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十六份辣椒材料游离氨基酸组成的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辣椒材料中游离氨基酸综合品质的差异,以16份辣椒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游离氨基酸种类和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辣椒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丰富,含有16~17种氨基酸,总量范围是10.57~25.68 mg·g-1。种类差异不明显,但是不同辣椒材料之间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D1的总游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限制氨基酸的含量均最高,D4中呈味氨基酸含量最高。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到3个主成分(F1、F2、F3),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501%,并建立综合评价模型:F=0.775F1+0.126F2+0.0969F3。经综合评价,得分前3位的分别是D4、D1和D2。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可将16份辣椒材料分为3类,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大体一致,可较好地反映辣椒不同种质间的差异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麻籽油理化性质测定及与芝麻籽油比较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亚麻和芝麻都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二者的籽油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为了深入了解亚麻籽油和芝麻籽油营养成分,本研究以亚麻品种‘华亚3号’和芝麻品种‘中芝11号’的籽油为研究对象,对二者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亚麻籽中含氮量、总蛋白、总氨基酸分别为3.27%、20.39%、92 158.22μg/g FW,相应的芝麻籽中为2.79%、17.43%、92 246.59μg/g FW。不饱和脂肪酸如亚麻酸和亚油酸含量在亚麻籽中的含量为290.57、0.55μg/g,芝麻中为3 326.69、0.24μg/g,并且芝麻籽中棕榈酸、棕榈油酸、花生酸、十七碳酸等含量均极显著高于亚麻籽。麦角甾醇、β-谷甾醇和豆甾醇在亚麻籽中的含量为6.57、972.66、123.27μg/g,芝麻籽中的含量为5.62、930.57、145.67μg/g,两者呈显著差异。对金属元素的测定结果表明,亚麻籽和芝麻籽中金属含量均为Mg>Ca>Fe>Zn,亚麻籽中Fe、Mg、Zn含量均高于芝麻籽,芝麻籽中Ca元素高于亚麻籽。由此可见,亚麻籽油和芝麻籽油各有优势,具有不同的营养保健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麦瘟病与小麦抗麦瘟基因研究进展
《浙江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麦瘟病,由梨孢菌小麦专化型(Magnaporthe oryzae, sp.Triticum, MoT)侵染所致,最早于1985年在巴西发现,随后传播到其他南美国家。2016与2017年,麦瘟病登陆亚洲,相继在孟加拉国和印度暴发,对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小麦生产形成了潜在威胁。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对麦瘟病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对小麦麦瘟病病原菌、侵染过程、流行因素和小麦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小麦麦瘟病抗性评价的方法。本研究组研究发现,在人工接种条件下,水稻来源的稻瘟病菌株(MoO)可侵染小麦引起典型麦瘟症状。笔者认为,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麦瘟病发生的报道,但部分地区存在麦瘟病的发病条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麦瘟病有暴发的可能,需引起高度重视。建议加快麦瘟病发病机理及小麦抗性基因发掘的研究,以提升我国麦瘟病的研究水平,并为预防麦瘟病的发生未雨绸缪。
关键词: 小麦麦瘟病 梨孢菌小麦专化型 抗病基因 互作 鉴定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种芹菜可食部分的降压活性成分及其体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活性
《浙江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青梗芹菜、白芹菜、紫芹等19个品种芹菜为研究对象,在相同条件[料液比1∶30 (g·mL-1)、时间2 h、温度60℃]下提取得到可食用部分(茎和叶)的水提取液,用于筛选具较高体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活性、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芹菜品种及其部位。结果表明,芹菜叶水提物的体外ACE抑制活性显著(P<0.05)高于乙醇溶液提取物;不同品种芹菜叶水提物的体外ACE抑制活性集中在80%~100%;总黄酮含量集中在200~250 mg·L-1,白梗芹菜叶中含量最高,白芹叶中含量最低;总酚含量集中在130~150 mg·L-1,紫芹叶中含量最高,空杆绿芹叶中含量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芹菜叶的体外ACE抑制活性与其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均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均在0.3~0.6。体外ACE半抑制浓度(IC50)表明,青梗芹菜叶水提物的IC50最低(1.258 mg·mL-1),其次为四季慢芹菜叶和白芹菜叶,分别为1.368 mg·mL-1和1.829 mg·mL-1。
关键词: 芹菜 品种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活性 总黄酮 总多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核桃油脂凝胶制备工艺优化
《浙江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山核桃油中含有丰富的油酸和亚油酸,有降低血脂含量、预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等作用,但极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使不饱和脂肪酸发生氧化,而油脂凝胶可以预防其氧化。以单硬脂酸甘油酯为凝胶剂,以山核桃油为载体油,制备山核桃油脂凝胶,研究不同工艺条件对山核桃油脂凝胶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因素对山核桃油脂凝胶的影响大小为凝胶剂添加量>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当凝胶剂添加量为12%,加热时间为30 min,加热温度为80℃时的工艺条件相对较好。所有工艺条件制备的油脂凝胶其过氧化值均符合GB 15196—2015中的规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分管理对镉轻度污染农田水稻镉积累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镉轻度污染农田水稻适宜的水分管理模式。【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分别设置水稻全生育期湿润灌溉(CK)、全生育期淹水(T1)、拔节期(T2)、孕穗期(T3)、抽穗扬花期(T4)、灌浆乳熟期(T5)、蜡熟期(T6)开始淹水7个处理,对水稻不同器官镉积累差异以及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根际土壤溶液水溶性镉质量分数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与水溶性Cd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淹水后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Eh)显著降低,土壤还原性增强,淹水时间越长氧化还原电位越低,其中T1处理最低可降至-159.78 mV,淹水后根际土壤溶液中水溶性Cd也迅速下降,T3处理下降最多,为75.0%。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水稻糙米含镉量均未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限量值(GB2762—2017)。与CK相比,T1处理降低稻米含镉量达76.9%,而水稻产量明显下降,减产19.2%;T6处理明显抑制镉从水稻根系向地上部分转移,增加根系镉质量占比15.2%;T6处理降低水稻茎秆的镉积累,降低茎秆镉质量占比13.0%;淹水通过抑制镉从水稻叶片向谷物的转移来降低稻米镉积累,与CK相比,T5处理叶片镉质量占比增加5.0%,T3处理谷物镉质量占比降低4.3%。【结论】综合考虑水稻产量、稻米含镉量和田间农事操作习惯,镉轻度污染稻田推荐的水分调控方式为抽穗扬花期淹水至收获前1周。
关键词: 水分管理 水稻生育期 镉 氧化还原电位 根际 水溶性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弓形虫能量代谢及营养物质的来源概述
《动物医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弓形虫病是由弓形虫感染引起的严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对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发展造成巨大威胁。弓形虫通过独特的代谢途径从宿主细胞获得营养物质进而满足其在细胞内增殖及存活。虫体自身的糖酵解及三羧酸循环途径对于其正常生长至关重要,糖酵解关键酶被抑制可促进缓殖子的形成,明确糖酵解及营养物质存储在缓殖子阶段的作用,将有助于揭示包囊形成过程中的营养需求。弓形虫嘧啶从头合成途径及生物素合成途径对于虫体存活同样不可或缺,可作为抗弓形虫药物研发的重要靶标。认识并了解弓形虫的能量代谢及营养物质的摄取方式对弓形虫病的预防和治疗发挥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大豆中外源基因g10evo-epsps的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耐除草剂基因g10evo-epsps在我国转基因农作物研发中常常被用作目标性状基因或筛选标记基因,因此可作为转基因成分检测的重要筛查基因,但目前缺少相应的检测方法。本研究旨在建立g10evo-epsps基因特异性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检测方法,从而为转基因大豆的监测提供一种稳定可靠的方法体系。本研究基于转基因大豆中的g10evo-epsps基因序列设计了q PCR检测引物和探针,并对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准确度和精确性进行了实验室内验证。结果显示,建立的g10evo-epspsq PCR检测方法能够特异性检测转基因大豆ZUTS-33中的g10evo-epsps目的基因;标准曲线分析表明,3次重复试验的扩增效率在90%以上,R2均大于0.99;方法的检测限(LOD)为不高于8拷贝,定量限(LOQ)推测为16拷贝;对含量为4.5%、2%、0.5%、0.09%和0.045%的转基因大豆ZUTS-33基因组DNA进行准确度分析,发现该方法测定的平均值和预期值之间的偏差为0.00%~11.11%,3次重复试验的RSDr为2.30%~17.10%。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g10evo-epsps q PCR检测方法能够满足转基因大豆筛查检测的要求,为转基因大豆监管和标识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大豆 转基因成分检测 耐除草剂基因g10evo-epsps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彩色油菜花瓣色素成分研究
《核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彩色油菜花瓣色素成分和色素呈色机制,提高彩色油菜育种效率,本研究比较了红色、橙色、黄色和白色4种色系共10种彩色油菜花瓣色素代谢的次生代谢物含量,并采用液质联用仪(HPLC-MS/MS)分析红色、橙色和黄色油菜花瓣中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同时对花青素合成关键酶活性和编码关键酶活性的基因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色系油菜花瓣积累了大量酚类和类黄酮化合物。红色系和橙色系油菜花瓣中含有丰富的原花青素和花色苷;黄色系油菜花瓣中不含原花青素,但含花色苷;白色系油菜花瓣既不合成原花青素,也不合成花色苷。红色和橙色油菜花瓣中的花色苷主要成分是矢车菊素和芍药素。红色、橙色、黄色和白色油菜花瓣中均含有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且4种花色花瓣中的番茄红素含量均高于胡萝卜素。红色、橙色和黄色油菜花瓣的番茄红素含量仅为对应花色花瓣花青素的0.25%、0.15%、0.02%。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引起花青素在不同色系油菜花瓣中积累差异的基因为二氢黄酮醇还原酶基因(DFR)和花青素还原酶基因(ANS),在红色、橙色和橙黄色花瓣中DFR和ANS的表达量分别为黄色花瓣的100倍和1 000倍以上。相关性分析表明,彩色油菜DFR和ANS基因的表达量与花色苷含量呈高度正相关性。但是,DFR和ANS活性在红色、橙色、黄色和白色油菜花瓣中差异不显著。本研究为彩色油菜进行基因操纵中靶基因的选择和合理的育种线路提供了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白菜叶柄黑点症抗性相关候选基因的挖掘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白菜叶柄黑点症是严重影响大白菜商品性的一种生理性病害。本研究以抗大白菜叶柄黑点症品系(韩春娃C8-1)和感叶柄黑点症品系(韩春娃-4-2-3-4)为亲本,构建F2群体,通过高N水平水培处理,筛选出高抗叶柄黑点症和高感叶柄黑点症的植株各20株,构建两个极端性状混池DNA文库,通过BSA-Seq技术,对大白菜叶柄黑点症抗性相关候选基因进行挖掘。对于502 662个高质量的SNP位点和173 111个高质量的In Del位点,利用ED和Index方法对这些SNP和InDel位点分别进行关联分析,取所有结果的交集,得到1个包含295个编码基因,位于第1染色体的候选区域,与叶柄黑点数性状紧密关联;对这295个基因进行进一步的功能注释,NR、Swiss-Prot、GO、KEGG和COG数据库共注释到292个基因,其中存在133个非同义突变基因,30个移码突变的基因。候选区域内编码基因的深度注释有助于功能基因的进一步分离,为大白菜叶柄黑点症抗性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克隆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