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杨树根际土自毒物质的积累、毒害及生物修复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杨树根际土壤中自毒物质的积累规律及其对杨树幼苗的毒害,分析多噬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multivorans)WS-FJ9对杨树自毒作用的生物修复特性,采用HPLC对1~5年生杨树根际土中的自毒物质进行测定;参照3年生杨树根际土壤中的自毒物质含量(设为X),在Hoagland营养液中设置4个自毒物质处理梯度(0.5X、1.0X、2.0X、3.0X),处理后第20天对水培苗进行施菌处理并继续培养至第30天分别采集根系样品进行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同时测定了B.multivorans WS-FJ9降解自毒物质的速率。结果发现:不同林龄杨树根际土壤中均检测出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醛、阿魏酸、苯甲酸、肉桂酸等自毒物质;不同浓度的自毒物质均可抑制杨树水培幼苗根系SOD及POD的活性,增加根系细胞膜透性及细胞的MDA含量、降低根系活力;而B.mul-tivorans WS-FJ9处理能提高杨树水培幼苗根系SOD及POD的活性,降低根系细胞膜透性及MDA含量,增加根系活力;B.multivorans WS-FJ9对供试的5种自毒物质均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其中对香草醛和对羟基苯甲酸的降解能力为最强,降解率分别达到98.73%和96.32%。


玉米产量性状QTL定位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产量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对产量性状遗传的深入研究可为育种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本研究以苏玉16号(JB×Y53)的F2、F2∶3家系为材料,选用分布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的556对SSR分子标记,对玉米产量性状进行QTL定位并分析其遗传效应。结果表明,①选取556对SSR引物对亲本Y53、JB及其F1进行多态性检测,获得85对多态性引物,多态率为15.3%,其中有76对引物扩增带型清晰;②检测到1个与穗长QTL连锁的标记,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4.69%;6个与百粒重QTL连锁的标记,可解释表型变异的6.71%~18.23%。


柠檬烯乳化液对菠菜采后生理和贮藏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柠檬烯乳化溶液浸泡菠菜3min,研究柠檬烯乳化液对菠菜采后生理和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水处理相比,柠檬烯乳化液处理能显著减缓菠菜细胞膜透性的上升速率(p<0.05),贮藏初期(0~3d)对叶绿素有显著保留作用(p<0.05);在贮藏的前6d,对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的维持作用显著(p<0.05),而在贮藏期内对可滴定酸、可溶性蛋白质影响不显著(p>0.05)。柠檬烯乳化液可以保持菠菜的细胞膜结构,在贮藏的前6d可提高菠菜的贮藏品质。


连续光源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快速顺序测定味精中金属元素
《中国调味品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建立连续光源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快速顺序测定味精中Ca,Fe,Mg,Zn的方法。实验选择微波消解作为样品的前处理方式,分析研究了乙炔-空气流量和燃烧器高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通过实验分别确定了测定Ca,Fe,Mg,Zn的最佳参数。在此条件下,快速顺序测定味精中Ca,Fe,Mg,Zn的含量分别为183.3,1.1,54.7,1.4μg/g,加标回收率为95.9%~107.4%,该法的精密度(RSD)为1.2%~1.9%。该方法快速、准确、稳定、污染少,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为食品中多元素快速顺序检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微波消解 高分辨连续光源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味精 金属元素


应用轮回选择改良青花菜侧花茎长度
《江苏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由10个杂交品种F1合成C0群体,以改良青花菜侧花茎性状兼顾单球重为目标,进行2轮轮回选择。结果表明:青花菜侧花茎长度以及侧花茎长度/球高得到了极显著提高,平均每轮选择分别较基础群体提高0.72 cm(10.52%)和0.04(9.3%),第1轮的选择效果优于第2轮,且单球重没有明显降低。经过2轮选择,群体中目标改良性状遗传基础变窄的趋势并不明显,而优良个体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多。在青花菜育种中采用轮回选择对侧花茎长度和单球重等性状进行群体改良是经济、有效的。


利用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定位水稻穗粒数QTL
《华北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85个单片段代换系为材料,其受体亲本为广陆矮4号,供体亲本为日本晴。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s多重比较,分析单片段代换系与受体亲本之间穗粒数的差异,对代换片段上的穗粒数QTL进行鉴定。以P≤0.001为阈值共检测到27个穗粒数QTLs,分布于除第10染色体外的其他11条染色体上。其中,2个QTLs的加性效应表现为减效作用,另外25个穗粒数QTLs的加性效应表现为增效作用。其加性效应值的变化范围为-37.5~96.9,加性效应百分率的变化范围为-29.07%~88.57%。为进一步发掘和利用新的水稻穗粒数QTL奠定基础。
关键词: 水稻 穗粒数 数量性状位点 单片段代换系 代换作图


转基因甘蓝型油菜品系W-4高油酸性状遗传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转基因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高油酸品系W-4的高油酸性状的遗传,用W-4(P1)及其野生型Westar(P2)为亲本,配置正反杂交组合,衍生获得F1、RF1、F2、RF2,B1、B2和RB1、RB2等世代群体。应用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检测亲本及衍生世代群体成熟种子中油酸含量;同时,在苗期检测各个世代群体对卡那霉素(Kan)抗性的反应。结果显示:W-4种子中油酸平均含量为(85.10±0.73)%,Westar为(62.16±3.68)%;F1、RF1群体油酸平均含量分别为(77.55±1.30)%和(77.34±2.46)%,均表现为高油酸含量(≥69.5%),无细胞质效应;B1、RB1群体全部表现为高油酸(≥69.5%)。B2、RB2群体中,高油酸个体分别为55个和52个,低油酸个体分别为45个和48个,均呈1∶1分离(χ2=1.00,χ2=0.16);F2、RF2分离群体中,高油酸与低油酸个体呈3∶1分离(χ2=0.96,χ2=0.11)。表明,P1的高油酸性状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呈孟德尔遗传,无细胞质遗传效应。此外,苗期Kan抗性检测结果表明,P1、F1、RF1、B1、RB1群体植株对Kan反应均表现为抗;P2对Kan反应表现为感;B2、RB2群体中抗、感植株呈1∶1分离,F2、RF2群体中抗、感植株呈3∶1分离。表明P1的卡那霉素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


利用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定位水稻粒重QTL
《华北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粒重是决定水稻产量的三要素之一,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以广陆矮4号为受体,日本晴为供体的119个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粒重与粒形性状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s多重比较,测验单片段代换系与受体亲本广陆矮4号之间粒重的差异,以2年都能检测到的显著差异位点作为稳定表达的QTL。结果表明:千粒质量与粒长、长宽比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粒宽、粒厚相关性不显著;以P≤0.001为阈值,2年都能检测到的千粒质量相关QTL 19个,分布在除第10,12染色体以外的10条染色体上。其中,10个QTL的加性效应表现为增效作用,其加性效应值的变化为0.49~2.74 g,加性效应百分率的变化为2.00%~11.05%;9个QTL加性效应表现为减效,加性效应值的变化为0.60~2.35 g,加性效应百分率的变化为2.40%~9.48%。这些QTL的鉴定,为进一步精细定位或克隆相应QTL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