增加,其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比其单种时显著减少。这些结果间接表明,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根系能够活化土壤中的难溶态Zn。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苦瓜不同品种多糖含量的比较
《园艺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了苦瓜53个品种和5个品种不同组织部位(瓜肉、瓜茎、瓜叶和瓜籽)以及4个品种的不同发育时期瓜肉的多糖含量。结果表明,53个品种的多糖含量平均为10.00%,变幅为6.85%~13.48%;瓜肉、瓜茎、瓜叶和瓜籽中多糖含量分别为12.21%、1.41%、1.68%和5.42%;4个苦瓜品种授粉后4~24d,瓜肉的多糖含量随发育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至商品成熟期时达到最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圆环病毒I型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兽医杂志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以定量的10倍系列稀释的质量pMD-ORF2为标准品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建立了PCV1检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灵敏度可达1.0×104拷贝/μL,线性范围为1010~101;对起始浓度为1.0×107、1.0×106、1.0×106拷贝/μL的标准品的最终实际测得值分别为1.001×107、0.869×106和0.988×105拷贝/μL,变异系数分别为4.758%、1.865%和3.836%,说明此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重现性。对阳性组织病料的检测表明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高出常规PCR,与套式PCR(nPCR)具有相近的灵敏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橘小实蝇一种重要的寄生蜂—凡氏费氏茧蜂
《环境昆虫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橘小实蝇寄生蜂凡氏费氏茧蜂Fopius vandenboschi(Fullaway)隶属膜翅目小茧蜂科潜蝇茧蜂亚科,是田间控制橘小实蝇的优势蜂种,在国外田间控制橘小实蝇已获得巨大成功,而国内应用寄生蜂田间控制橘小实蝇尚属空白。本研究室在研究中发现田间已有凡氏费氏茧蜂F.vandenbosch定殖,并室内繁殖成功。本文详细地描述了该寄生蜂的特征,旨在为田间应用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