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槜李-茶间作对槜李果实与茶叶品质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综合收益,在浙江仙居县安岭乡实施了槜李-茶间作试验。茶树品种为黄芽茶“中黄1号”。槜李品种为“名媛”和“醉贵妃”,采用稀植方法,行株距为10.0 m×(8.0~10.0) m。设计了两种间作模式,一种是槜李种植在茶树中间,施肥管理与茶树一致;另一种是用50 cm高(约25.0 cm埋在土面下)的塑料片围绕槜李隔出半径约1.5 m的范围,在槜李结果期对槜李进行独立施肥管理。试验结果表明,槜李树阴下与非树阴下春茶品质各项指标没有显著差异,但槜李树下茶树枝条腋芽数显著减少,减少幅度为23.9%;与茶树一致施肥的槜李果实品质显著低于独立施肥,“名媛”与“醉贵妃”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独立施肥的0.858和0.813倍,裂果率则分别是独立施肥的8.01与7.03倍。茶适宜与槜李间作,但需将挂果的槜李树与茶树分开施肥,槜李树独立施肥半径可在1.5 m以上,肥料以有机肥(如腐熟菜籽饼)为主,以控制氮肥过量吸收。


酪蛋白对杨梅汁中花色苷的工艺优化及保持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酪蛋白对杨梅汁中花色苷的护色工艺及其保持作用,拟解决杨梅汁生产过程中常出现的果汁褪色问题.采用响应面试验对花色苷的护色工艺进行优化,当酪蛋白添加量为1%,且在43 ℃反应32 min时,能够有效地保留杨梅汁的花色苷并具有最佳的感官品质.此外,以矢车菊-3-O-葡萄糖苷(cyanidin-3-O-glucoside,C3G)模拟体系为对象,研究酪蛋白对杨梅汁花色苷的护色机理.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酪蛋白的荧光光谱出现红移和猝灭,说明酪蛋白包埋了果汁体系中的花色苷,避免了与O2、VC的接触.同时,分子对接结果表明,酪蛋白通过疏水相互作用、范德华力和氢键等作用力与C3G结合,进一步证明了 C3G与酪蛋白的结合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杨梅汁中花色苷的稳定性.本研究建立杨梅汁花色苷的保护技术,并进一步明确酪蛋白对花色苷的稳定机制,最终为杨梅汁的护色方法提供技术和理论的支撑.


不同施氮处理下黑麦草翻压还田对滩涂盐渍土碳氮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不同施氮处理下黑麦草作绿肥翻压还田对滩涂盐渍土的改良效果,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0、90、150、210、270 kg·hm-2施氮量(依次简记为CK、LN1、LN2、LN3、LN4)下黑麦草翻压还田对土壤碳氮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麦草生物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LN4处理最高,为64 227 kg·hm-2,植株碳、氮含量均以LN2处理较高,各处理的植株碳氮比无显著差异.黑麦草翻压还田后,与不施氮的对照相比,施氮处理的土壤pH值显著(P<0.05)降低,水溶性盐总量、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显著提升.各处理相比,LN2的微生物熵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土壤微生物群落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菌群的相对丰度较高.各处理的土壤细菌香农(Shannon)指数和辛普森(Simpson)指数无显著差异,但Chao1指数和Ace指数均以LN2处理较高.总的来看,LN2处理下黑麦草翻压还田对降低滩涂盐渍土的pH值,提升土壤碳、氮含量,及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的综合效应最佳.


小黄鱼Trypsin基因克隆及其对高温胁迫和变形假单胞菌感染的响应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夏季频发的高温以及养殖过程中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引起的内脏白点病已成为制约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养殖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参与氨基酸代谢的胰蛋白酶(trypsin)可能与小黄鱼面对高温以及变形假单胞菌感染的响应过程存在关联。为探究胰蛋白酶基因在小黄鱼应对高温胁迫和变形假单胞菌感染的响应特征,本研究克隆获得小黄鱼trypsin基因Lp_try的CDS序列共744 bp,编码247个氨基酸,含有Tryp_SPc保守结构域。组织定量分析表明Lp_try基因呈现泛组织表达特性,但是其在消化系统(肠道,肝脏)和循环系统(心脏)中呈现特异性高表达模式。分别对32℃高温胁迫和变形假单胞菌感染后小黄鱼肝脏中Lp_try表达特征进行分析,发现高温胁迫导致Lp_try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但是随着高温处理时间延长,基因表达量迅速下降;在细菌感染实验中,Lp_try表达量随着病原菌感染时间的延长呈现出降低-升高-降低的动态变化趋势,说明Lp_try在小黄鱼遭受高温胁迫和病原菌侵染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为深入解析鱼类响应高温胁迫、病原菌感染等过程中的生理调节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 小黄鱼 胰蛋白酶基因(try) 克隆 高温胁迫 变形假单胞菌


1株血清2型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明确浙江地区某猪场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感染情况,明确分离株的血清型、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为临床控制副猪嗜血杆菌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发病猪的肺脏、心脏血液、关节液等病料中分离、纯化菌株,并对其进行革兰染色镜检、16S rRNA基因PCR扩增及测序,明确分离株的血清型,检测分离株携带毒力基因情况、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对小鼠的致病性,使用饱和硫酸铵法提取菌株分泌蛋白,并通过电泳分析蛋白主要富集区域。【结果】分离株在TSA培养基上生长出圆形、光滑湿润、颜色灰白、边缘整齐的针尖大小的菌落;接种至TSB培养基后,1~3 h生长缓慢,3~4 h进入对数生长期,4~12 h进入生长稳定期;革兰染色镜检呈红色短杆状、长杆状,长度不等,疑似副猪嗜血杆菌。16S rRNA基因PCR扩增结果显示,出现680 bp的特异性条带,与预期相符。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检测到2型血清型副猪嗜血杆菌特异性条带。BLAST比对显示该分离株为血清2型副猪嗜血杆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携带cdtA、cdtB、cdtC、vtaA1、rfaD、rfaE、gnd、cpaD、espP2、vacJ、rfaF、vtaA2、htrA和ompP2基因。该菌株以1.0×10~9 CFU/mL剂量感染BALB/c小鼠,在5~10 h出现死亡,并引起小鼠肝脏细胞核浓缩、坏死,肺泡腔内有大量浆液性渗出物,混有红细胞和菌体,脾脏组织炎性细胞浸润。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头孢哌酮、头孢呋辛钠、哌拉西林、青霉素等药物耐药,对氯霉素表现中介,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等药物敏感。该菌株分泌蛋白大小主要集中在25~180 ku。【结论】本研究分离鉴定获得1株血清2型副猪嗜血杆菌,该分离株编码多种毒力基因,具有致病性,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有明显的耐药性,并分泌多种蛋白。试验结果提示该猪场可使用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及氨基糖苷类药物进行防控。


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基因Frl的定位研究
《核农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茄颈腐根腐病是近年来极具破坏性的番茄土传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番茄的品质和产量。为挖掘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相关基因,本研究利用全基因关联分析(GWAS)和遗传定位对番茄颈腐根腐病抗性基因进行研究。首先对来自国内外的200份番茄材料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番茄9号染色体定位到抗颈腐根腐病的位点,再利用抗病材料KP13及感病材料T15196的双亲群体进行连锁作图,综合GWAS和连锁作图结果,将Frl定位于标记SSR105和FrlSNP20之间,遗传距离约为0.8 cM,物理距离约为93 kb。筛选出4个属于番茄谷胱甘肽硫转移酶(SlGST)家族成员的候选基因Solyc09g011510.2. 1、Solyc09g011580.2. 1、Solyc09g011600.2. 1和Solyc09g011630.2. 1。获得1个与抗病性状紧密连锁的标记FrlSNP25,利用该标记对94个番茄材料进行抗性鉴定,样品基因型与颈腐根腐病抗性鉴定表型吻合率92.55%。本研究为番茄抗颈腐根腐病种质创新和揭示番茄抗颈腐根腐病抗性机理奠定了基础。


基于深度学习的类球状水果采摘识别算法研究进展
《果树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在水果产量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因人力资源减少和老龄化问题,传统的人工采摘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快速高效的采摘需求,研发集成计算机视觉的自动化水果采摘设备成为解决劳动力短缺难题的关键。水果大多呈类球状,相关的识别算法研究居多,探讨了柑橘、蜜桃等类球状水果的识别算法。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分析了传统类球状水果识别算法与基于深度学习的类球状水果识别算法在网络结构方面的差异与改进,对水果采摘识别算法进行总结并提出算法的未来发展趋势。传统算法在简单场景下表现有效,但在复杂环境中往往会受到设计特征的限制,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因其高效性和准确性更适合自动化水果采摘的需求。总结了类球状水果识别算法的研究进展,在处理复杂环境时深度学习算法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适应性,更适合部署在自动化采摘设备;也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即通过优化算法性能、数据集构建及扩增,以及结合多模态数据提升算法的精度和适应性。
关键词: 水果采摘 目标检测算法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计算机视觉


高嘌呤饮食对金黄地鼠血脂变化和病理损伤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高嘌呤饮食和尿酸酶抑制剂氧嗪酸钾联合诱导金黄地鼠高尿酸血症,检测机体血糖血脂指标并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探讨高嘌呤饮食对金黄地鼠血脂变化和肝肾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嘌呤饮食诱导下金黄地鼠体重和肝脏指数无显著变化,12%酵母膏、0.25%腺嘌呤分别联合2%氧嗪酸钾饲喂均导致金黄地鼠血清尿酸水平显著升高,但血清尿酸升高与血糖血脂代谢紊乱相关性不强;尿酸升高导致金黄地鼠肾脏肿大,肾脏指数显著升高,呈现典型高尿酸血症的肾脏病理损伤特征.符合人类脂代谢特征的金黄地鼠具有良好的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开发前景.


加工型与鲜食型辣椒不同发育时期果实品质成分的比较分析
《中国蔬菜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辣椒是富含VC等营养成分的蔬菜,根据其利用方式,主要分为加工型与鲜食型。为探究两种类型辣椒不同发育时期果实品质成分的差异,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鉴定并定量加工型辣椒P025和鲜食型辣椒P245绿熟期与红熟期果实中VC、辣椒素和17种氨基酸等品质成分,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绿熟期两种类型辣椒果实VC的含量接近,差异不显著,而在红熟期,鲜食型辣椒P245果实VC的含量显著上升,而加工型辣椒P025果实VC的含量无显著性变化。绿熟期鲜食型辣椒P245果实辣椒素的含量显著高于加工型辣椒P025,而在红熟期,鲜食型辣椒P245果实辣椒素的含量显著下降,仅为其绿熟期的11.98%,加工型辣椒P025果实辣椒素的含量无显著性变化。蛋氨酸与胱氨酸在辣椒果实的17种氨基酸中含量最低,且两者之和的占比明显低于氨基酸模式谱标准,是两种类型辣椒的第一限制氨基酸;除此之外,缬氨酸、异亮氨酸的占比也稍低于氨基酸模式谱标准。随着果实成熟,鲜食型辣椒P245果实中17种氨基酸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其红熟果总氨基酸含量比绿熟果升高了57.53%;而加工型辣椒P025果实除胱氨酸外,其他氨基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红熟果总氨基酸含量比绿熟果下降了41.21%。综上,随着果实成熟,加工型辣椒P025与鲜食型辣椒P245绿熟果和红熟果中VC、辣椒素、氨基酸等营养和风味品质成分的变化存在着明显差异。


缓释氮肥配施有机肥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过度使用无机氮肥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适当减少氮肥并配合有机肥的施用,不仅可以保持作物产量,还能确保稻麦轮作体系的长期可持续耕作。【方法】通过田间试验,以常规施氮量(小麦Triticum aestivum季180 kg·hm-2、水稻Oryza sativa季210 kg·hm-2)为基准,氮肥种类为缓控释尿素,设置4个处理:不施氮肥(ck)、常规施氮(N100)、减氮15%配施有机肥(MN85)和减氮30%配施有机肥(MN70),明确氮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产量、植株氮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氮肥增产贡献率为46.0%(小麦季为66.2%,水稻季为25.8%),施氮肥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P<0.05),尤其是MN85处理的作物产量增幅最大。与N100相比,MN85处理的水稻有效穗数提高了16.8%(P<0.05)。与MN70相比,N100和MN85处理的小麦籽粒氮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8.7%和9.0%(P<0.05),秸秆氮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16.6%和16.0%(P<0.05)。与N100和MN70相比,MN85处理的水稻籽粒吸氮量分别提高了23.5%和19.8%(P<0.05),秸秆吸氮量分别提高了25.5%.和26.6%。施肥处理均导致一部分氮素累积在土壤中,尤其是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拥有更多的氮素盈余量。与N100相比,小麦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率在MN85处理下分别降低了37.0%、36.4%和41.5%,在MN70处理下分别降低了60.2%、55.1%和47.5%;但水稻季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的氮素生理效率提高了30.5%~33.4%(P<0.05),MN85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提高了33.3%。与N100相比,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12.2%~13.9%和10.4%~13.0%(P<0.05);微生物生物量氮和硝态氮分别增加了37.9%~42.7%和72.2%~107.4%(P<0.05);而且MN85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磷也增加了45.9%和152.0%(P<0.05),水溶性氮增加了68.8%(P<0.05)。【结论】缓控释尿素减量15%配施有机肥能够提升土壤养分质量分数,促进作物对氮素的吸收,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氮肥减量增效措施。图1表6参40
关键词: 缓释肥料 氮肥减施 产量 氮肥效率 土壤养分质量分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