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四种食用菌采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浙江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浙江食用菌采后主要病原菌的种类,文章选取香菇、双孢蘑菇、黑木耳和秀珍菇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平板划线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4种食用菌的主要病原菌分别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ens)、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和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食用菌采后主要病原菌的确定可为其现阶段的保鲜防治措施提供依据,从而及时保障食用菌产品的安全。


低温螺旋压榨核桃油工艺优化及其营养成分分析
《中国油脂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促进核桃油的开发和利用,以核桃仁出油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低温螺旋压榨核桃油的工艺条件(核桃仁含水量、榨头温度、出渣孔径),并在最优条件下对不同品种核桃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活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出渣孔径12 mm、核桃仁含水量6%、榨头温度100℃条件下,核桃仁出油率最高,达57.63%;最优条件下压榨所得的新疆纸皮核桃油、美国山核桃油和临安山核桃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超过90%,其中油酸含量为18.08%~63.44%,亚油酸含量为26.63%~60.96%,α-亚麻酸含量为1.90%~11.45%,3种核桃油的角鲨烯含量为214.9~282.1 mg/kg,总多酚含量为20.2~23.1 mg/kg,维生素E含量为2.68~13.31 mg/100 g,美国山核桃油的角鲨烯含量和维生素E含量最高。综上,通过低温螺旋压榨法可以获得出油率高且富含多种活性成分的核桃油。
关键词: 核桃油 低温螺旋压榨 响应面 脂肪酸组成 活性成分


浙中地区鲜食玉米上主要鳞翅目害虫的发生规律和四种化学药剂的防效及残留检测
《植物保护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入侵后鲜食玉米田鳞翅目害虫发生规律的变化,对2020—2022年浙中地区鲜食玉米上主要鳞翅目害虫进行系统调查,比较甜玉米、糯玉米和普通玉米3种玉米上主要害虫的为害差异,测定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虱螨脲、氯虫苯甲酰胺和乙基多杀菌素4种化学药剂对鲜食玉米果穗上害虫的田间防效,并对乳熟期玉米果穗中药剂残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为害浙中地区鲜食玉米的主要鳞翅目害虫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和草地贪夜蛾,其中春、秋两季抽雄前玉米上主要害虫为草地贪夜蛾,且秋季虫量高于春季,穗期玉米上主要害虫为亚洲玉米螟;草地贪夜蛾对甜玉米心叶的为害显著高于糯玉米和普通玉米。相对于普通玉米果穗,亚洲玉米螟、草地贪夜蛾、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和劳氏黏虫Leucania loreyi均更喜欢取食鲜食玉米果穗,但普通玉米茎秆中亚洲玉米螟的百株蛀孔数和百株虫量均显著高于甜玉米和糯玉米。4种药剂在玉米吐丝期和玉米水泡期施用对鲜食玉米果穗上害虫的防效均较好,而在9叶期之前施用对果穗上害虫的防效较差。4种药剂所有施药处理后乳熟期甜玉米和糯玉米籽粒中均未检测出残留,鲜食玉米上农药残留风险较小。
关键词: 鲜食玉米 亚洲玉米螟 草地贪夜蛾 发生规律 化学防治 农药残留


瓯柑果渣可溶性和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理化和功能特性的差异
《浙江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瓯柑果渣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功能价值,以榨汁后的瓯柑鲜果渣为原料,采用超声协同纤维素酶法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和不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IDF),利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工艺参数,并探究二者的体外功能特性.结果表明:在料液比1∶20(g·mL-1)、超声功率450 W、纤维素酶添加量0.97%、酶解时间1 h工艺条件下,SDF和IDF的提取率分别为(10.42±0.31)%和(51.28±0.97)%.SDF表面多褶皱,而IDF表面较光滑但孔洞较多,由此造成二者理化性质和功能特性存在显著性差异.SDF相较于IDF,其持水力和膨胀力显著(P<0.05)升高,但持油力显著(P<0.05)降低.SDF在吸附葡萄糖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方面显著(P<0.05)优于IDF;在30 min内,SDF和IDF对葡萄糖透析延迟效果最佳,其中SDF的葡萄粮透析延迟指数(GDRI)峰值可达(32.73±0.89)%.SDF和IDF在模拟小肠环境中可有效吸附胆固醇和胆酸盐,其中SDF表现出更高的吸附胆固醇和甘氨胆酸盐能力.在模拟胃环境中,SDF对亚硝酸盐离子的吸附能力显著(P<0.05)优于IDF.综上表明,瓯柑果渣膳食纤维体外功能活性强,尤其是SDF的降糖降脂和吸附亚硝酸盐离子功能特性显著优于IDF,可用于后续体内功能验证和功能性食品开发.
关键词: 瓯柑果渣 可溶性膳食纤维 不溶性膳食纤维 超声协同酶法提取 理化性质 功能特性


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技术及兽药残留污染状况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日常饮食安全愈发重视,特别是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兽药对畜牧渔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合理使用兽药可以预防或治疗养殖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产、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等,但兽药的不合理使用,很可能造成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蓄积残留,并在食物链传递过程中被人体所吸收,对人们的饮食安全产生严重威胁.本文主要阐述了液液萃取、固相萃取、新型微萃取、QuEChERs、加速溶剂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辅助萃取等样品前处理方法,讨论了液相色谱技术、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免疫学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光谱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检测技术,同时综述了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现状,以期为后续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分析和检测技术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益生菌共培养发酵物对母猪繁殖性能及其子代生长性能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探究益生菌共培养发酵物(FAM)对母猪繁殖性能及其子代生长性能的影响和潜在作用机制,开发绿色、无抗、高效的微生态制剂助力健康养猪。选取体况相近、2~3胎次的妊娠85 d的大×长母猪6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30头。对照组妊娠和哺乳期均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FAM,试验期约5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FAM降低了母猪产弱仔数(P<0.01);提高了子代仔猪初生重(P<0.05),降低仔猪哺乳期腹泻率(P<0.05);提高了仔猪初生重和断奶重(P<0.05),提高了母猪初乳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P<0.01);而对初乳免疫球蛋白(IgA)和分泌性免疫球蛋白(SIgA)含量,分娩时血清IgA、IgG和IgM含量,以及21日龄仔猪血清IgA、IgG和IgM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由此可见,添加益生菌共培养发酵物能改善母猪繁殖性能及子代生长性能。
关键词: 共培养发酵物 益生菌 繁殖性能 免疫功能 抗氧化能力 母猪


番茄叶色基因Sllc1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叶色突变体作为厘清植物叶绿素生物合成及叶绿体发育机制的重要工具,对于探究植物生长发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绿色叶片番茄材料CR11A和浅黄色叶片番茄材料CH09-805为亲本,通过构建遗传群体明确叶色的遗传规律;对不同叶色植株开展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观测及叶绿素含量测定,并进一步利用BSA-Seq及分子标记进行叶色基因定位,开展候选基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F1植株叶片为绿色、F2群体植株叶片出现12(绿色)∶3(浅黄色)∶1(金黄色)的分离比,说明番茄叶色性状受两对基因控制且存在显性上位效应;通过叶绿体超微结构观测及叶绿素含量测定,发现金黄色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严重受损,其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浅黄色叶片与绿色叶片;利用BSA-Seq及分子标记将番茄叶色基因Sllc1定位于7号染色体114.53 kb的物理距离,候选区间内包括13个注释基因,结合基因注释信息及表达量鉴定,推测Solyc07g053630与Solyc07g053640为Sllc1的候选基因。本研究获得番茄叶色的候选基因,为番茄叶色形成分子机制解析奠定重要的材料基础及基因资源。


2019-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NO2浓度变化的自然主控因子解析
《生态环境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Sentinel-5P卫星提供的二氧化氮对流层柱浓度数据(NRTI/L3_NO2),结合气象数据、NDVI和陆表温度数据,采用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并辅以地理探测器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解析2019-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NO2柱浓度时空变化与自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年际变化上,2021年NO2柱浓度达到峰值,2020年为最低,季节性变化上冬季浓度最高,夏季最低,空间分布呈“中间高、四周低”的特点;2)Sen年趋势分析表明,广佛交界、深圳西部、肇庆等地NO2浓度上升,珠海、江门、澳门等地下降;Mann-Kendall检验显示,广州北部与肇庆为显著增长区;3)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风速、温度、湿度和气压是主要影响因子,降水和太阳辐射影响较弱;湿度与风速、湿度与温度的交互作用显著,非线性增强效应表现在气压、降水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中;4)GTWR模型分析显示,风速、温度和陆表温度对NO2浓度存在正向影响,广佛与深圳尤为显著;气压、湿度与植被指数对其存在负向影响,江门与珠海更为明显;降水与太阳辐射的影响复杂,空间差异较大。该研究可为理解大湾区NO2污染的时空变化及自然驱动机制提供参考,助力空气质量管理和污染控制策略的制定。
关键词: NO2柱浓度 时空变化特征 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 影响因素 粤港澳大湾区


一个浙粳99短穗小粒突变体的鉴定及转录组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浙粳99优良穂型的形成机制,为水稻穗型发育机制研究及其育种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EMS诱变浙粳99获得短穗小粒突变体,借助分子标记获得连锁区间,采用RNA-Seq及DNA测序确定候选基因,并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突变基因的亚细胞定位。使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对该突变体的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Ossp3与浙粳99在株型、穗型以及粒型上均存在差异。该突变表型由候选基因Os02g0450000发生碱基插入引起。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该基因产物定位于细胞核。Ossp3幼穗出现329个差异表达基因(DEG),主要分布在1、3和4号染色体上,KEGG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MARK信号通路-植物等生物学过程。相关基因表达分析显示进化上保守的植物特异性基因Os SP3通过MAPK信号通路或与b ZIP转录因子作用影响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含量及其对应信号途径,实现对稻穗发育的调控。【结论】优良穗型品种浙粳99Os02g0450000基因突变会产生短穗小粒的表型,其生物学功能通过核定位实现,RNA-Seq分析表明该突变基因可能通过影响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信号通路协同调控稻穗的生长发育,同时很可能通过与OsbZIP47直接或间接作用调控粒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