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金钗石斛类原球茎转化子选择方式的比较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立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金钗石斛类原球茎的适宜的选择体系,利用液体纸基、固体培养基与液体滤纸桥3种培养方式,以0,20,40,50,60,80 mg/L质量浓度的潮霉素(Hyg)梯度试验,发现不同培养方式的选择效果有所差异。当使用液体纸基培养在50 mg/L Hyg的选择压下,20 d后可使材料死亡;使用固体培养基时,60 mg/L Hyg的选择压下,1个月以上才见效;在40 mg/L的选择压下,液体滤纸桥选择需要26~29 d。固体培养基选择需要较高的Hyg质量浓度且选择周期长,液体纸基选择可缩短时间,但容易造成转化细胞的生长抑制甚至死亡,比较而言液体滤纸桥是较好的选择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多酚氧化酶基因的PCR-RFLP多态性分析
《茶叶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茶树多酚氧化酶(PPO)基因中4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位点在不同品种中的多态性,以研究其与品种适制性及遗传背景的关系。遗传参数分析表明:4个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HpaⅡ酶切位点(引物L7/L8扩增区段)呈现高度多态,BsuRⅠ酶切位点呈现中度多态,这2个酶切位点在不同品种中的基因型分布与品种的遗传背景有直接的关联,可作为遗传标记应用于茶树品种遗传亲源关系分析与亲子鉴定。HpaⅡ酶切位点在引物L7/L8扩增区段存在丰富的多态性,且与品种适制性具有明显关联,适制红茶的品种多为AA基因型,此位点能被HpaⅡ内切酶完全酶切;适制绿茶与乌龙茶的品种多为BB型或AB型,此位点不能被酶切或不能完全被酶切,该HpaⅡ酶切位点可作为茶树品种适制性早期鉴定的遗传标记。对引物L7/L8扩增区域的HpaⅡ酶切位点在祁门4号×潮安大乌叶F1代群体进行分型检测的结果表明,该位点在F1代的分离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x2=0.23)。
关键词: 茶树 多酚氧化酶基因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PCR-RFL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荔枝品种果实品质、糖组分及抗氧化性的分析
《食品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3个荔枝品种的果实为试材,利用常规的品质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进行了果实品质、糖组分和抗氧化性分析。结果表明,荔枝品种间果实出汁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食率、总酸、糖酸比差异较大,出汁率为44.75%~56.83%,糯米糍最高(56.83%),水东最低(44.75%),可溶性固形物为14.89%~18.99%,桂味最高(18.99%),丁香最低(14.89%)。初步评价,糯米糍、桂味、鸡嘴荔、双肩玉荷包是适宜于果汁加工的优良品种,桂味、糯米糍和双肩玉荷包是适宜于果酒加工的优良品种。果糖、葡萄糖和蔗糖是荔枝汁的主要糖类,但不同品种之间,这3种糖的比例有较大差异,单糖含量最高的是妃子笑(100%),蔗糖含量最高的是鸡嘴荔(57.08%)。不同荔枝品种的汁液清除DPPH自由基清除率不同,为74.63%~90.85%,丁香最高(90.85%),糯米糍最低(74.6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影响根癌农杆菌介导香蕉胚性悬浮细胞遗传转化的因素
《果树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含质粒载体pCAMBIA1301的根癌农杆菌EHA105转化贡蕉(Musa A A Pisang Mas cv. Mas)品种的胚性悬浮细胞,通过测定GUS基因瞬时表达率,对转化初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取处于对数期的胚性悬浮细胞和D600nm为0.2的菌液混合,在室温、8000r/min离心5min,然后在110r/min的旋转摇床上摇5min,在体细胞胚诱导培养基上共培养8d,瞬时表达率达到最高值25.3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生物培肥体系在华南茶园土壤中的应用
《茶叶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有机生物培肥体系应用于华南英德茶园,经过一年试验分析了茶叶品质、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较低的化肥使用量获得同样的茶叶品质和较高的产量,同时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有一定的改良作用。随着时间的增长,该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施肥管理体系不仅有助于茶园土壤结构的改善,减少化肥的施用量,而且还可以促进土壤物质进行良性循环,提高土壤质量,在茶园中有较大的推广和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CV-2分离新方法的建立及广东株全基因序列的分析
《动物医学进展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体外环化的猪圆环病毒2型(PCV-2)全基因的感染性,建立一种分离PCV-2的方法。根据GenBank中PCV-2的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扩增PCV-2全基因组的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方法从广东发病猪病料扩增到PCV-2全基因组片段,将该片段克隆入pMD18-T载体,筛选获得阳性重组质粒pM-DT-YF并测序。将所测序列与GenBank中发表的PCV毒株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将质粒pMDT-YF大量扩增,经SacⅡ酶切质粒得到PCV-2全基因组,通过T4连接酶体外环化后,脂质体介导转染PK-15细胞,盲传8代。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可检测到特异性荧光。将转染细胞稀释后接96孔细胞培养板,培养3 d。用荧光定量法检测各孔的PCV-2拷贝数,选择拷贝数最大的细胞扩大培养,经IFA法测定病毒滴度显著增加。结果表明,利用具有感染性的体外环化的全基因组的克隆转染PK-15细胞,并通过选择压力可获得较高滴度的具有感染性的PCV-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做青对黄棪乌龙茶香气与醇系香气前体分布的影响
《食品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SDE法分析了黄棪原料叶和杀青叶的香精油及其香气组分和在茎叶中的分布,拟探明做青对乌龙茶游离态香气和结合态醇系香气前体分布与含量的影响及乌龙茶主要香气形成途径。结果表明,黄棪原料叶中游离态香精油含量以茎中最高,达20.95mg/kg,叶最低;键合态醇系香气的数量分布与游离态香气正好相反。杀青叶中游离态香精油含量差异不大,以梢中最高,达48.22mg/kg,叶最少。通过做青,茎叶游离态香精油大量增加,使二者之间的差距缩小。做青使茎、叶键合态醇系香气总量减少了13.2%~27.4%。从橙花叔醇、香叶醇键合态含量变化结果推断:萜烯类香气的产生可能主要是由异戊烯焦磷酸(IPP)通过多级酶促反应转化而来,而糖苷酶水解释放途径仅为次要途径。
关键词: 黄棪 原料叶 杀青叶 游离态香气 结合态香气 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毛云芝菌(Coriolus hirsutus)产漆酶培养条件优化
《食用菌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优化了以桑叶和麸皮为主要原料由毛云芝菌(Coriolus hirsutus)生产漆酶的培养条件,即培养料起始pH、装料量、封口情况、接种量、发酵时间对漆酶活性的影响,并观察了该菌在优化后培养条件下的代谢动力学情况。结果表明,自然pH,装量为10 g/250 mL三角瓶、封口纱布4层,接种量为5 mL种子液/瓶,培养时间为10 d,酶活达到1.37×104U,优化后结果比初始设计提高了18%。
关键词: Coriolus hirsutus 漆酶 培养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