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宰后成熟过程中麻鸭肉质指标变化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跟踪宰后成熟过程中鸭肉的pH、肉色、水分含量、剪切力和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MFI)的变化,分析鸭肉成熟过程。结果表明,鸭肉在成熟12 h pH值最低,此时僵直达到最大,肉质最差;16 h后,水分含量、剪切力、小片化指数变化趋于平缓,证明其已基本成熟。鸭肉排酸周期确定为16 h(环境温度5~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9年江苏省泰兴市小麦测产报告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江苏省泰兴市不同小麦品种以及不同乡镇间种植小麦品种的产量情况,在小麦乳熟末期,随机测定了全市21个乡镇310个村9个小麦品种的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并估算了理论产量。结果表明,2009年全市小麦理论产量为6 663.6 kg/hm2,宁麦13和扬麦16产量较高,分别为6 994.5和6 987.5 kg/hm2,比全市平均理论产量分别高26.1%和24.4%,均达极显著水平。不同乡镇间产量变幅为5 435.1~8 404.7 kg/hm2,元竹镇和泰兴镇的理论产量最高,均超过8 250 kg/hm2。全市310个村小麦理论产量分布范围接近于正态分布,扬麦16、宁麦13和华麦2号3个品种在8个村的理论产量均超过9 000 k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TBHQ对阿维菌素光解的影响及对灰飞虱的增效作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延缓阿维菌素的光解,研究了不同浓度抗氧化剂TBHQ对阿维菌素光解的影响,并通过稻茎浸渍法测定其与阿维菌素混用后对灰飞虱的毒力。结果表明:阿维菌素的光解行为符合化学反应一级动力学方程,阿维菌素在太阳光下的光解速率小于紫外光下的光解速率;在TBHQ抑制阿维菌素光解试验中,其与阿维菌素比值为1︰1时,阿维菌素的光解速率最小,光解半衰期为11.81h,比不添加TBHQ在紫外光下的光解半衰期延长167.19%。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TBHQ与阿维菌素混用后对灰飞虱表现为增效作用;经太阳光和紫外光光照3h后,加入TBHQ的阿维菌素对灰飞虱的毒力均显著高于未添加TBHQ的处理,增效比分别为2.00和2.6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叶片衰老期间内肽酶同工酶的变化
《江苏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扬麦158为试验材料,采用改进的以血红蛋白为底物的梯度凝胶电泳结合内肽酶同工酶染色方法,探讨在自然衰老和暗诱导衰老条件下,叶片内肽酶(EP)活性和同工酶酶谱的变化模式。结果显示小麦叶片暗诱导衰老和自然衰老过程中,内肽酶活力均先上升后下降;在叶片暗诱导衰老过程中先后出现4种新的内肽酶同工酶,而在自然衰老过程中先后出现5种新的内肽酶同工酶,其中EP3只在自然衰老末期才能检测到。表明自然衰老与暗诱导衰老过程中的内肽酶同工酶谱变化基本相似,因此暗诱导衰老可以作为研究叶片自然衰老期间内肽酶的一种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正交试验和神经网络的虫草素超临界CO_2萃取预测
《江苏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人工蛹虫草子实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正交试验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多个工艺参数对虫草素超临界CO2萃取的交互作用,建立虫草素超临界CO2萃取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人工蛹虫草子实体中虫草素超临界CO2萃取进行预测和控制。结果表明,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乙醇浓度及用量等均对虫草素超临界CO2萃取结果影响较大,并存在交互作用;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即5-17-1人工神经网络能很好地预测在超临界CO2萃取中各参数影响下虫草素提取率的变化趋势和给定一组工艺参数下的萃取量,为虫草素超临界CO2萃取控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CACNA1S基因部分序列多态性检测及其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PCR-SSCP技术,对30头苏钟猪和97头金华与皮特兰杂交F2代(JPF2)猪CACNA1S基因进行多态性检测,结合肉质性状作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猪CACNA1S基因1 234 bp核酸序列中,检测到25个单核苷酸突变点(SNP);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引物1S-65的AA、BB基因型对后腿肌肉重存在显著影响(P<0.05),AB基因型对后腿pH存在显著影响(P<0.05);引物1S-66的BB、BC基因型对蹄重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
关键词: 猪 CACNA1S基因 PCR-SSCP 肉质性状 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水面放养凤眼莲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量的影响
《环境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在太湖竺山湖进行200 hm2的水面放养凤眼莲后对底栖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连续3个月的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软体动物(主要是铜锈环棱螺)的平均密度从远离到种养区内分别为276.67、371.11和440.00 ind/m2,生物量从远离到种养区内分别为373.15、486.57和672.54 g/m2;表现为种养区内要高于种养区外围;种养区内寡毛类(主要是霍甫水丝蚓)和摇蚊幼虫类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表现为种养区内>远种养区>近种养区.在8~9月间3种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密度和生物量都表现为快速增加、但在10月为快速下降的趋势.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在9~10月大量蓝藻开始死亡,蓝藻在死亡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并释放出大量的N、P营养盐,提高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导致底栖动物死亡.利用Shannon-Weaver和Simpson指数来评价底栖环境,表明水体处于中-重度污染状态.因此,短期内(6个月左右的放养时间)的大水面、高密度的凤眼莲的种植模式尚未表现出对底栖生境及底栖生物的较大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