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193条记录
播种量对不同粒型机插优质杂交籼稻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索机插优质杂交籼稻适宜播种量.[方法]以宜香优2115(大粒型)和晶两优534(小粒型)为材料,设置5个播种量处理(50、60、70、80和90 g/盘),研究播种量对优质杂交籼稻机插秧秧苗素质、机插质量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①随着播种量增加,两个品种的苗高、单株根数、最长根长、茎基粗和成苗率均不同程度降低,但秧盘单位面积秧苗数逐渐增加;②随着播种量增加,两个品种的机插漏插率显著降低,机插合格率、每穴秧苗数、实际栽插穴数和基本苗数均逐渐增加,但伤秧率也呈增加趋势;③随着播种量增加,机插优质杂交籼稻干物质积累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收获指数却不断降低,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播种量对产量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品种间差异,大粒型品种宜香优2115在播种量70 g/盘时产量最高,小粒型品种晶两优534在播种量60 g/盘时产量最高.[结论]机插秧适宜的播种量(60~70 g/盘)可在保持较好秧苗素质基础上提高优质杂交籼稻机插质量,并协调产出较大的群体生长量和较高的收获指数,进而获得高产.

关键词: 优质杂交籼稻 播种量 秧苗素质 机插质量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麻种质资源箭麻越冬贮藏条件探究

中成药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天麻种质资源箭麻的越冬贮藏条件.方法将一批大小均一的新鲜箭麻随机分组,分别于常温下5种贮藏介质(土壤、干燥水苔、锯木屑、细砂和树叶)、冰箱低温(保鲜层)及真空条件下越冬贮藏,考察越冬后各组箭麻的抽苔率、顶芽受损率、感染杂菌率等性状特征.结果以干燥水苔、树叶为介质贮藏的箭麻抽苔率较高(52.3%),以木屑和树叶为介质贮藏的箭麻感染杂菌率较高(≥14.3%),以细砂为介质的顶芽受损率最高(76.2%).冰箱保鲜层贮藏的箭麻抽苔率52%,而真空贮藏的抽苔率仅为7%,但是部分通过这2种方式越冬贮藏的箭麻抽苔后的花茎短,蒴果大小不一.结论干燥水苔、树叶、砂质土等透气性好的介质越冬贮藏天麻箭麻比使用木屑和细砂的效果好,冰箱低温和真空贮藏均不适宜用于天麻种质资源箭麻的越冬保存.

关键词: 天麻种质资源 箭麻 越冬 贮藏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德孝油919的选育

种子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德孝油919(参试编号先油650)系四川正达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用外引不育系和自育恢复系组配的杂交油菜组合,属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生育期区试平均为210.1 d,株高215.07 cm,单株有效角果数373.17个,每角粒数16.33粒,千粒重3.58 g.芥酸含量为0.25%,硫苷含量31.93 μmol·g-1,含油量43.08%.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第1生长周期产量185.98 kg·(667 m2)-1,比组平均增产1.51%,比对照南油12增产9.03%;第2生长周期产量183.97 kg·(667 m2)-1,比组平均增产2.05%,比对照南油12增产13.07%.德孝油919两年平均产量为184.98 kg·(667 m2)-1,比对照南油12平均增产11.00%,比两年组平均产量增产1.8%;产油量两年平均为79.69 kg·(667 m2)-1,比对照南油12增产23.09%,比组平均产油量增产4.24%.

关键词: 甘蓝型杂交油菜 隐性细胞核三系杂交种 品种选育 德孝油91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黔中地区不同污染风险等级黄壤镉形态分布特征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喀斯特地区地带性黄壤的镉形态分布特征,在中国南方喀斯特中心区域 —— 黔中地区进行了农田黄壤样品采集,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对土壤镉形态及pH、钙 、镁的分析测定,探究了喀斯特背景对黄壤中镉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黔中地区黄壤全镉为0.184~3.316 mg/kg,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各形态镉含量随污染风险等级的提高而显著增加(p<0.01).黄壤中的镉主要以残渣态及可还原态存在,可交换态镉占全镉的17.52%(质量分数,下同)~22.83%,且随着风险等级的提高,可交换态镉向更为稳定的形态转变.可交换态镉与全镁 、可交换态镁均显著负相关(p<0.05),镁组分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黄壤中可交换态镉含量,对镉的生物有效性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 黄壤 喀斯特 形态分布 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供磷水平对宽叶雀稗形态及生理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宽叶雀稗在不同供磷水平条件下的形态及生理变化,了解宽叶雀稗对磷胁迫的适应策略,以期为宽叶雀稗的磷养分管理和生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砂培法,设置极低磷(2μmol·L-1)、低磷(20μmol·L-1)、适磷(200μmol·L-1,对照)、高磷(600μmol·L-1)、极高磷(1000μmol·L-1) 5个供磷水平处理,分别在胁迫10、20、30 d后测定幼苗生长状况、根系形态、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低磷和极度低磷胁迫显著降低了宽叶雀稗植株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同时,叶面积和叶周长均有降低的趋势;根系生物量、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目、根冠比均高于适磷处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均显著增强(P<0.05),叶片电导率和根部电导率显著提高(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CAT活性、POD活性和根系磷酸酶活性、根尖数目和根膜透性受磷胁迫的影响较大,供磷水平为600μmol·L-1时表现较好;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表明,根表面积、根系磷酸酶活性和叶周长是影响宽叶雀稗产量的重要指标.综合表明,宽叶雀稗可通过降低地上生物量、增加根系数量和根表面积、提高保护酶活性来适应低磷胁迫.

关键词: 宽叶雀稗 磷胁迫 根系形态 生理特性 生物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季梨园菊科花卉绿肥化利用潜力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菊科花卉大量应用于各种景观打造,本研究通过在梨园种植不同品种菊科花卉,探究其绿肥化利用潜力,同时筛选出较好的品种,为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以7种常见夏季菊科花卉作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试验,通过对比菊科花卉的养分含量和积累量,以及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等得出其绿肥化利用潜力大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菊科花卉在整个生长期生长速率不同,在盛花期时油葵株高及根长均最大,分别为(193.17±20.71)、(18.43±3.72)cm.不同花卉开花性状及开花时间各不相同,但在盛花期时花序面积均能完全覆盖地面,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其中,油葵的花序面积最大,平均每个花序约为(0.088±0.010)m2,百日草花期最长,达107 d.各品种菊科花卉均能通过生长不断积累养分,百日草地上部分氮、磷、钾含量均最高,分别为(2.89±0.07)%、(0.53±0.03)%和(3.27±0.17)%.油葵单位面积干物质量、单位面积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及固碳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18821.17±568.91)、(396.89±22.74)、(57.35±5.25)、(385.20±22.09)kg/hm2及(2820.96±84.49)g/m2.种植不同品种菊科花卉均能对土壤肥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培肥土壤,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综合各肥效指标及操作便利性得出,在梨园7个品种菊科花卉绿肥化利用潜力大小依次为:小葵子>高秆波斯菊>百日草>矮秆波斯菊>高秆硫华菊>矮秆硫华菊>油葵,因此,在梨园可选择种植小葵子、高秆波斯菊和百日草作绿肥化利用,兼顾美观和生态.

关键词: 梨园 菊科花卉 绿肥化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代谢组学的‘云抗10号’晒青茶加工过程代谢物变化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基于代谢组学的超高相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探究云南大叶种‘云抗10号’晒青茶加工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变化,发现影响晒青茶品质形成的标志性代谢物,并进一步研究这些物质的变化路径,为了解云南晒青茶品质形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在制作‘云抗10号’晒青茶过程中,取‘云抗10号’鲜叶、揉捻叶、晒青叶各3组。样品经预处理后,运用LC-MS检测3组样品中的代谢产物,利用质谱数据库对其定性。运用多元统计方法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3组样品检测数据进行分析。通过PLS-DA方法筛选差异显著的代谢物。【结果】建立了‘云抗10号’鲜叶、揉捻叶和晒青叶的代谢物谱的LC/MS分析方法,将代谢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并将3组样品聚类区分。并用LC-MS技术对‘云抗10号’晒青茶及在制茶进行检测,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在鲜叶、揉捻叶、晒青叶之间发现差异代谢物701种,揉捻叶与鲜叶的差异显著代谢物116种,晒青叶与鲜叶的差异显著代谢物158种,晒青叶与揉捻叶的差异显著代谢物48种。比对KEGG与MWDB数据库分析代谢物,这些代谢物主要与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代谢、多酚物质代谢等代谢途径有关。【结论】利用LC-MS技术可以有效地对鲜叶组、揉捻叶组与晒青叶组进行区分,证明代谢组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晒青毛茶在加工过程中内含代谢物的化学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的晒青毛茶品质形成关键代谢物,可为晒青品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LC-MS 晒青茶 云抗10号 代谢组学 代谢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D-loop区序列和Cyt b基因的鲟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评估施氏鲟和西伯利亚鲟后备亲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为鲟鱼的遗传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施氏鲟和西伯利亚鲟亲鱼群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线粒体控制区(D-loop)全序列和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对比分析,探讨2标记对鲟鱼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的差异与关系。【结果】西伯利亚鲟和施氏鲟Cyt b和D-loop的A+T含量均高于G+C含量,碱基组成具有偏倚性。Cyt b基因在西伯利亚鲟中定义单倍型3个,多态性位点5个,单倍型多样性0.151,核苷酸多样性0.00036;在施氏鲟中定义单倍型4个,多态性位点4个,单倍型多样性0.612,核苷酸多样性0.00114。D-loop在西伯利亚鲟中定义单倍型3个,多态性位点2个,单倍型多样性0.385,核苷酸多样性0.00040;在施氏鲟中定义单倍型5个,多态性位点55个,单倍型多样性0.707,核苷酸多样性0.02242。【结论】西伯利亚鲟和施氏鲟亲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匮乏,尤其在利用西伯利亚鲟亲鱼进行繁殖育苗时要注意近交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 施氏鲟 Cyt b D-loop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视频与数字图像比色的甘薯多酚氧化酶活力检测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是引起甘薯酶促褐变的主要原因,常用的PPO活力检测方法操作繁琐,建立一种简便快捷的检测方法意义重大。实验采用手机拍摄甘薯切片的褐变视频,提取视频图像RGB变化数据,建立了PPO活力预测模型。研究发现,0~30 s图像R值的变化量(ΔR)与PPO活力呈极强的正相关(相关系数0. 946),G值与B值的变化量(ΔG和ΔB)与PPO活力呈中等强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 799和0.620)。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ΔR、ΔG、ΔB与PPO活力间的关系进行拟合,所得模型的拟合确定系数(R~2)达到0. 903,模型的预测相关系数(r_p)、预测均方误差和标准偏差比分别为0. 956,2. 079和3. 459。结果表明,采用视频与数字图像比色快速检测甘薯多酚氧化酶活力是可行的。

关键词: 甘薯 多酚氧化酶活力 视频 数字图像比色 快速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抗稻瘟病水稻三系不育系品资5 A的选育

种子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贵州省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利用拉丁美洲圭亚那抗稻瘟病资源IP 346449为母本与现有的自育保持系进行杂交,然后再与中9 B进行复交,经过多代选择获得稳定株系品资3 B,再与成丰B杂交,在F2代株系中选择优良的单株与成丰A进行测交和回交,同时结合稻瘟病抗性鉴定筛选,育成抗稻瘟病不育系品资5 A.该不育系农艺性状优良,不育性稳定,柱头外露率高,异交习性好,配合力较强,抗性较好,所配组合生育期与F优498相当.于2019年3月通过贵州省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不育系 品资5 A 稻瘟病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