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金莲木(Ochna integerrima (Lour.) Merr.)的生态生物学特征及其播种繁殖技术
《生态环境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莲木(Ochna integerrima(Lour.)Merr.)是金莲木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是潜在的优良园林绿化树种。文章从其形态解剖特征、光合生理生态特征及播种繁殖技术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金莲木为中性偏阳性树种,光合速率日进程呈单峰曲线,无午休现象;其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分别在800μmol·m-2·s-1及52.2μmol·m-2·s-1左右。在高于光饱和点的光强下,其叶片的光合速率并未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同时还维持了较高的蒸腾速率。金莲木叶绿素荧光参数显示其具有较高的能量利用效率,叶绿素a/b比值(5.677?1)略高于理论值(3?1),表明它能有效吸收光能并传到光反应中心。播种前金莲木种子宜进行浸泡处理,浸泡24 h处理后其发芽率高且发芽较早,播种在泥炭土中的种子较沙土中的种子发芽要早且萌发周期短,但在沙土中播种的种子最终的发芽率要相对较高。因此,金莲木适合生长在水热充沛、土壤相对肥沃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栽培时要尽量选择土层肥沃的壤土或砂质壤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枳感染柑橘衰退病病毒后的应答基因分析
《园艺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枳(Poncirus trifoliata L.)高抗柑橘衰退病病毒(Citrus tristeza virus,CTV),但相关抗性机理仍不为人所知。以嫁接健康枝条的无毒枳作为对照,用Affymetrix柑橘基因芯片分析了感染CTV后枳叶片中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共检测到表达量差异倍数≥2的基因295个,其中216个表达上调,79个表达下调。BLAST2GO分析发现,差异表达的基因中与抗逆反应相关的基因最多,乙烯、茉莉酸、赤霉素、脱落酸、生长素、水杨酸等植物激素代谢和调节相关基因为数不少,一些编码细胞壁形成或组分相关蛋白的基因差异表达明显。本研究可为揭示枳抗CTV的机理提供了转录组学线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非翻译区序列改建提高抗菌肽PR39表达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毕赤酵母SMD1168中高效表达抗菌肽PR39,并检测其抗菌活性。方法:根据毕赤酵母密码子偏爱性,人工合成4条寡核苷酸片段,通过重叠PCR获得PR39核苷酸序列,将其插入酵母表达载体pPIC9K,重组表达质粒pPIC9K-PR39经PCR敲除PR39 5'端多余的长度为24bp的核苷酸序列得到pPIC9K-PR39-D,再经PCR、酶切连接构建5'UTR已删除8个核苷酸GGATCCAA的新型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K-PR39-D-E;pPIC9K-PR39-D-E转化到毕赤酵母SMD1168,经PCR鉴定及G418筛选,用0.5%的甲醇诱导表达,Tricine-SDS-PAGE分析,再利用琼脂糖扩散法测定发酵上清的抗菌活性,表达产物经反相层析及SP-Sepharose层析柱纯化测定其表达量。结果:经Tricine-SDS-PAGE检测,在4.7kDa左右处可见目的蛋白表达条带,纯化后测定蛋白浓度表达量约为175.6mg/L。获得的抗菌肽PR39对E.coli DH5α,有明显抑菌活性。结论:经改建后新型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9K-PR39-D-E在毕赤酵母中可高效表达抗菌肽PR39,为以后深入研究毕赤酵母高效表达抗菌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抗菌肽 PR39,pPIC9K 5'UTR 分泌表达 抗菌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iTRAQ标记技术及其在微生物比较蛋白质组学中的研究进展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是由多种蛋白质共同参与下的病原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因此应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动态、整体和定量地分析病原微生物致病过程中蛋白质的差异表达谱,对于解析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对和绝对定量的等量异位标签技术(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以其高通量、重复性好、能够处理复杂样本和同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优点,在生命科学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化学药物防治桑椹菌核病效果调查
《广东蚕业 》 2013
摘要:菌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桑果生产的植物真菌病害。本试验于2012年春期桑果萌发前,即在桑树鹊口期分别用1000倍70%的甲基托布津药液和800倍50%的多菌灵药液进行药物防治,可达到显著的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南型黄瓜全雌基因的AFLP连锁标记开发及定位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3 CSCD
摘要:以华南型全雌黄瓜B36为母本,弱雌黄瓜S6为父本,构建F2群体,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64对引物在F2群体上进行筛选,结果发现1条AFLP分子标记与全雌性状紧密连锁,且该连锁标记在F2代群体中呈3∶1质量性状分离。经生物学软件JoinMapV3.0分析显示,该标记与全雌基因的遗传距离为4.9 cM。此外,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标记位于黄瓜基因组第6号染色体末端。同时,在CsACS1G基因的远启动子区域设计1对引物,分别在B36和S6的F2代群体中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扩增片段与全雌性状无连锁关系。说明华南型全雌黄瓜B36的全雌性状受控于1个新的全雌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杠板归中化学成分生防活性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首次报道了分离自杠板归(Polygonum perfoliatum)的12个单体化合物的抗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和杀全齿复活线虫(Panagrellus redivivus)的活性。结果表明,4个黄酮、苯醌、生物碱等类型化合物对烟草青枯病菌有拮抗活性,7个三萜、甾体、黄酮、糖脂类成分具有杀线虫活性。杠板归对烟草青枯病菌和线虫具有化学防治功效,可为其相关农药研制提供依据。
关键词: 杠板归(Polygonum perfoliatum) 化学成分 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全齿复活线虫(Panagrellus redivivus) 生防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蛋白质组学方法及其在农业生物科研领域的应用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逐步深入,蛋白质组学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重要技术手段和方法。首先,综述了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常用技术包括双向凝胶电泳、质谱技术、蛋白芯片技术、酵母双杂交系统、生物信息学,总结了蛋白质组学在农业生物科研领域中的应用概况,介绍其在植物保护、农业制药,食品和畜牧兽医方面的应用。最后,对蛋白质组学在农业生物领域作了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