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振动胁迫对双孢菇褐变与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运输过程中振动胁迫对双孢菇贮藏品质的影响,探究振动胁迫处理后双孢菇褐变和抗氧化能力的关系,为开发减振包装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品种W192双孢菇为试材,在3.33 Hz频率下进行不同时长(0、8、16、24 h)的模拟运输振动处理,在4℃贮藏15 d并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振动胁迫加剧了双孢菇菌盖褐变程度,振动处理组亮度L*值始终小于对照组(P<0.05),贮藏15 d,振动处理24 h组的褐变指数(Browning Index,BI)和色差值(ΔE)分别是对照组的1.53倍和1.57倍。振动处理加大了细胞膜渗透率,加速了非酶抗氧化物质如酚类物质、维生素C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消耗;同时促进抗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ase dismutase,SOD)的酶活峰值提前出现,对照组的酶活变化幅度较之振动处理组则更加平缓,贮藏后期活性更高。对照组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酶活始终高于振动处理组(P<0.05),且振动胁迫时间越长,酶活下降的速度越快。这种变化也体现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的变化,贮藏15 d后,振动处理24 h组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双孢菇贮藏期褐变与抗氧化能力密切相关,振动处理后双孢菇抗氧化能力越强则其褐变程度越低。振动胁迫对双孢菇的损伤是累积的,运输振动时间越长其损伤越大,应当尽可能缩短双孢菇物流运输时间,采取合理的保鲜技术维持其抗氧化能力,并通过缓冲包装降低菇体之间的相对摩擦从而减少振动损伤。研究结果为开发双孢菇物流减震包装技术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灰、生物炭配施硅/多元素叶面肥对水稻Cd积累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钝化剂配合叶面肥对水稻Cd积累的影响,在浙江典型Cd污染稻田,采用小区试验方式分析了对照(CK)、石灰4 500 kg/hm2(LM)、石灰+生物炭1∶1混施9 000 kg/hm2(LC)3种模式基础上喷施含Si和多元素(DYS)叶面肥对水稻植株Cd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LM和LC处理糙米Cd含量分别降低70.1%和88.3%;LM配施含Si和DYS叶面肥使糙米Cd含量进一步降低45.3%和28.9%;LC配施含Si和DYS叶面肥则使糙米Cd含量进一步降低14.5%和13.7%。与LM和LC相比,加喷叶面肥使茎秆—稻谷Cd转运降低42.4%~62.7%,茎秆Cd浓度增加81.9%~123.0%,稻谷Cd浓度降低14.6%~64.2%。与CK相比,LC和LM处理显著提高土壤pH,降低土壤DTPA提取态Cd,且LC处理效果更好;LC处理使壤微生物碳、有机质、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6.08%,7.92%,11.90%和0.72%,而LM则分别降低8.33%,14.30%,29.20%和12.10%;LM和LC分别使土壤黏粒含量降低5.73%和4.53%,且LM处理使砂粒含量增加29.70%,粉砂粒含量降低11.70%;LC则使土壤砂粒含量降低1.50%,而粉砂粒含量增加2.17%。综合分析,LC配施含Si或DYS叶面肥能够在有效降低稻米Cd含量的基础上保持土壤质量良性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ZmPR1a基因表达量快速筛选玉米抗纹枯病品种资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纹枯病是玉米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种植抗性品种是最有效和最安全的纹枯病防治方法。为缩短抗纹枯病玉米品种的选育周期,本研究通过比较受侵染后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开发了一种玉米品种资源抗纹枯病快速鉴定的技术,可在2~3周内完成玉米抗纹枯病品种的鉴定。相对荧光定量PCR (RT-qPCR)结合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抗性品种在接种后24 h内抗病相关基因Zm PR1a上调4倍以上,但易感品种未表现出相应趋势。通过比较玉米品种与对照品种接种后Zm PR1a的表达情况,可以快速鉴定玉米种质资源对纹枯病的抗性,有利于加快抗病育种。本研究还为玉米抗纹枯病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玉米纹枯病 基因 抗性鉴定 品种 筛选 RT-q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乙基多杀菌素在杨梅果实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特征及其安全性评价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乙基多杀菌素在杨梅园中使用后的环境安全性,建立了杨梅和土壤中乙基多杀菌素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在浙江和福建2地进行了为期2年的乙基多杀菌素在杨梅果实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研究.植物样品采用乙腈作为提取剂,N-丙基乙二胺和无水硫酸镁作为分散净化剂;土壤样品用水和乙腈作为提取剂,用N-丙基乙二胺进行净化,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通过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乙基多杀菌素在0.001~0.5 mg/L范围内的质量浓度和峰面积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在0.005~0.5 mg/kg添加水平下,乙基多杀菌素在杨梅果实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9.40%~101.85%,相对标准偏差为3.63%~7.25%;其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5.09%~102.66%,相对标准偏差为3.05%~3.61%;在杨梅果实和土壤中其定量限均为5.0×10-3 mg/kg,检测限均为5.2×10-5 mg/kg.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按1.5倍的最高推荐剂量(60 mg/L)于杨梅刚开始转色时喷施1次,乙基多杀菌素在杨梅果实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半衰期分别为4.4~5.2和1.2~1.9 d,属于易降解性农药.田间最终残留试验结果显示,7 d后,乙基多杀菌素在杨梅果实中的残留量为0.073~0.353 mg/kg,在土壤中的残留量为低于定量限~0.094 mg/kg.综上所述,采用该方法能够实现杨梅和土壤中乙基多杀菌素的残留检测,简便、准确、灵敏度高;按照田间试验推荐的使用浓度和次数后,乙基多杀菌素的降解半衰期短,其最终残留量远低于国标规定的在杨梅中的最大临时限量标准(1 mg/kg),说明乙基多杀菌素在安全间隔期内用于杨梅树上害虫防治是安全的.
关键词: 乙基多杀菌素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杨梅果实 土壤 残留 消解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瓜ClMTB基因特征及其应答CGMMV侵染的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 m6A)修饰是真核生物体内最重要的甲基化修饰,由甲基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和结合蛋白调控。m6A修饰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调控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关研究却主要集中在一些模式植物中。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等手段从西瓜中鉴定得到了一条m6A甲基转移酶编码基因ClMTB,并对其基因和蛋白特征、进化、时空表达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另外,研究还通过ClMTB注射烟草瞬时表达对其亚细胞定位进行分析,并对ClMTB瞬时过量表达后烟草中的m6A总体水平进行了检测,发现瞬时过量表达ClMTB能够使烟草叶片内的m6A修饰水平显著升高,这也初步证实了ClMTB在m6A甲基修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最后通过荧光定量PCR (qRT-PCR)对其在西瓜应答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GMMV)侵染的表达特征进行了研究。本研究首次在西瓜中鉴定和分析了m6A甲基转移酶并对其CGMMV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为后续西瓜m6A修饰的功能和调控机理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西瓜 m6A甲基化 ClMTB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GMMV)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酸性改良剂对葡萄园土壤及葡萄品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大区试验,比较了3种土壤酸化改良剂(生石灰、含硅钾土壤改良剂和含腐殖酸土壤改良剂)对葡萄园土壤养分、质量状况以及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土壤酸化改良剂都可以显著改善土壤酸化,在施用生石灰、含硅钾土壤改良剂和含腐殖酸土壤改良剂后,土壤p H由5.78分别上升为5.92、6.37和6.55。与生石灰处理相比,含硅钾和含腐殖酸的土壤改良剂处理土壤中的交换态铝的含量分别降低了31%和25%,并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其他两种土壤改良剂相比,施用含腐殖酸土壤改良剂后土壤的交换态钙离子和交换态镁离子含量显著上升。在3种酸性改良剂处理后,土壤和果实总砷、总镉、总铬、总铅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含硅钾改良剂处理后葡萄果实的含水率显著高于生石灰处理,含硅钾和含腐殖酸的土壤改良剂处理后葡萄果实可溶性总糖显著高于生石灰处理;含腐殖酸的土壤改良剂处理后葡萄果实的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生石灰和含硅钾土壤改良剂处理。因此,与生石灰处理相比,施用含硅钾土壤改良剂和含腐殖酸土壤改良剂改良土壤酸化的效果更好;并有利于降低土壤中可交换铝,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和可交换性钙、镁的养分含量,改良土壤;同时提高了果实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十字花科植物黑斑病的研究进展
《核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十字花科植物黑斑病是由死体营养型致病菌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p.)真菌侵染引起的重要病害之一。链格孢菌侵染植物的过程,首先通过释放毒素诱导侵染处植物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再通过细胞壁降解酶分解死亡的细胞。同时,植物也会通过激发先天性免疫反应,调节植物内源激素和植物抗毒素等分子抵御病菌的侵染。本文重点综述了链格孢菌侵染十字花科植物过程中,双方在基因组(致病和抗病基因)、转录组(调控因子)、代谢组(毒素和抗毒素)和蛋白组(酶类)等方面的相关变化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培育抗黑斑病的十字花科蔬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ATR-FTIR结合CARS算法测定蜂王浆中水溶性蛋白质和总糖含量
《中国食品学报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衰减全反射-傅里叶中红外光谱法(ATR-FTIR)和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法(CARS),结合理化分析,建立快速测定蜂王浆中水溶性蛋白质、总糖含量的方法。基于CARS法,采用Savitzky-Golay平滑和一阶导数对原始光谱预处理,筛选出84个特征波长点,模型对水溶性蛋白质预测效果最好,校正集和验证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31和0.9771,RMSECV和RMSEP分别为0.0913和0.0754。总糖的PLS定量模型筛选出111个特征波长点,采用Savitzky-Golay平滑和二阶导数处理后,结果最佳,校正集和验证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50和0.9850,RMSECV和RMSEP仅为0.4485和0.4244,建模效果好。结论:基于CARS法筛选特征波长,采用ATR-FTIR和偏最小二乘法快速检测蜂王浆水溶性蛋白质和总糖含量是可行的,所建定量模型稳健性好,预测准确度高。
关键词: 衰减全反射中红外光谱 水溶性蛋白质 总糖 蜂王浆 定量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采用MiSeq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处理沟叩甲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
《植物保护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取食不同食物金针虫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以及寄主抵御外界不良因子干扰的影响,运用MiSeq测序技术比较分析平沙绿僵菌Metarhizium pingshaense处理取食小麦和马铃薯沟叩甲Pleonomus canaliculatus的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处理沟叩甲种群之间Simpson指数差异显著,但Chao1、Observed species、PD whole tree和Shannon指数差异均不显著;肠道细菌类微生物主要由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杆菌门组成,取食马铃薯种群、饥饿种群和平沙绿僵菌处理的饥饿种群厚壁菌门的相对含量分别为29.46%、39.46%和29.81%;对照种群、取食小麦种群和平沙绿僵菌处理的马铃薯种群拟杆菌门的相对含量分别为31.30%、29.79%和39.07%;取食小麦种群中普通拟杆菌Bacteroides vulgatus PC510优势菌群的相对含量最高达8.37%,其余处理种群中优势菌群相对含量均低于5.00%。对不同处理沟叩甲种群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对照种群与平沙绿僵菌处理种群的相关性较低,但与其余处理组相关性均较高;PCA聚类结果显示,平沙绿僵菌处理种群与其余种群之间聚集度较低。表明平沙绿僵菌的胁迫对沟叩甲肠道内细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及结构变化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且外源食物摄入与平沙绿僵菌的胁迫两者叠加效应对寄主昆虫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高于单一外源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MiSeq测序 平沙绿僵菌 沟叩甲 肠道细菌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