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三黄占2号稻瘟病抗性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关系研究
《作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抗稻瘟病、直链淀粉含量(AC)较高的三黄占2号和高感稻瘟病、AC较低的丽江新团黑谷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从性状的相关性和控制两性状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剖析稻瘟病抗性和稻米AC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两性状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3个与AC相关的QTL分别被定位在第5、6和7染色体上,其加性效应均来自丽江新团黑谷,起降低AC的作用。比较这些QTL与先前对同一群体鉴定的稻瘟病抗性基因(主效基因和QTL)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表明控制这两性状的基因没有紧密连锁关系,亦没有显著的基因间互作。据此认为,通过亲本的合理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把三黄占2号稻瘟病持久抗性与理想AC整合到同一品系中,育成优质、抗病的优良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米皮提取物的抗氧化与降血脂作用及其成分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黑米皮提取物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代谢和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以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为研究对象,按血脂水平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5%,10%,20%黑米皮提取物组(5%,10%,20%黑米皮提取物1ml/100g bw)。饲养8周后,测定不同剂量的黑米提取物对高脂饲料诱导的大鼠血脂水平、血清和肝脏中总抗氧化能力、抗氧化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的影响。同时还分析了提取物中花色苷和脂肪酸的组成与含量。【结果】摄入黑米皮提取物后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均较高脂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抗体滴度显著下降(P<0.05),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生成量也相应地减少(P<0.05);而血清和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显著性增强(P<0.05)。对黑米皮提取物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花色苷类化合物占43.43%,15.7%为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主要是油酸和亚油酸。【结论】黑米皮提取物具有抗氧化、降血脂等生物活性,所含的花色苷类化合物和不饱和脂肪酸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万隆霉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中国生物防治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发酵产物中万隆霉素的含量,色谱柱为C18反向分析柱(3.9mm×150mm),柱温为40℃,流动相为甲醇∶水(20∶80),检测波长为280nm,流速为1ml/min。结果表明万隆霉素在上述条件下能从发酵产物中获得很好地分离,万隆霉素浓度在17.5~28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y=17343x-164139,相关系数R2=0.9998(n=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蛋白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
《粮食与饲料工业 》 2006 北大核心
摘要:综述了化学方法、物理方法、生物酶法以及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在小麦蛋白改性中的应用及最新进展。其中生物酶法改性技术易于将小麦蛋白改性到所期望的功能值,是提高小麦蛋白功能特性的重要途径,并展望小麦蛋白的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斛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园艺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述了近10年来石斛属植物在系统与分类学、细胞学、园艺学及育种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我国石斛属植物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胚接种柔嫩艾美耳球虫和堆形艾美耳球虫活卵囊的免疫保护试验
《畜牧与兽医 》 2006 北大核心
摘要:给18日龄鸡胚接种一定剂量的柔嫩艾美耳球虫(Eim eria tenella)和/或堆形艾美耳球虫(E.acervulina)孢子化卵囊,出雏后在无球虫环境中笼养,1~10日龄每天收集各组粪便样本,计数克粪便卵囊数(OPG),并于14日龄时以大剂量同源孢子化卵囊攻虫,以相对增重率(RWG)、饲料转化率(FCR)、相对卵囊产量(ROP)评价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以E.tenella或E.acervulina卵囊免疫18日龄鸡胚,其卵囊排出的潜隐期及达到峰值的时间与1日龄雏鸡接种组相一致,有相似的排卵囊曲线,提示其诱导免疫的建立是在出雏后开始建立的。攻虫后各免疫组的RWG由攻虫对照组的31.9%~51.7%提高到了76.5%~83.6%,RCR由攻虫对照组的4.11~4.89改善为2.72~2.96,ROP降至4.7%~23.5%。结果表明以一定剂量E.tenella和E.acervulina卵囊单独或混合经羊膜腔免疫18日龄鸡胚都可以建立起针对出雏后14日龄同源攻虫的良好免疫保护力。比较混合免疫E.tenella和E.acervulina卵囊组与单一接种E.tenella或E.acervulina卵囊组的免疫效果发现,混合免疫组的各项指标均稍优于后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比色法快速测定糙米中γ-氨基丁酸含量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Berthelot显色反应,研究了快速测定糙米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比色法。结果表明,糙米或发芽糙米粉以60%乙醇溶液为溶剂,在70℃温度下回流提取2 h,其离心上清液以重蒸苯酚和次氯酸钠溶液作为显色剂显色反应,在645 nm处比色测定,以标准品为对照可以计算样品中γ-氨基丁酸含量。该方法简单、快速、经济,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8%,平均回收率为99.4%,适合于大量稻米品种中γ-氨基丁酸的定量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龙眼品种果实品质和糖酸组分分析
《果树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2个龙眼品种的果实为试材,利用常规的品质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进行了果实品质和糖酸组分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果实质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差异较大,分别为6.1~15.1g和12.2%~23.0%。可食率最高为双孖木(71.4%),最低为沙梨木(56.2%)。果糖、葡萄糖和蔗糖是龙眼假种皮的主要糖类,但不同品种这3种糖的比例有较大差异,根据单糖与双糖的比例,可将不同的龙眼品种分为3个类型:蔗糖积累型,还原糖积累型和中间类型。龙眼假种皮中的有机酸含量较低,为1.46~3.46mg/g,主要有苹果酸、草酰乙酸、α-酮戊二酸、草酸、柠檬酸、酒石酸和奎尼酸,不同品种有机酸的含量和比例有一定的差异。龙眼假种皮中也有较丰富的还原型抗坏血酸(维生素C),约占总酸的12.4%,不同品种维生素C含量有较大差异,储良最低(0.13mg/g),罗伞木最高(0.65mg/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