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疆红枣营养品质与稳定同位素及矿物元素特征产地溯源比较
《核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发基于营养品质、稳定同位素及矿物元素分析的不同产地新疆红枣地理标志产品溯源新方法,本研究采集了2016年新疆不同产区(若羌、和田、阿克苏、麦盖提等15个县市)97个红枣种植地块的50份灰枣和47份骏枣样本,测定其果肉中13类营养品质指标(蛋白质、还原糖、自由氨基酸、总黄酮等),稳定碳、氮、氢、氧同位素比率(δ13C、δ15N、δ2H和δ18O)及21种微量矿物元素含量(Na、Mg、K、Fe和Zn等)用于其产地溯源分析与建模。采用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法比较不同产区间营养品质、稳定同位素比率及矿物元素特征的差异,利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分别对两类红枣内在品质特征建立产地判别模型,对比其溯源准确度。结果表明,红枣稳定同位素及矿物元素产地特征差异比营养品质特征更明显,溯源判别准确度得到明显提升。灰枣和骏枣营养品质参数建模总体判别准确度分别为86.00%和85.11%,稳定同位素及矿物元素参数判别准确度分别为94.12%和95.74%,且两种地理标志保护的红枣品牌(若羌灰枣和和田玉枣)产地判别准确度高达100%,而其他产地误判为这两个产地红枣的概率为0%。因此,该策略有望作为新疆红枣产地溯源与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的可靠技术。
关键词: 新疆红枣 地理标志产品(PGI) 营养品质 稳定同位素及矿物元素 产地溯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块根可溶性糖组分特征及其与食味的关联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可溶性糖含量是甘薯块根食用品质和加工性能的重要指标,研究可溶性糖组分特征及其与食用品质的关系,有助于了解块根可溶性糖组分在加工中的变化及其对食味的影响,为甘薯鲜食与加工的品种选择、专用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HPLC-ELSD)测定102份甘薯种质资源的生薯和蒸熟薯的可溶性糖组分含量,对不同干物率类型的块根可溶性糖组分特征进行分析,并用相关性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可溶性糖组分与食味的关系及其对食味的贡献.[结果]甘薯的生薯和熟薯均含有果糖、葡萄糖、蔗糖、麦芽糖4种可溶性糖.在生薯中,蔗糖含量最高,平均含量为25.79 mg·(g·FW)-1,占生薯可溶性糖的45.31%;果糖和葡萄糖含量相近,关系密切,果糖含量(y)和葡萄糖含量(x)的拟合方程为y=0.807x+1.275;麦芽糖含量最低,平均含量为6.79 mg·(g·FW)-1,仅占生薯可溶性糖的11.92%.生薯可溶性糖含量高低主要由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决定,通常情况下,低干物率品种具有更高的生薯可溶性糖和果糖含量,生化甜度更好.在蒸熟过程中块根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主要在于产生了大量麦芽糖,麦芽糖含量从生薯的0.96—24.67 mg·(g·FW)-1提高至14.80—136.16 mg·(g·FW)-1.熟薯可溶性糖含量高低是由麦芽糖含量决定的,中、高干物率类型具有更高的熟薯可溶性糖和麦芽糖含量.甘薯块根食味增量主要来源于蒸熟过程中产生的可溶性糖;麦芽糖、果糖、蔗糖是甘薯块根食味的重要影响因子;麦芽糖对食味增量的贡献率近50%,对香味和质地的作用尤为突出;果糖对黏度的贡献最大,而蔗糖对质地的贡献优于果糖.[结论]生薯可溶性糖和果糖含量是反映甘薯生薯甜度的重要指标,熟薯可溶性糖、麦芽糖含量是反映甘薯食味的重要指标.麦芽糖、果糖、蔗糖是影响甘薯块根食用品质及加工性能的重要可溶性糖组分.筛选出甘薯块根可溶性糖特异种质11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MMR缺陷的高频突变食源性沙门氏菌环丙沙星耐药机制
《食品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甲基导向错配修复系统(methyl-directed mismatch repair,MMR)主要调控基因缺陷对食源性沙门氏菌高频突变子突变频率和环丙沙星药敏性的影响,揭示其调控机制。方法:采用萘啶酮酸和利福平平板测定90株食源性沙门氏菌高频突变子的突变频率;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DNA测序法检测耐药基因突变;琼脂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对沙门氏菌高频突变子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确定MMR缺陷与沙门氏菌高频突变子突变频率、MIC及耐药基因间的关系;通过电转化法将野生mutS、mutH、mutL和uvrD基因分别转入高频突变子103D2,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测定野生型基因转入前后103D2耐药相关基因表达差异,分析MMR基因缺陷对沙门氏菌高频突变子环丙沙星耐药性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结果:90株沙门氏菌高频突变子中共有89株对环丙沙星耐药,49株MutS编码基因发生突变(MutS-),且相较于MutS非突变株,在MutS突变株中GyrA(67.3%)及ParC(87.8%)蛋白突变检出率更高。103D2转入野生型mutS、mutH、mutL?及uvrD基因质粒后,103D2:P-mutS突变频率显著下降,103D2:P-mutL和103D2:P-uvrD突变频率极显著下降。4株互补菌株中marA基因显著下调,marR、tolC(除103D2:P-uvrD外)基因上调,降低103D2对环丙沙星耐药性。结论:MMR缺陷可通过影响外排泵和膜编码基因marA、marR和tolC的表达改变对沙门氏菌高频突变子的耐药性及突变频率产生影响。
关键词: 沙门氏菌 高频突变子 耐药基因 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 甲基导向错配修复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南方稻区的推广应用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一种高产高效施肥及配套技术体系,具有高产稳产、节本增收、安全环保、操作简便等特点,近10多年来在南方稻区得到广泛应用.总结分析该技术在南方稻区的应用效果和推广方法,可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汇总2008年以来广东、广西、江西、浙江、江苏、福建等省区公开发表的47篇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试验示范论文数据,综合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与农民习惯栽培相比,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氮肥用量平均减少29.5 kg/hm2、减幅为16.0%,氮磷钾总施肥量平均减少11.6%;水稻产量平均提高626.3 kg/hm2、增幅为8.8%;氮肥偏生产力平均提高27.3%;无效分蘖数平均减少89.0万hm2、减幅为37.7%,成穗率提高9.7个百分点;纹枯病、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为害分别减少50.7%、28.6%和46.6%,倒伏大幅减轻;平均增收1902.0元/hm2.从建立全国性技术推广协作网、整合资源发挥政策引导和激励作用、建立稳定的示范基地多措并举助推技术落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速技术推广等方面,总结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推广经验和启示.[结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能稳定实现水稻减肥增产增收,其推广经验和方法可供借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水稻;三控施肥;减肥控害;抗倒高产;节本增收;推广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外膜囊泡的制备及其蛋白质成分分析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确立兔波氏杆菌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 OMVs)最佳制备工艺。以兔波氏杆菌毒力较强菌株FX-1为研究对象,筛选出制备OMVs的最优方法,并对培养时间、抗生素添加量及过滤方法进行逐一优化。采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纳米颗粒追踪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 NTA)等方法分析OMVs的理化性质;采用考马斯亮蓝法(Bradford法)、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SDS-PAGE)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LC-MS/MS)检测OMVs的蛋白质含量及组分。试验结果显示,超滤浓缩法是制备兔波氏杆菌OMVs的较适方法,采用该方法的最佳培养时间、头孢氨苄质量浓度和过滤方法分别为18 h、64μg/mL和0.45μm滤膜过滤一次。制得的OMVs呈纳米级球形囊泡,平均直径为127.83 nm±0.68 nm。蛋白质分析结果表明,OMVs上包含多种与兔波氏杆菌毒力和感染机制有关的蛋白质。该制备工艺能够显著提高兔波氏杆菌OMVs的产量,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可能;对其结构和蛋白质成分的分析,为研发新型亚单位疫苗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细菌外膜囊泡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制备工艺 蛋白质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壳聚糖基碳量子点的制备、表征及其对过氧化氢的荧光检测研究
《核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制备可用于分析过氧化氢(H2O2)的荧光传感器,本研究利用壳聚糖与DL-酒石酸为反应前体,水热处理制备了新型氮掺碳量子点(CDs),能够高效、简便地检测食品中的H2O2含量;并采用透射电镜(TEM),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方法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CDs的荧光量子产率约为5.22%,粒径约为20 nm,而且具有石墨烯结构,其表面也含有较丰富的羟基、氨基和羧基等功能性官能团。此外,Fe3+可以猝灭CDs溶液的荧光,而Fe2+几乎不影响;按照CDs与Fe3+混合后荧光几乎消失时的浓度配比,将Fe3+替换成同等浓度Fe2+再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H2O2,快速混均后测量其在320 nm激发光下的荧光发射图谱,绘制标准曲线,H2O2浓度在0~60μmol·L-1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约为0.990 0,检测限约为0.65μmol·L-1。本研究结果为快速检测食品中的H2O2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改性蒙脱石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免疫和抗氧化功能及猪肠上皮细胞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改性蒙脱石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免疫和抗氧化功能及猪肠上皮细胞的影响。试验选取48头体重为(7.42±0.85) kg的24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2个组,分别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和改性蒙脱石组(饲喂基础饲粮+1.6‰改性蒙脱石),每个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公母各占1/2)。试验期28 d,分别于第1、14和28天对仔猪进行空腹称重并记录采食量。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改性蒙脱石组仔猪试验第28天体重和第1~28天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腹泻率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改性蒙脱石可显著降低仔猪血清丙二醛含量和二胺氧化酶活性(P<0.05),还可以显著降低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P<0.05),但对血清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3)体外细胞试验发现,改性蒙脱石预处理可同时调节猪肠上皮细胞的促炎和抗炎反应,并显著提高细胞的抗凋亡功能,从而缓解脂多糖导致的肠上皮细胞炎症损伤。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改性蒙脱石可通过提高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功能等途径降低仔猪腹泻并促进其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翅型和无翅型小麦禾谷缢管蚜转录组差异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有效防控有翅型小麦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以浙江省小麦主要害虫禾谷缢管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其有翅型和无翅型转录组之间的差异,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代谢通路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fication PCR,RT-qPCR)技术对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经过StringTie软件组装,共获得39 699条unigenes。注释到NCBI-NR、GO、KEGG、Pfam、Swiss-Prot和eggNOG六个数据库中unigenes数量分别为24 120、17 351、17 137、17 532、15 494和23 128条,分别占unigenes总数量的60.76%、43.71%、43.17%、44.16%、39.03%和58.26%。有翅型和无翅型禾谷缢管蚜之间共筛选到6 747个基因差异表达显著,其中289个基因上调表达,其他6 458个基因下调表达,大多数差异表达基因集中在糖代谢及氨基酸代谢等信号通路上,表明禾谷缢管蚜翅型分化可能与能量分配有关。UGT、MME、GST和ABCG14四个基因的RT-qPCR测定结果与转录组测定结果一致,表明转录组测序数据准确可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菜用大豆新品种'浙农11号'
《园艺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菜用大豆新品种‘浙农11号’是以‘浙农8号’为母本,‘GX-6’为父本杂交后代系谱选育而成。株形收敛,主茎9~11节,有效分枝3~4个。叶片卵圆形,白花,灰毛,鲜荚绿色,微弯镰形。单株有效荚数30~35个,标准荚长5.5 cm,荚宽1.3 cm。百荚鲜质量334.2 g,百粒鲜质量79.2 g,产量约10 000 kg·hm-2。豆荚鼓粒饱满,商品性好,中晚熟,采收期长。适合浙江及气候相似地区春季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