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代谢组与转录组联合分析镉胁迫下浙麦冬黄酮类化合物积累及生物合成途径
《生物工程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浙麦冬是浙江省特有的珍贵药用植物,其块根富含黄酮类等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及免疫调节作用。为揭示镉胁迫对浙麦冬黄酮类化合物积累及其生物合成途径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不同浓度镉胁迫处理浙麦冬,并借助代谢组学与转录组学联合分析手段探索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镉(1mg/L)和高镉(10mg/L)等不同浓度镉胁迫处理后浙麦冬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显著增加,且随着镉浓度的升高含量进一步增加。代谢组学分析揭示,浙麦冬中共检测到黄酮类代谢物共110种,包括黄酮类、黄烷醇类、黄酮醇类、黄酮和黄酮醇类衍生物、黄烷酮类、异黄酮类、查耳酮和二氢查耳酮类以及花青素类等,其中黄酮类、黄酮醇类、黄酮和黄酮醇类衍生物以及花青素类在不同浓度镉胁迫处理后均显著富集。通过转录组分析,筛选出多个与黄酮类合成相关的关键基因在镉胁迫后显著上调表达,包括14个编码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oumarate CoA ligase,4CL)、2个查尔酮异构酶(chalcone isomerase, CHI)和14个编码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的基因。基因-代谢物调控网络分析显示,4CL(Cluster-21637.5012、Cluster-21637.90648、Cluster-21637.62637)、CHI(Cluster-21637.111909、Cluster-21637.123300)与多种黄酮类代谢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提示这些基因通过调控黄酮类代谢物的合成,促进了镉胁迫处理下总黄酮量的积累,为镉污染环境中药用植物的栽培和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椪柑皮中糖苷黄酮和多甲氧基黄酮的同步提取与纯化
《中国食品学报 》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椪柑皮中富含糖苷黄酮和多甲氧基黄酮,为了充分利用这两类黄酮资源,本文对椪柑皮中的两类黄酮进行同步提取。以椪柑皮中主要黄酮单体的提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同步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对提取的粗提物用大孔树脂柱层析进行纯化。结果表明,最佳的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0%,料液比(g/mL)1∶40,提取时间110 min,提取温度75℃,此时各黄酮单体总提取率为(72.63±1.53)mg/g。采用D101树脂柱层析纯化,较佳的纯化工艺为上样量170 mL,上样质量浓度为2.5 g/L的30%乙醇溶液,上样流速1 mL/min,洗脱液为80%乙醇,纯化后提取物中3种黄酮橙皮苷、川陈皮素和桔皮素的含量分别是粗提物的4.6,2.3,1.45倍。结论:椪柑皮中糖苷黄酮和多甲氧基黄酮以较高的提取率被同步提取出来,经大孔树脂柱层析纯化,两类黄酮的含量都有所提高。研究结果为椪柑皮中多种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提高椪柑皮的综合利用率提供了技术参考。


长毛兔PRKACB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产毛量的关联分析
《家畜生态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旨在分析长毛兔PRKACB基因序列遗传多态性及其与生产性状(体重、产毛量)的相关性,发现与产毛量相关的分子标记,为加快毛兔选育提供参考。试验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了169只皖系长毛兔PRKACB基因外显子区与启动子区序列的SNPs位点,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运用SPSS 25.0软件进行SNPs与体重、产毛量的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长毛兔PRKACB共有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其中外显子序列较为保守,未检测到SNPs。启动子序列(1 366 bp)存在2个SNP位点(rs81065607A>C和rs81066149C>T),均包含3种基因型,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rs81065607A>C和rs81066149C>T的PIC分别为0.331和0.327,均为中度多态,提示PRKACB基因在群体中具有较高遗传变异能力。SNP位点间连锁不平衡程度结果显示,2个位点高度连锁(r2=0.983)。关联分析表明,rs81065607A>C的CC型个体的产毛量显著高于AA型和AC型(P<0.05);rs81066149C>T的TT型个体的产毛量显著高于CC型和CT型(P<0.05)。结果表明,PRKACB基因rs81065607A>C和rs81066149C>T位点可以作为长毛兔产毛量的潜在分子标记,用于长毛兔的分子选育。
关键词: 长毛兔 PRKACB基因 产毛量 SNP 关联分析


不同镂空包装对雨天采收杨梅贮运品质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雨天采收杨梅表面积水及杨梅鲜果在贮运过程中因振动造成的机械损伤累积而引起表观和营养品质劣变问题,开发一种新型镂空包装,以传统果篮装作为对照组,探究不同镂空形式对荸荠种杨梅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全镂空包装方式有利于降低杨梅采摘后的预冷时间,在预冷 48 min后杨梅果核温度达到4℃;非镂空包装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杨梅鲜果运输过程中的失重率,贮藏10d失重率维持在13.49%;半镂空包装能够较好维持杨梅的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总酚、花色苷含量),同时抑制贮运过程中果实丙二醛含量的上升.综合分析贮藏期杨梅的外观及营养品质,半镂空组具有较好效果.


腐殖酸钾对杨梅土壤改良和生长结实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杨梅种植区土壤环境恶化导致杨梅树体衰弱、果实品质下降的问题,开展腐殖酸钾调理杨梅根系土壤的研究,施用不同剂量的腐殖酸钾,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土壤酶活性,以及杨梅茎、叶的营养元素含量,果实品质与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腐殖酸钾可显著(P<0.05)提高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电导率和最大持水量,显著增加土壤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和土壤交换性钙含量,显著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加杨梅茎、叶的钾、钙含量,显著提高杨梅果实的总糖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促进花色素苷的积累,显著提升杨梅的商品果率和优质果率。综上,腐殖酸钾可作为适宜的土壤调理剂,改善杨梅根系的土壤健康状况,提高杨梅果实品质。


杨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与DNA指纹图谱构建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杨梅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揭示不同种质间的亲缘关系,利于杨梅种质的高效鉴定、利用及保护,本研究利用20对InDel引物开展了83份杨梅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了杨梅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结果表明,20对InDel引物共检测到110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5.50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4.31个,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0.34,Shannon’s指数1.4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29,平均标记指数1.60。83份杨梅种质资源可分为3组(包含6个亚组),其中,A组为浙江北部沿海与江苏种质群,B组为浙中部地区种质群,C组为浙西南与福建种质群,浙江杨梅种质进化对应了浙江地形变化,推测浙江杨梅种质进化受地形的自然选择作用明显。根据引物的多态信息含量和标记指数进一步简化引物的使用量,筛选出9对核心InDel引物,构建了83份杨梅种质资源的DNA指纹图谱,为标准化构建杨梅DNA分子身份证库提供基础,同时为杨梅种质资源的科学利用及有效保护提供一定依据。
关键词: 杨梅 种质资源 InDel引物 遗传多样性 DNA指纹图谱


基于农艺性状的辣椒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浙江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了解衢州市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收集的辣椒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提高种质利用率,为辣椒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对193 份辣椒种质的 18 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发现,193 份供试材料的果实表型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4.95~5.25,成熟果色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9 个数量性状(果长、果宽、单果重、心室数、主茎高度、首花节位、现蕾期、开花期、坐果期)的变异系数为23.25%~81.98%,其中单果重变异系数最大.各性状间关系复杂,主成分分析中累积贡献率为96%,18 个性状可简化为 6 个主成分.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划分为 3 个类群,其中大部分青熟果颜色为白色的种质资源集中在Ⅰ类群,该类群种质数量最多,有150 份,Ⅱ类群种质大多数引自美国,Ⅲ类群中种质果形较大.鉴于类群间辣椒种质的遗传背景及其在果形、花期、主茎高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可进行类群间杂交,从而提高辣椒育种效率.


芽孢杆菌ZL397的鉴定及其对米尔伊丽莎白菌抑菌活性的研究
《饲料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解析菌株ZL397的分类地位及其对黑斑蛙源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的抑菌活性,利用形态分析、生理生化检测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ZL397进行菌种鉴定;采用细菌浓度测定法和扫描电镜观察法,考察ZL397对米尔伊丽莎白菌的抑菌活性;采用滤纸片法测定ZL397对12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攻毒保护试验选取成年黑斑蛙360只,随机分成4个组(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即预防组、治疗组、攻毒对照组和对照组.试验期14 d.菌种鉴定、抑菌活性和抗菌谱试验结果表明,ZL397为特基拉芽孢杆菌(B.tequilensis);ZL397发酵上清液的50倍稀释液对米尔伊丽莎白菌的抑制率为90.29%,并可致使靶标菌细胞壁和膜破裂、菌体断裂;ZL397对多种病原细菌有抑制作用,尤其对藤黄八叠球菌(Micrococcus luteus)、鸡沙门氏菌(Salmonella gullina-rum)、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乙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eoaceticus)的抑菌活性较强.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7 d 后攻毒对照组黑斑蛙存活率仅为41.11%,而添加0.1‰ ZL397粉剂饲喂的预防组黑斑蛙存活率高达92.22%,两者差异显著(P<0.05);同时预防组体重增重率为35.15%,与不攻毒对照组接近,显著高于攻毒对照组(P<0.05).综上结果得出,特基拉芽孢杆菌对黑斑蛙有抗病促生长功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特基拉芽孢杆菌 黑斑蛙 米尔伊丽莎白菌 鉴定 抗菌谱 攻毒保护试验


亚致死剂量氰戊菊酯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浸叶法测定了氰戊菊酯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和生长发育毒性,为农桑混栽区害虫防治药剂选择提供参考.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氰戊菊酯对2 龄起蚕的96 h-LC50 为0.251~0.570 mg·L-1,属于高毒和剧毒级别.生长发育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0.062 8、0.020 9、0.006 98、0.002 33、0.000 775 mg·L-1)的氰戊菊酯处理对家蚕眠蚕体重和发育历期有一定的影响,但随着家蚕龄期的增长其影响逐渐减弱;0.002 33、0.000 775 mg·L-1氰戊菊酯处理对家蚕化蛹率和死笼率有显著影响(P<0.05),对个体生长发育影响明显;0.062 8、0.020 9、0.006 98 mg·L-1氰戊菊酯处理组家蚕茧层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氰戊菊酯对家蚕具有极高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效应.因此,在农桑混栽区使用氰戊菊酯时应注意,避免雾滴漂移或其他农事活动污染桑园引起家蚕中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