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608条记录
黑龙江春玉米种植区高产品种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产量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高产玉米品种在黑龙江春玉米区种植的可行性,以‘先玉335’和‘郑单958’为试材,通过对比分析,探讨2个品种在该地区种植的灌浆和脱水特性。结果表明,‘先玉335’灌浆迅速,生理性脱水快,产量高;‘郑单958’灌浆持续期略长,前期和中期灌浆速率较‘先玉335’慢,但后期灌浆速率和自然性脱水速率都快,产量较高。从气温和降雨特点来看,在黑龙江春玉米种植区部分积温较高地区,可考虑将‘郑单958’作为品种更替及多样化的备选材料。

关键词: 玉米 黑龙江 灌浆 脱水 产量 气象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留胚米营养及酶系组成的研究现状

中国稻米 2015

摘要:留胚米是一种营养全面,具有生理活性且能提高稻米利用率的高值米制品。由于富含与稻米生理活动相关的酶类,留胚米更容易发生氧化、变质,而不耐储藏。留胚米自身存在的货架期短、难于流通等问题是其在产业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主要技术瓶颈。本文从留胚米的营养成分分析入手,对其酶系组成、酶在储藏期间的变化规律及酶编码基因进行综述,旨在总结留胚米的研究现状,分析留胚米在实际仓储中氧化变质的关键控制点,为延长留胚米保藏时间、预防留胚米陈化劣变以及推进其产业化进程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留胚米 营养 储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中熟大白菜新品种“龙白10号”的选育

北方园艺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龙白10号"大白菜,是由母本丰和父本78自交不亲和系配制而成的大白菜一代杂种。该品种卵圆形,生育期75~80d,属中熟品种,营养品质好,抗病毒病、霜霉病和软腐病的能力较强,产量为142 713.5kg/hm2,适宜黑龙江省及吉林省种植。

关键词: 大白菜 卵圆形 “龙白10号” 一代杂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稻新品种绥粳15的选育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5

摘要: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014年种植面积超380万hm2,总产量在2 720万t左右,稻谷商品转化率达65%左右,年大米外销量1 660万t以上,对保障全国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绿色稻米产业的兴起,香粳稻在该产业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香粳稻,以其香甜可口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和世界稻米市场的青睐[2]。我国是香稻的产地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胚芽蛋白提取利用研究进展及开发前景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5

摘要:为玉米胚芽蛋白的有效开发与利用,简要介绍了玉米胚芽蛋白的营养价值及保健功效,并对玉米胚芽蛋白功能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玉米胚芽蛋白的几种提取工艺及优缺点进行了讨论。回顾了玉米胚芽蛋白在食品中的应用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指出醇法提取玉米胚芽蛋白是未来实现工业化生产的重点研究方向,具有不同保健功能的胚芽蛋白肽将是最有潜力的研究领域之一。

关键词: 玉米胚芽蛋白 提取工艺 功能性 提取率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临界水水解豆渣多糖工艺条件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摘要:[目的]考察亚临界水提取豆渣中还原糖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利用亚临界水对豆渣中的可溶性大豆多糖进行提取,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试验表明,豆渣多糖最佳提取条件为:亚临界水温度为140℃,液料比为30∶1 ml/g,提取时间为7 min,压力为1.2 MPa,盐酸提取量为6 ml,该条件下还原糖得率达到57.2%。[结论]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亚临界水提取法最大的优点是提取时间明显缩短,且多糖得率提高。一般在多糖酶活力测定时,DNS添加量为3 ml较适宜,且还原糖含量与吸光度之间的线性范围较宽。

关键词: 亚临界水 提取 豆渣 还原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新品种莲稻2号选育技术报告

北方水稻 2015

摘要:莲稻2号(原代号莲粳0909)是由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莲粳种业有限公司和虎林市绿都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育成的优质、高产、长粒型水稻新品种,2015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生育日数134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450℃左右。为抗稻瘟病品种,耐冷性较强,属于长粒型优质米。2 a生产试验17点次平均产量8 667.1 kg/hm2,比对照品种龙粳21增产8.3%。适于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下限旱育稀植插秧栽培。

关键词: 水稻新品种 莲稻2号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要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密度及插秧株数对水稻品种牡丹江32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牡丹江32为试材,研究密度和插秧株数对水稻群体茎蘖数动态、最大叶面积指数、干物重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为保证水稻较高群体茎蘖数需提高增加每穴插秧株数至4~6株,较小的每穴占地面积有利于群体茎蘖数的提高,最佳行距×株距为36 cm×12 cm,这与常规栽培方式一致。增加每穴插秧株数可显著增加最大叶面积指数,这种增加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加每平方米茎蘖数实现的,而增加每穴占地面积对最大叶面积指数有降低作用。成熟期干物重与每穴插秧株数及每穴面积相关性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增加每穴插秧株数有增加干物重的趋势,而扩大每穴面积会减小干物重。每平方米茎蘖数、成熟期干物重、最大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对于牡丹江32水稻品种,插秧规格40 cm×10 cm或30 cm×12 cm,每穴插秧4~6株,产量可达到8 635.4、8 634.0 kg·hm-2,二者差异不大,显著或极显著大于其他处理。

关键词: 水稻 密度 插秧株数 产量 茎蘖数 干物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的影响

核农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黑龙江省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耐密性的遗传改良规律,选择1985年-2010年间育成的5个代表性大豆品种为试材,设置不同的种植密度,测定与耐密性相关的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R2期叶面积指数、R6期冠层上部1~5片叶平均叶柄长度和田间倒伏级别则增加趋势,单株粒重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不同时期其它各性状变化趋势均呈降低趋势,但不同年代育成品种之间存在差异。除R2期37.5万株·hm-2条件下随着育成时间的推移叶面积指数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其它处理叶面积指数变化均呈相反趋势;在30.0万株·hm-2和37.5万株·hm-2条件下,叶色值、净光合速率、伤流液重量等性状降低百分率和R6期冠层上部1~5片叶平均叶柄长度、田间倒伏级别增加百分率随着育成时间的推移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30.0万株·hm-2时产量增加百分率与37.5万株·hm-2时产量降低百分率随着育成时间的推移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对最大种植密度进行回归分析,表明随着育成时间的推移不同年代育成品种最大种植密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以上各性状的变化百分率与品种育成年代相关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从冠层结构、光合生理、伤流液重量、籽粒产量和最大种植密度等性状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不同年代育成大豆品种耐密性的变化规律呈强-弱-强的单峰曲线,该结论将为耐密性大豆新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豆 耐密性 遗传改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三重RT-PCR技术检测三种马铃薯病毒

中国马铃薯 2015

摘要: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M病毒(PVM)和马铃薯A病毒(PVA)是导致马铃薯种薯退化的重要病毒,有时复合侵染,因此建立快速、准确检测体系尤为重要。试验从中、英文文献中查找引物,通过筛选和综合评价,每种病毒确定1对特异性引物,再通过对PCR部分Mg2+、d NTPs、Taq DNA聚合酶浓度梯度优化,最终建立了稳定的三重RT-PCR反应体系,得到长度分别为711、520、273 bp的特异性条带。应用该体系和DAS-ELISA方法同时对田间150份马铃薯毒源样品进行检测,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吻合,三重RT-PCR体系的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强,可以用于马铃薯田间样品检测。

关键词: 三重RT-PCR 马铃薯 PVX PVM PVA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