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8714条记录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Pi-1和Pi-2基因改良两系不育系稻瘟病抗性

作物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含广谱稻瘟病抗性基因Pi-1和Pi-2的BL122为供体,温敏核不育系GD-7S为受体,通过杂交、回交和自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Pi-1、Pi-2基因导入温敏核不育系GD-7S中,获得5个携带两个抗性基因的纯合改良不育株系。利用34个广东代表性稻瘟病菌株接种鉴定,5个改良株系的抗性频率为94.12%~97.06%,而对照GD-7S抗性频率仅为17.65%;自然病圃诱发鉴定5个改良株系的叶瘟和穗颈瘟均为0级,表现高抗。经自然条件和人工气候箱育性鉴定,改良株系与对照均为无或少花粉败育类型,自交结实率为0,说明不育起点温度与对照基本一致。统计分析表明,除剑叶长和每株穗数外,改良株系与对照在其他农艺性状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与恢复系L38杂交,改良株系的杂种F1与对照的F1大多农艺性状无显著差异,说明改良株系基本保持了GD-7S的农艺性状和配合力。

关键词: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基因聚合 Pi-1 Pi-2 两系不育系 稻瘟病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杨梅品种资源及其生态地理分布概况

广东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广东气候特征适宜杨梅的生长,品种资源十分丰富,在查阅有关果树资料和广泛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发现目前广东省11个市41个县(区)有杨梅成片栽培、野生或半野生分布,依照果实色泽大致可分为乌杨梅、红杨梅和白杨梅3个品种群;通过对广东目前主栽杨梅品种(系)的特征和经济性状进行初步分析,发现有7个杨梅品种(系)表现较好,可以推广种植。

关键词: 杨梅 品种资源 生态地理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8年全国香蕉产业发展论坛在广州举行

果树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中国园艺学会热带南亚热带果树分会主办、国际香(大)蕉协作网(INIBAP)亚太指导委员会(BAPNET)协办,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及广东省园艺学会香蕉协会承办的2008年全国香蕉产业发展论坛,经过半年的筹备工作,近两天(4月29—30日)的热烈讨论,在广州胜利闭幕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定安县稻作区水稻控释肥合理施用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在海南定安县稻作区对水稻控释肥的适宜用量和施用方法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一次性施用控释肥与当地常规分次施肥相比,可提高水稻株高、有效穗数、穗长、每穗粒数、千粒重,降低秕粒率,改善经济性状;每667 m2一次基施控释肥40 kg即可满足水稻本田期的营养需求,比常规分次施肥增产8.8%~12.6%,增收66.2~85.6元。

关键词: 水稻 控释肥 施肥量 施肥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东芥菜的现状及发展设想

广东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阐述了水东芥菜的品质特色,生产地域的气候、土壤结构、水资源等条件,介绍了水东芥菜的发展情况,并提出了发展水东芥菜的设想。

关键词: 水东芥菜 品质特色 发展现状 设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椹花青素在小鼠消化道中的动力学变化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经口摄入桑椹花青素后,桑椹花青素在消化道中的动力学变化。给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桑椹花青素混合物,采用比色法检测不同时间消化道中残留的花青素总量,并用HPLC法比较灌胃前样品和小鼠粪便中回收的花青素样品中花青素含量的变化。当灌胃剂量低于12.5mg/鼠时,小鼠粪便中残留的花青素保持较低的水平;当灌胃剂量高于12.5mg/鼠时,小鼠粪便中花青素残留量与剂量呈直线相关。前4h,消化道中花青素残留量呈递减趋势,4h后花青素残留量变化很小。桑椹花青素经过小鼠消化道后,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3-芸香糖苷的比例发生了倒置,说明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的吸收率远高于矢车菊素-3-芸香糖苷的。

关键词: 桑椹 花青素 消化 动力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烟碱烟草种质资源筛选试验初报

广东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90份烟草种质资源进行了烟碱含量的分析测定,在试验条件下,筛选出烟碱含量高于5.0%的烟草种质1份,烟碱含量在4.0%~5.0%之间的烟草种质8份。在参试的烟草种质资源中,密节金丝尾的烟碱含量最高,为5.1385。

关键词: 烟草 烟碱 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药材桑GAP种植基地环境监测与评价

蚕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桑GAP标准化生产基地,根据《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的要求,对广东宝桑园桑树种植基地的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基地土壤样品和灌溉水样品中的pH值在标准规定范围内,灌溉水样品分析项目(总汞、总镉、总铅、总砷、六价铬、氟化物和粪大肠杆菌含量)、土壤样品分析项目(总汞、总镉、总铅、总砷、总铬和总铜含量)和大气监测分析项目(总悬浮物颗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氟化物含量)的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表明该基地环境空气质量以及灌溉水、土壤环境质量均符合国家相应标准,适宜桑的GAP种植与开发。

关键词: GAP基地 环境质量评价 灌溉水质 空气质量 土壤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与大豆间作效应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幼龄茶树与大豆间作对土壤养分状况、茶叶生长、病虫害防治等的影响。【方法】采用两个大豆品种和两个茶树品种,分春、夏两季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英德基地酸性土茶园进行田间试验,分别调查了茶、豆间作对土壤pH、氮、磷、钾、钙、镁等养分状况,茶树株高、株宽及百芽重等生长指标以及杂草控制和病虫害防治等的影响。【结果】幼龄茶园中间种大豆,大豆秸秆回田后能改良土壤养分状况,能显著降低交换性铝含量,提高土壤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和全氮含量;茶、豆间作能有效促进茶树生长,增加茶叶产量、增强幼龄茶园的树势、培养树冠,为成龄茶园的丰产打下基础;茶、豆间作还能有效改善茶园小气候、减少虫害和杂草的发生,从而显著地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结论】选择适宜的大豆品种进行茶、豆间作,在增收两季大豆的情况下,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微生态环境,提高茶叶产量,是一种生态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栽培方式。

关键词: 茶树 大豆 间作 微生态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空间诱变品系稻瘟病抗性变异及分子标记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在前期苗叶瘟抗谱测定的基础上,通过对空间诱变粤香占和青华占高代品系(6代以上)病圃田间穗颈瘟的鉴定,表明苗期表现抗稻瘟病的品种多数在成熟期同样表现抗或高抗稻瘟病。SSR多态性分析表明粤香占和青华占突变品系与原种间存在1.6%~17.4%和7.2%~10.4%的多态性频率,并存在3种多态性表现形式:(1)扩增片段数增加,(2)扩增片段数减少,(3)扩增片段大小有差异。说明由空间环境诱导的DNA变异可能并非是单纯的点突变。进一步分析诱变品系的多态性频率与抗病性的关系,发现部分诱变品系的抗性随着多态性频率的增加而提高。

关键词: 水稻空间诱变品系 稻瘟病 抗性变异 微卫星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