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细鳞鲑幼鱼生长和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幼鱼生长、体成分以及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采用蛋白质水平为40%、45%、50%和55%,脂肪水平为8%和16%,共8组实验饲料。在水温为(16±0.2)℃的循环流水水族箱系统内进行为期10周的养殖试验。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对该鱼肌肉营养学组成及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蛋白和脂肪水平对细鳞鲑幼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肝体比等均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蛋白水平增加,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肝体比率先升高后降低,其肌肉粗蛋白含量也随之显著升高(P<0.05),而对粗脂肪和粗灰分不存在显著影响;随着脂肪水平增加,其肌肉粗脂肪含量也随之显著提高(P<0.05),而对水分、粗蛋白和灰分含量不存在显著影响。肌肉中共测定出17种氨基酸(除色氨酸),不同蛋白和脂肪水平对氨基酸总量(WTAA)和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WEAA/WTAA)不存在显著影响。综合生长性能与氨基酸模式的实验结果,本研究认为细鳞鲑幼鱼最适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分别为50%和8%,适宜蛋能比为29.36 g/MJ。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温度下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putrefaciens)生长动力学模型的比较与评价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冷藏大黄鱼特定腐败菌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Gompertz、修正Logistic和Baranyi方程拟合5、8、15℃和25℃条件下其在胰蛋白胨大豆肉汤中的生长动力学模型,采用Belehradek方程建立二级模型,探讨温度对腐败希瓦氏菌生长动力学的影响,并对模型的拟合优度及适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温度对腐败希瓦氏菌生长动力学影响显著,其在5℃环境中延滞期较长,生长趋势得到明显抑制,当温度上升到25℃时,腐败希瓦氏菌的延滞期显著缩短,比生长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与延滞期及比生长速率均存在线性关系。采用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残差平方和(residual sum of squares,RSS)、偏差度(bias factor,BF)、准确度(accuracy factor,AF)、R2对修正的Gompertz、修正的Logistic和Baranyi方程的拟合优度进行评价,修正的Logistic方程的RSS和RMSE均最小,BF和AF均最接近1,修正的Logistic模型的拟合优度最佳,适用性最强,水产品中腐败希瓦氏菌的生长情况能通过修正的Logistic模型得到较好地预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养镜泊湖蒙古鲌的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观察
《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池塘养殖条件下镜泊湖蒙古鲌的人工繁殖及胚胎和胚后发育。试验结果显示,池养蒙古鲌人工催产的适宜时间为6月上旬,水温为23~26℃。混合激素400IU/k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4g/k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A2+2mg/kg地欧酮,催产率达80%以上。镜泊湖蒙古鲌成熟卵呈圆球形,淡黄色,半透明,属沉黏性卵;平均卵径为(1.10±0.03)mm,吸水膨胀后的卵径为(1.42±0.05)mm。水温23~25℃时,受精卵至破膜需38h,积温926.3℃·h。镜泊湖蒙古鲌的胚胎发育时序和特征符合鲌属鱼类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可分为胚盘、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和器官形成6个发育阶段,进一步细分应为21个发育时期,初孵仔鱼全长(4.32±0.31)mm,当达到(5.70±0.47)mm时开始平游摄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五大连池水质现状及近30年前后变化
《湖泊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2—2013年春、夏、秋季,对五大连池11个采样点的水质变化进行研究,分析湖水水质现状,比较30年前后湖泊的水质变化并评估五大连池富营养化程度.结果表明,五大连池不同部分、季节、年份的水质参数指标波动剧烈,可能是受水产养殖及氮、磷浓度变化影响,2池和3池浮游生物量及叶绿素a浓度明显较低;同1980s相比,水质变化较大,一些指标显示水质已趋向好转,但5池却接近重度富营养化,说明近几年的还湿、迁居等保护措施初见效果,但整个湖泊水质恢复需要漫长过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乌鳢源舒伯特气单胞菌生物学特性及其药物敏感性分析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乌鳢源舒伯特气单胞菌WL-4菌株的生理生化、生长特性、致病因子等生物学特征,以及其对多种药物的敏感性,使用细菌生化鉴定仪检测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比较不同温度、盐度及p H条件下菌株的生长特征;通过人工回归感染分析菌株的致病性,测定相关的毒力因子并采用PCR方法扩增毒力基因;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测试菌株对20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发现,与模式菌株(ATCC43700)相比,两菌株的大部分生理生化特性相同,16S r RNA基因比对,相似度达99.9%;WL-4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C,最适生长盐度为5,最适生长p H为7;29°C时,腹腔注射感染乌鳢苗种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1.2×106 CFU/m L;该菌株具有溶血性、蛋白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WL-4菌株对磺胺类及酰胺醇类等8种药物具有耐药性,而对多西环素、新霉素、氨苄西林等12种药物敏感。研究表明,WL-4菌株的生物学特征与其引起的乌鳢内脏类结节病的发生情况相吻合,致病菌的药物敏感性与药物使用情况存在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厦门海域放流中华鲟的迁移和分布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2013年,在厦门九龙江口共标志放流了258尾4~12龄中华鲟(全长142~210 cm),其中13尾个体使用了弹出式卫星档案标志(MK 10-PAT).放流后共收集到21尾个体误捕信息以及10尾卫星标志个体的迁移和分布位点信息,结果显示,中华鲟分布位点主要位于中国沿海大陆架水域,集中分布位点为厦门至舟山群岛之间的近海区.除3尾个体离岸距离为350,41和29 km外,其余个体与海岸线距离均在15 km范围内;从分布纬度来看,向南迁移的纬度范围为1.366°,到达南海海域,向北最远迁移的纬度范围为14.539°,到达朝鲜东部海域,纬度跨度为15.905°.沿大陆架的直线迁移距离和速度分别为449/378 km(卫星标志/回捕个体,范围=11~2205/3~1488 km)和0.18/0.18 km/h(卫星标志/回捕个体,范围=0.03~0.73/0.02~1.07 km/h),卫星遥测中华鲟与回捕中华鲟的迁移速度和迁移距离均没有显著性差异.1尾卫星标志中华鲟的详细迁移监测结果表明,该尾鱼放流后134 d共完成了2205 km距离的迁移,平均迁移速度为0.52 km/h(范围=0.23~7.53 km/h).中华鲟的栖息水温和栖息水深分别为22.8℃(范围=17.2℃~29.5℃)和22.19 m(范围=11.25~32.25 m).中华鲟的海区迁移和分布与水温、盐度、水深和饵料等环境因素有关.研究结果有助于弄清中华鲟在海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迁移速度,为后期深入研究中华鲟在海区的生境选择特征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也为该物种的海洋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骨形态发生蛋白4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克隆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基因的c DNA序列,并分析其在半滑舌鳎成鱼的组织表达分布及其在早期发育阶段的定位和表达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半滑舌鳎BMP4基因c DNA全长为1680 bp,包括了419 bp的5′非翻译区(5′UTR)、编码403个氨基酸的1212 bp的开放阅读框(ORF)以及49 bp的3′非翻译区(3′UTR)。同源性分析和分子进化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半滑舌鳎与已报道慈鲷科(Cichlidae)各鱼种的同源性最高,并与之共同聚为鱼类BMP4分支。BMP4 m RNA在半滑舌鳎成鱼的13个组织中具有广泛的分布,并在鳃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在背鳍、软骨等组织具有中等水平的表达。此外,BMP4基因在早期胚胎发育阶段(卵裂期和原肠期)具有极高水平的表达,此后其表达水平逐渐降低;但在后期仔鱼期(孵化后3日龄和4日龄),其表达水平再次升高。整体原位杂交检测结果表明,BMP4 m RNA在早期仔鱼期主要在头部及躯干前部表达;后期仔鱼BMP4基因主要在冠状幼鳍、上下颌及胸鳍处表达;进入稚鱼期后在鳃盖骨及各鳍均有表达。上述研究结果揭示了BMP4在半滑舌鳎早期骨骼发育中的重要作用,为揭示海水硬骨鱼类骨骼发生、发育的调控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半滑舌鳎 BMP4 克隆 基因表达 整体原位杂交 骨骼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补体C3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生物技术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获得罗非鱼补体C3并了解其在罗非鱼免疫前后各组织中的表达特征。[方法]通过PCR扩增获得补体C3片段,通过DNA Star、MEGA 6.06等分析其序列及理化特性;将经纯化获得的Scp B蛋白以5μg/g的剂量免疫罗非鱼,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C3在各组鱼体的表达变化。[结果]补体C3基因c DNA序列6 994 bp,ORF全长5 361 bp,共编码1 786个氨基酸。其在罗非鱼肝脏中表达量最高,且免疫组肝脏中C3表达量在感染后4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感染前(0 h)免疫组头肾和脾脏中C3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感染后4~12h,免疫组表达量均呈升高趋势,而对照组则呈降低趋势。[结论]抗原免疫可提高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后组织中补体C3的表达量,补体C3在罗非鱼抵御无乳链球菌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因子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非生长模型构建
《食品与机械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统计分析R软件,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在温度、pH、盐浓度3种环境因子影响下的生长/非生长模型,构建的回归模型参数值a_1、a_2、a_3、a_4、a_5、a_6值均低于0.01,具有高度显著的拟合效果。分析各因子不同取值得到的方程式曲线图得出:在温度为10~25℃,pH值为4.5~5.5,盐浓度为0.5%~14.5%时,单因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非生长影响显著;其他选值范围,3种因子协同影响。
关键词: 生长/非生长模型 金黄色葡萄球菌 Logistic回归 三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细胞周期蛋白T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真核生物的转录调控多发生在转录的延伸阶段,细胞周期蛋白T(cyclin T)是细胞转录的重要调控因子。文章利用RACE技术获得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cyclin T(Pmcyclin T)c DNA全长,其全长为3 421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3 135 bp,编码1 044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氨基酸序列含有一个周期蛋白家族特有的CYCLIN保守区,并含有N-糖基化位点和磷酸化位点;经BLAST同源性分析显示,细胞周期蛋白T编码的蛋白与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切叶蚁(Acromyrmex echinatior)等多种节肢动物有很高的同源性;利用qRTPCR技术对Pmcyclin T在不同组织及卵巢发育各时期的mRNA水平的表达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周期蛋白T在斑节对虾的心、卵巢等7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卵巢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在卵巢发育各时期中,细胞周期蛋白T在Ⅲ期表达量最高。
关键词: 斑节对虾 细胞周期蛋白T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卵巢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