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桃树主干形整形修剪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果农之友 》 2007
摘要:桃树主干形适用于每667平方米333株的栽培模式,具有当年定植次年有一定经济产量的优点,广大群众接受的非常快。由于桃树具有萌芽率高、成枝强、干性弱、喜光性强等特性,在生产中树形的保持及修剪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现将我们发现的问题及对策列举如下,以供广大朋友参考。


法氏囊B细胞λ轻链基因编码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河南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为获得鸡λ轻链基因的表达蛋白,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从鸡法氏囊B细胞cDNA文库中扩增出分泌表达蛋白的编码基因;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插入克隆载体pUC19中。经PCR鉴定与序列测定证实后,以亚克隆法构建于原核表达载体PET43a的相应酶切位点。经过基因序列测定、BamHⅠ和HindⅢ双酶切鉴定证实克隆载体正确插入载体PET43a。转化宿主菌BL21(DE3),经IPTG诱导、SDS-PAGE分析表明目的蛋白得到表达;且能与His-Taq单抗相结合。


优质糯玉米新品种郑白糯6号选育研究
《农业科技通讯 》 2007
摘要:1品种选育过程郑白糯6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糯玉米单交种。其母本郑白糯06是以“98W-2”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选育而成。该系中早熟,矮秆,抗病、抗倒,籽粒大,叶片略宽,品质好,配合力高。父本郑白糯01是以“意大利黑玉米×掖478”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三代后选白粒再与掖478回交一次,而后又选白粒连续自交选育而成。该系中熟,矮秆、抗倒,高


DNA指纹图谱在玉米杂交种真伪及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河南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讨论了玉米DNA指纹图谱的不一致性和外部性状表现之间的对等性或等价性,并对DNA分子标记技术信息的稳定性与真实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大多数玉米SSR标记并非基因内标记,同时玉米的基因组序列极其庞大,因此,个别SSR引物多态性并不能辨别被测自交系或单交种;目前,生产上改良品种较多,改良品种与被改良品种之间极为相近,这就难以利用SSR标记将其区分。提出在构建玉米杂交种与亲本的DNA指纹图谱、筛选SSR引物时,尽量选择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内标记或与其紧密连锁的标记,从而增加杂交种纯度及真伪辨别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经多次反复摸索建立了最佳技术体系。


中华拳王西瓜果实发育规律的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对中华拳王西瓜授粉后果实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其发育过程呈“S”形,其中,坐果初期(0~5 d)果实果径增长和果实增重缓慢,粉后15~27 d,为果实迅速膨大期,其果径,果重增加速度最快,授粉后27 d至采收,果径,果重增长较慢,但果实内固形物的含量则迅速增加。


“十五”大豆创新种质和1963—1995年间育成品种的SSR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物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2份"十五"攻关培育的创新种质和22份大豆育成品种进行了24个SSR标记的分析比较,目的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创新种质的遗传结构特点,为拓宽我国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及亲本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24个SSR位点共检测出231个等位变异,其中15.8%(36个等位变异)为创新种质所特有,特别是在与大豆胞囊线虫紧密连锁的Satt309位点上验证了一个我国独有的等位变异。结合UPGMA和Model-based聚类结果,将创新种质和育成品种分为4组,第Ⅰ组由13份来自东北和山西的创新种质组成;第Ⅱ组由8份来自东北的育成品种组成;第Ⅲ组由8份来自黄淮海和南方的大豆种质组成,其中创新种质和育成品种各为4份;第Ⅳ组由4份育成品种组成,分别来自吉林、黑龙江、河南和山西。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国外种质和野生大豆创造的创新种质丰富了东北地区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因此,应加强利用国外种质、我国栽培大豆地方品种和野生大豆等优异资源,在创造优异大豆新种质的同时,拓宽我国大豆的遗传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