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型复合抗氧化剂对青脚麻鸡生长性能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新型复合抗氧化剂对青脚麻鸡生长性能、肉品质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择2 880羽健康、体重接近的1日龄青脚麻鸡,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对照组(基础饲粮)、维生素E组(基础饲粮+100 mg/kg维生素E)、乙氧基喹啉(EQ)组(基础饲粮+250 mg/kg EQ)、 X1组(基础饲粮+150 mg/kg新型复合抗氧化剂)、 X2组(基础饲粮+300 mg/kg新型复合抗氧化剂)、X3组(基础饲粮+450 mg/kg新型复合抗氧化剂),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60羽。试验期54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X1组、X2组、X3组青脚麻鸡1~54日龄的料重比(F/G)显著降低(P<0.05);与EQ组和对照组相比,X3组青脚麻鸡22~54日龄、1~54日龄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提高(P<0.05)。2)与对照组相比,X1组、X2组、X3组肌肉的亮度值显著降低(P<0.05);与EQ组和对照组相比,X2组、X3组的肌肉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X2组的肌肉蒸煮损失显著降低(P<0.05);与维生素E组、EQ组和对照组相比,X3组肌肉的红度值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X1组21、54日龄青脚麻鸡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提高(P <0.05),X2组54日龄青脚麻鸡血清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提高(P<0.05),21、54日龄青脚麻鸡肾脏、心脏及21日龄青脚麻鸡血清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了(P<0.05);与维生素E组、EQ组和对照组相比,X2组、X3组21、54日龄青脚麻鸡肾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X3组21、54日龄青脚麻鸡肾脏、胸肌的GSH-Px活性显著提高(P<0.05),21、54日龄青脚麻鸡胸肌的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新型复合抗氧化剂可显著提高青脚麻鸡的生长性能,且300或450 mg/kg的新型复合抗氧化剂能够显著提高青脚麻鸡的肉品质和抗氧化功能。
关键词: 新型复合抗氧化剂 青脚麻鸡 生长性能 肉品质 抗氧化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喷雾诱导沉默CYP51和Sdh基因对禾谷丝核菌生长和致病性的影响
《植物病理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于缺少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丝核菌致病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受到严重限制。本研究以防治丝核菌病害的常用杀菌剂靶标基因CYP51和Sdh为目标基因,体外合成禾谷丝核菌CYP51的3个同源基因以及Sdh的B、C、D亚基基因的dsRNA,采用喷雾诱导基因沉默(spray-induced gene silencing, SIGS)方法研究这6个基因产生的dsRNA对病菌生长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施加靶标基因dsRNA对禾谷丝核菌的生长和致病性均有抑制作用。在被侵染的大麦叶片上,外源dsRNA能够显著抑制病菌中对应基因的表达。100 ng·μL-1浓度的RcCYP51-3-dsRNA在大麦叶片上抑菌效果较为显著,且可以同时抑制3个RcCYP51同源基因的表达;RcSdhD-dsRNA同样可以抑制RcSdh三个亚基的基因表达,在50 ng·μL-1浓度时抑菌效果最好。本研究探索了一种抑制禾谷丝核菌基因表达的方法,为使用SIGS方法研究丝核菌基因功能打下基础。
关键词: 小麦纹枯病 基因沉默 甾醇14α-去甲基化酶 琥珀酸脱氢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菌唑对轮枝镰刀菌的活性及作用机制
《农药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穗腐病是严重的世界性真菌病害,而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是我国玉米穗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为明确叶菌唑在我国玉米穗腐病防治中的应用潜力,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叶菌唑对2019至2021年采自我国山东、河南和江苏3个省份的35株轮枝镰刀菌菌丝生长以及分生孢子形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影响,并测定了该药剂对轮枝镰刀菌产毒(B族伏马毒素,type B fumonisins,FBs)能力及产毒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测定叶菌唑处理后轮枝镰刀菌菌丝麦角甾醇、胞内甘油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电导率的变化,探究了其作用机制;同时评价了叶菌唑对田间玉米穗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叶菌唑对35株轮枝镰刀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其对轮枝镰刀菌的菌丝生长以及分生孢子形成、萌发及芽管伸长具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其中:叶菌唑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值在0.005~0.029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012±0.006)μg/mL;EC50浓度的叶菌唑对轮枝镰刀菌分生孢子形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20.59±5.75)%、(24.88±5.15)%和(59.98±9.11)%;叶菌唑能显著降低轮枝镰刀菌FBs毒素的产生量和与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其对FBs毒素合成的抑制率为29.04%;显著降低了轮枝镰刀菌菌丝麦角甾醇的合成量,抑制率为39.10%,同时提高了其胞内甘油、丙二醛含量以及相对电导率,对甘油和丙二醛的诱导率分别为66.39%和33.74%。田间试验表明,有效成分90、135和180g/hm~2剂量的叶菌唑对玉米穗腐病的防效分别为(20.93±4.65)%、(27.75±5.71)%和(46.05±9.90)%,增产率分别为(8.86±8.84)%、(17.28±11.91)%和(33.20±12.07)%,均优于对照药剂丙硫菌唑·戊唑醇。本研究评估了叶菌唑防治玉米穗腐病的潜力,并可为了解其对轮枝镰刀菌的活性和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叶菌唑 玉米穗腐病 轮枝镰刀菌 敏感性 伏马毒素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酸性电解水对采后西兰花贮藏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微酸性电解水(Slightly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SAEW)对采后西兰花贮藏品质的影响,本研究首先进行了微酸性电解水浓度的筛选,将西兰花切成均等的小花球,随机分成五组,以自来水浸泡15 min后晾干作为对照,以25、50、75和85 mg/L的微酸性电解水浸泡15 min后晾干作为不同处理组,置于15±1℃贮藏4 d,依据不同浓度微酸性电解水对采后西兰花外观品质、总叶绿素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筛选最适宜的浓度。结果表明,与对照和其它浓度的SAEW处理相比,50 mg/L SAEW可更好地维持采后西兰花的外观品质及总叶绿素含量,并抑制其MDA含量的积累。进一步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50 mg/L SAEW可有效维持采后西兰花的感官品质,抑制其菌落总数的升高,延缓其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可滴定酸、总硫苷和萝卜硫素含量的下降,并可有效抑制组织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升高。这些结果表明50 mg/L SAEW可作为一种维持采后西兰花贮藏品质、延缓其衰老进程的有效处理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乳植杆菌YZH81胞外多糖基因簇的功能鉴定
《食品工业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植物乳植杆菌胞外多糖(EPS)的合成机制,本文选取一株具有较高EPS产量的植物乳植杆菌YZH81开展其EPS合成基因簇(cps)的研究.经全基因组测序、比对和分析,结果确定了YZH81菌株基因组含有两个cps基因簇,其中一个cps基因簇(cps1)的结构与功能尚未鉴定,而另一个cps基因簇(cps2)与其他已报道的植物乳植杆菌同源性很高.本研究实验敲除了cps1基因簇,与野生型YZH81菌株相比,YZH81?cps1菌株的EPS产量降低了 52.28%,自聚集能力加速,粘附性降低,且清除 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radical,DPPH·)能力下降了 32.42%.该结果说明YZH81菌株的cps1基因簇与EPS合成相关,也为进一步研究该菌株EPS生物合成机制建立有利条件.
关键词: 植物乳植杆菌 胞外多糖(EPS) 荚膜多糖簇(cps cluster) 粘附性 益生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异常棉NF-YA家族基因鉴定及其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NF-YA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棉花二倍体野生种异常棉基因组中NF-YA家族基因的数目、染色体分布、系统进化、保守基序、结构、顺式作用元件、表达模式及编码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理化性质等.结果表明,异常棉NF-YA基因家族(GoanoNF-YA)包含 17 个成员,分布在 10 条染色体上,编码的蛋白质长度为190~603 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为7.87~10.07,16 个成员包含3~5 个外显子且编码的蛋白质定位于细胞核.拟南芥和异常棉NF-YA基因在系统进化树上分为 6 类,每类基因在系统进化树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类型和排列顺序的基序.5 个NF-YA基因在异常棉根、茎、叶和花中广泛表达,15 个NF-YA基因对干旱持续时间有不同程度的响应,11 个NF-YA基因含有干旱响应顺式作用元件MBS.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析异常棉NF-YA家族基因的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异常棉 NF-YA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 干旱 表达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胁迫对2个葡萄品种扦插苗光合特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盐胁迫对2个葡萄品种扦插苗光合特性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探究葡萄抗盐机理和盐碱土的改善及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100 mmol/L NaCl浇灌巨峰和阳光玫瑰葡萄盆栽扦插苗为盐胁迫处理,清水灌溉为对照(CK),分别于胁迫0、7、14、21和28 d调查2个品种葡萄植株盐害症状并计算盐害指数;测定叶绿素荧光参数与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氢酶(APX)活性及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对2个葡萄品种在盐害胁迫处理下的各生长与生理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结果】巨峰和阳光玫瑰2个葡萄品种的盐害症状均表现为盐胁迫前期老叶首先出现叶缘焦枯并伴有褐色斑点,胁迫后期叶片失绿萎蔫至枯黄。阳光玫瑰表现盐害症状较巨峰早;2个葡萄品种的株高、茎粗和叶片数随盐害胁迫天数的增加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胁迫处理28 d时,阳光玫瑰盐害指数(87.29%)明显高于巨峰盐害指数(31.67%)。2个葡萄品种的叶片叶绿素含量、PSⅡ最大光化学产量(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POD和SOD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非调节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额[Y(NO)]、APX活性和MDA、Pro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巨峰和阳光玫瑰在盐害胁迫下的平均隶属函数值为0.52和0.51,巨峰的盐胁迫耐受性略高于阳光玫瑰。【结论】盐害胁迫下,巨峰和阳光玫瑰2个葡萄品种对盐害胁迫的响应趋势相同但响应程度存在差异,巨峰的盐耐受性高于阳光玫瑰;叶绿素含量、Fv/Fm、NPQ、qP、Y(Ⅱ)、Y(NO)、POD活性和Pro含量可作为葡萄耐盐性的评价标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菌剂转化褐煤产腐植酸机理研究
《煤炭转化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疆褐煤为转化底物,构建复合菌剂(100mL菌剂中枯草芽孢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米曲霉和微紫青霉菌的体积分数分别为1.5%,1.5%,1.0%,2.5%)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工业分析、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光电子光谱分析和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复合菌剂转化褐煤前后煤的腐植酸质量分数、元素组成、矿物组成、有机官能团、碳元素赋存形态的变化,以及转化褐煤过程中,复合菌剂和单一微紫青霉产生的锰过氧化物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漆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经复合菌剂转化后,煤中总腐植酸和可溶性腐植酸质量分数分别由29.75%和6.24%增加到66.41%和33.44%;复合菌剂转化后,煤中灰分质量分数和固定碳质量分数分别由8.91%和55.72%降至8.07%和52.99%,而挥发分质量分数则由38.83%增加至42.36%。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经复合菌剂转化后,煤中C元素相对含量由71.56%降至69.93%;H,O,N等元素相对含量均升高,其中N元素相对含量上升最明显,由0.65%升至1.26%。经复合菌剂处理后,煤中无机矿物组成变化不明显,但C—C/C—H官能团和O=C—O官能团增加,且部分不饱和C被饱和。微紫青霉产生的锰过氧化物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漆酶的活性较单一,复合菌剂产生的锰过氧化物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漆酶的活性均明显提高,其中漆酶活性达到16.09U/mL。以上结果说明复合菌剂可将褐煤中大分子结构转化生成小分子腐植酸。与单一菌种相比,复合菌剂产生更多的胞外酶有助于腐植酸的产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氮肥抑制剂对小麦产量、土壤肥力、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CSCD
摘要:为减少氮肥施用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添加氮素抑制剂是提高小麦氮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采用大田试验,在减氮10%的条件下,添加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氢醌(HQ)和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双氰胺(DCD)对小麦产量、土壤肥料、植株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100%尿素对照相比,DCD、DMPP、NBPT和HQ氮肥抑制剂均增加了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其中DMPP处理的小麦产量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且均增加了土壤pH,降低了土壤有效磷含量,对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影响不大,其中硝化抑制剂DCD、DMPP增加了土壤碱解氮含量,脲酶抑制剂NBPT和HQ降低了土壤碱解氮含量,DMPP和HQ增加了小麦植株氮、磷含量,DCD和NBPT降低了小麦植株氮、磷含量,4个氮肥抑制剂均降低了小麦植株钾含量。总之,DMPP和HQ的减肥增效效果最理想,能够有效增加小麦产量,促进小麦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缓解土壤酸化。
关键词: 脲酶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 小麦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土壤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灰飞虱唾液鞘形态及其蛋白质组分鉴定
《江苏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灰飞虱是一种小型的刺吸式口器昆虫,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灰飞虱刺吸取食时分泌的胶状唾液可形成唾液鞘,保护口针并帮助取食,同时其中的蛋白质效应子在调控作物免疫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灰飞虱唾液鞘的形态:多呈树枝状,表面为较为光滑的珠状结构.应用双层膜装置收集了若虫的唾液鞘,经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联用检测鉴定得到 42 种灰飞虱唾液鞘蛋白质,其中 19 种蛋白质检测到 2 个及以上的唯一肽段.进一步分析了编码这 19 种蛋白质的基因在各个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发现其中8 个基因在唾液腺中明显高表达,推测其可能参与了唾液鞘的形成以及害虫-作物的互作.唾液鞘蛋白质组分鉴定为后续筛选和研究灰飞虱效应子功能提供了基础,有助于明确灰飞虱-水稻互作的分子机制,为开发害虫绿色防控新策略提供思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