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嘧菌环胺在葡萄和土壤中的残留规律
《江苏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嘧菌环胺在葡萄中的安全性,对嘧菌环胺在北京、江苏南京、山东烟台3个试验点葡萄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进行了研究。葡萄和土壤样品经乙腈提取,PSA净化,液相色谱-DAD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峰面积定量。结果表明,在0.05 mg/kg、0.10 mg/kg和1.0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嘧菌环胺在葡萄中的添加回收率为81.1%~92.6%,相对标准偏差为4.8%~9.0%;在土壤中平均回收率为80.1%~91.8%,相对标准偏差为3.0%~9.7%;嘧菌环胺在葡萄和土壤中的最低检出限均为0.05 mg/kg。嘧菌环胺在葡萄中的半衰期为1.7~4.2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3.1~4.1 d。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美国和日本制定的葡萄中嘧菌环胺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分别为3 mg/kg、2 mg/kg和5 mg/kg),按本试验剂量和次数施用嘧菌环胺21 d后,所采收的葡萄是安全的。


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
《江苏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QR二维码、溯源、物联网等技术,结合农产品产业链的特点,开发了多层次、多角色、多功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该系统包括网络管理、短信管理、智能手机管理、条码打印、查询机软件和查询网站。通过物联网自动采集环境信息和手机拍照快速上传生产过程图片,作为农产品的源头信息。使用20位的农产品追溯码(由类别、行政区划、公司、产品、日期和批次组成),并对此码进行网址转换,自动生成通用的QR溯源码,形成一个具有三方满意和消费者评级功能的便民服务平台。


Fosmid基因组文库构建及应用现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稳定的大片段基因组文库是生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基础材料平台。近年来Fosmid载体由于其插入片段大小适中、易于构建、稳定性好、拷贝数可诱导等优点,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物理作图、基因挖掘、辅助测序等工作。本文就Fosmid克隆载体发展历程、Fosmid文库的功能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现状、发展前景等方面展开论述,主要呈现构建Fosmid基因组文库的作用及应用现状。
关键词: Fosmid克隆载体 基因组文库 发展史 应用现状
玫瑰花组织总RNA提取方法研究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玫瑰盛开期花瓣为材料,采用RNAiso Plus植物RNA提取试剂盒和改良CTAB法提取总RNA,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并比较所提取总RNA样品的质量。结果表明:改良CTAB法提取的总RNA较完整,条带清晰,D260nm/D280nm为2.05,D260nm/D230nm为2.12,几乎无降解,纯度较好,质量较高。再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玫瑰衰老期花瓣及盛开期花器官不同部位组织的总RNA,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并以所提取的玫瑰花组织总RNA为模板进行RT-PCR验证,发现所获得的RNA纯度较好,质量较高,PCR扩增得到的条带较清晰,与目的片段大小一致,完全可以满足进一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需要,说明所建立的改良CTAB法是玫瑰花组织总RNA提取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 玫瑰 总RNA RNAiso Plus法 改良CTAB法


壳寡糖与紫甘薯花青素处理对采后肥城桃褐腐病的控制效果及机理研究
《果树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壳寡糖与紫甘薯花青素处理对采后肥城桃褐腐病的控制及其机理。【方法】用1.5%壳寡糖和1.5%花青素分别处理肥城桃果实后接种褐腐菌(5×105个孢子·mL-1),贮藏于20℃下,调查果实病斑面积和发病率,测定几丁质酶(CHI)和β-1,3-葡聚糖酶(GNS)活性及病程相关蛋白1和10基因(PR1和PR10)、几丁质酶基因(CHI)及β-1,3-葡聚糖酶基因(GNS)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壳寡糖和花青素处理均显著抑制了肥城桃果实褐腐病病斑的扩展;壳寡糖能有效提高果实PR1、PR10、CHI及GNS的表达量及CHI和GNS的活性,花青素能明显提高果实CHI基因的表达量及CHI活性,在处理后的初期可以提高PR1及PR10的表达量,但是不能提高GNS的表达量和GNS的活性。【结论】壳寡糖和花青素可以通过提高肥城桃果实病程相关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和防御酶活性从而提高其抗病性。
关键词: 肥城桃 壳寡糖 花青素 褐腐菌 病程相关蛋白 荧光定量PCR


嵌合O型口蹄疫病毒多表位基因猪细小病毒VLPs载体疫苗的构建
《江苏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合运用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模拟PPVVP2蛋白表面不同Loop区插入O型FMDVVPl蛋白上多表位基因(VPl:21-40、141~160和200~213残基)空间构象,并在VP2N端引入通用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表位(PADRE),人工合成嵌合基因并克隆到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astBacHTA中,转化E.coliDH10Bac感受态细胞,经三抗筛选,获得重组杆状病毒表达质粒rBac-FMDVVPl:PPVVP2,用脂质体法转染Sf9细胞.对rBac.FMDVVP1:PPVVP2感染的Sf9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具有特异性荧光;用Western-blotting分析,在64000处出现一条特异蛋白条带;电镜观察,重组VP2蛋白能够自主组装成病毒样颗粒.红细胞凝集试验证实,表达的嵌合蛋白PPV:VP2-FMDV:VPl具有与全病毒类似的血凝活性.


基于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的水稻芒性QTL定位
《华北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的芒性是一个与驯化相关的重要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基础复杂,且易受环境因素影响。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由于减少了个体间遗传背景的干扰,已经成为鉴定复杂性状QTL的新型遗传材料。以籼稻品种广陆矮4号为受体和粳稻品种日本晴为供体构建而成的119个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为材料,对芒长性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合2011,2012年的调查结果,通过代换作图共鉴定出15个与芒性相关的QTL,这些QTL分布在除1,10,12外的9条染色体上,第3染色体上检测到的QTL最多为3个。15个QTL中效应最大的QTL是qAN4-1,2年平均芒长为4.7 cm;效应最小的QTL是qAN11-2,2年平均芒长为0.7 cm。这些QTL的定位,为进一步克隆芒性相关基因以及研究芒性的分子机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甘薯β-胡萝卜素含量相关AFLP分子标记的开发
《江苏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高β-胡萝卜素食用型甘薯品种的选育效果,本试验利用徐薯25(低胡萝卜素品种)和徐22-5(高胡萝卜素品系)及其杂交F1代分离群体,开发与甘薯β-胡萝卜素合成基因相关的AFLP分子标记。采用Logis-tic向前逐步回归法(P<0.05)引入AFLP标记,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41个甘薯杂交后代是否符合根据β-胡萝卜素含量高低进行的表型分组,并利用5个高胡萝卜素含量和5个低胡萝卜素含量甘薯品种(系)验证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可靠性。检测结果显示,41个杂交后代中仅有2个供试材料不符合预期分组,准确率高达95.1%,10个验证材料完全符合预期分组。表明在甘薯生长发育早期,可以通过该模型对高β-胡萝卜素性状进行辅助选择。
关键词: 甘薯 β-胡萝卜素含量 AFLP分子标记 Logistic回归模型


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食用调味油中的罗丹明B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食用调味油样品经丙酮提取后,所得提取液经MCX阳离子固相萃取柱提取,用氨水甲醇(5+95)溶液洗脱,洗脱液在45℃氮吹至近干后用2mL甲醇定容.以ACQUITYBHEC18色谱柱为分离柱,以不同体积比的0.1%(体积分数)甲酸溶液和甲醇混合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正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罗丹明B的质量浓度在1.00~100μg·L^-1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3S/N)为0.003mg·kg^-1.在0.01,0.05,0.20mg·kg^-1 3个浓度水平下进行加标回收试验,所得方法的回收率在82.1%~97.2%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均小于9%.
关键词: 固相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罗丹明B 食用调味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