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瓜未授粉子房离体培养获得胚囊再生植株
《园艺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7种F1代黄瓜(Cucumis sativus L.)未授粉子房为试材进行再生植株培养,通过石蜡切片观察、激素含量测定探究胚囊再生植株形成过程及相关生理变化。结果表明:在MS+0.06 mg·L~(-1) TDZ培养基中有3个供体黄瓜材料未授粉子房获得再生植株,经流式细胞检测、染色体计数、SSR验证分别为单倍体、双单倍体和同源四倍体。MS+0.04 mg·L~(-1) TDZ+1.0 mg·L~(-1) 6-BA+0.1 mg·L~(-1) NAA+12mg·L~(-1) AgNO_3培养基中子房产生大量胚状结构,但分化培养后没有获得再生植株。石蜡切片观察到在MS和MS+0.06 mg·L~(-1) TDZ培养基中培养5 d和17 d时胚囊已经发育。供体黄瓜子房切片中GA、IAA含量随培养天数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培养8 d时最低,17 d时GA含量比2 d时更高,IAA含量无明显变化。


钩状木霉在辣椒根际定殖动态及其对辣椒疫病的生物防治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木霉菌(Trichoderma spp.)是自然界广泛分布的一类重要生防真菌资源.生防菌在宿主根际及其组织中定殖能力的强弱是评价其生防潜力的重要指标.选择钩状木霉(Trichoderma hamatum)真菌、辣椒及其重要土传病害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三者互作体系,通过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钩状木霉菌株灌根接种辣椒植株,通过平板拮抗试验和温室盆栽试验,检测钩状木霉菌在辣椒植株及根际的定殖情况,及其对辣椒疫病的生物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钩状木霉菌在辣椒根、茎和叶等组织中和辣椒根际土壤中均能够定殖.在辣椒根际土壤中,钩状木霉菌呈动态变化的定殖过程.灌根接种1~25 d,钩状木霉菌定殖量呈缓慢增长,在第33 d,达到最高值(7.00*107 conidia·g-1),然后逐渐下降,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动态变化过程.钩状木霉菌在辣椒根际和植株的定殖过程中,对辣椒疫病具有生物防治作用,防治效果达到53.33%.综上,钩状木霉菌能够成为辣椒根际微生态中的有益微生物,可以有效预防辣椒疫病的发生,研究为辣椒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效途径.


贵州地方芝麻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的分析与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贵州芝麻种质资源的品质特征,并对地方芝麻资源进行初步鉴定与评价,本研究对73份贵州芝麻种质资源的8个品质性状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贵州芝麻种质资源含油量介于41.45%~52.12%之间,平均含量为49.69%。在脂肪酸组成中,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5.65%和50.66%;而棕榈酸、硬脂酸等饱和脂肪酸的平均含量仅为8.40%和4.79%。此外,贵州芝麻资源中芝麻素、芝麻林素和木质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03 mg/g、2.63 mg/g和4.79 mg/g。8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3.69%~32.62%范围内,其中芝麻素含量变异系数最大,含油量变异系数最小。而芝麻素含量、芝麻林素含量及硬脂酸含量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0%,表明这3个性状在芝麻样本间存在较大差异。(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含油量与油酸、芝麻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亚油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油酸含量与芝麻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亚油酸含量呈极显负相关;亚油酸含量与芝麻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品质性状间相关性大、关联程度较高,性状间相互影响较大。(3)主成分分析将8个品质性状综合为3个主成分,分别为油酸因子、含油量因子和芝麻素因子,3个主成分因子包含了贵州芝麻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累计贡献率达96%以上。(4)在欧氏距离D=9.75处将73份贵州芝麻资源划分为6个类群:第Ⅰ类群包含2份资源、第Ⅱ类群有7份、第Ⅲ类群有12份、第Ⅳ类群有5份、第Ⅴ类群有16份、第Ⅵ类群有31份。其中第Ⅵ类群油酸含量最高,且含油量、芝麻素含量较高。本研究探明了贵州芝麻品质的特征特性,可为芝麻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创新提供依据,为芝麻品种选育和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香茅草挥发物及其主要成分对3种茶树病原真菌的抑制性研究
《茶叶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质谱联用仪检测了香茅草鲜草茎和叶的挥发成分,分析确定了香茅草鲜草茎和叶中共51种挥发成分,主要成分为柠檬醛[包含(E)-柠檬醛与(Z)-柠檬醛]和香叶醇,茎中相对含量分别为81.39%(58.48%和22.91%)和4.79%;叶片中相对含量分别为78.50%(51.63%和26.87%)和3.68%。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柠檬醛和香叶醇分别对茶树炭疽病病原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轮斑病病原菌(Pestalotiopsis theae)、褐芽病病原菌(Phoma adianticola)的抑制活性。活性初测结果表明,500 mg·L~(-1)处理96 h,两种成分对供试轮斑病病原菌抑制率均低于56%;而对供试茶炭疽病和褐芽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均可达100%。进一步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柠檬醛对茶炭疽病和褐芽病病原菌的抑制中浓度(EC_(50))值分别为(230.56±3.49) mg·L~(-1)和(124.79±10.29) mg·L~(-1);香叶醇对两种病原菌的EC_(50)值分别为(238.38±5.51) mg·L~(-1)和(115.38±10.96) mg·L~(-1)。本研究初步明确了香茅草鲜草挥发成分及其对茶树病害病原菌抑制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为茶园种植香茅草具有潜在防病害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甘蓝型油菜矮秆新品系DW871在两环境下收获指数及相关性状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打破瓶颈,提高收获指数从而提高油菜籽粒产量,利用甘蓝型油菜矮秆新品系DW871为材料,解析它在2个不同环境下(思南和花溪)收获指数的构成因素,分析在思南和花溪环境下各相关性状的变异,利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产量收获指数与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思南环境下DW871株高、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果数、分枝角果数、单株角果数和收获指数均值显著高于花溪环境,但二次有效分枝数、角果长度和单株生物产量则显著低.思南环境下,油菜收获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相对湿度和温度较高,导致生物产量较低、角果多、单株产量较高,对产量贡献较大,单株角果数和单株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而在花溪环境,单株角果数与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生物产量无显著相关性.两种环境下,千粒重和单株产量都与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表明,高温高湿环境下,将角果长度、主序角果数和二次分枝数与单株产量有效结合,且适当控制生物产量才能实现较高的收获指数;多日照、降雨量充足环境下,则可通过提高单株角果数、角果长度和单株产量来提高,同时也需对生物产量进行适当控制.


长期施肥对黔中黄壤碳氮活性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黔中黄壤在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碳氮变化关系,为黄壤碳氮循环理论的构建、区域土壤质量评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基于贵州省黄壤长期定位监测点,研究不同施肥措施下旱地土壤活性碳、氮演变及其耦合特征.[结果]①有机肥处理黄壤有机碳及有机氮含量均明显提升,各有机肥处理有机碳和有机氮含量较不施肥处理分别提高18%~33%和10%~30%,且随有机肥用量增加其含量明显提升.②有机肥处理有机碳和有机氮储量也显著提升,分别较不施肥处理提高6%~18%和13%~32%.③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及溶解性碳均以有机肥处理较高,较不施肥处理分别提高12%~37%、63%~95%和14%~68%;土壤溶解性氮以化肥处理略高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④微生物量碳与溶解性有机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和微生物量氮占土壤全氮的比例以有机肥处理较高;溶解性有机氮占土壤全氮的比例以化肥处理较高.⑤各施肥处理微生物量碳氮比均在10以上,显示黄壤中真菌较多,有机质分解较快.⑥短期内,土壤有机碳、氮与微生物量碳、氮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性;作物产量与有机氮及溶解性有机碳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性.[结论]施用有机肥有利于增加土壤碳、氮库容和提高作物产量;相比土壤有机碳、氮,土壤活性碳、氮组分较有机碳、氮是评价土壤肥力及作物产量变化的更敏感指标.


植物种子a-亚麻酸形成及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a-亚麻酸是人体必需但不能自身合成的ω-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源于植物油脂。由于大宗油料作物种子油脂中ALA含量普遍较低,所以探寻新的种质资源,了解a-亚麻酸形成及调控机理,对于油脂营养膳食健康及植物油脂改良具有重要意义。种子中富含a-亚麻酸的陆生植物资源有紫苏、亚麻、杜仲、油用牡丹、奇亚、藿香、香薷、猕猴桃、星油藤等。在植物中,ω-3FAD是催化LA转化生成ALA的关键酶,ω-3FAD由在质体中FAD3及在内质网中的FAD7及FAD8组成。目前通过基因组及转录组研究已极大的丰富了ω-3FAD基因家族的鉴定及研究。其中,FAD3基因是种子ALA合成的关键基因,其表达受多个转录因子的调控,bZIP、WRI1、LEC、ABI3、FUS3、ASIL1和PKL等转录因子通过相互作用调控FAD3基因表达,决定油料作物种子中a-亚麻酸的含量。本文综述了高含量a-亚麻酸油料植物资源分布,以及主要油料植物种子中油脂脂肪组成及ALA的含量,种子ALA生物合成基本途径及关键基因,植物ω-3脂肪酸脱饱和酶类型及功能以及ω-3FAD的关键调控因子,以期为高ALA植物新资源的利用,以及油料植物脂肪酸成分改良等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a-亚麻酸 脂肪酸合成及组装 ω-3FAD基因 转录因子


4种微生物菌剂对辣椒主要病害的生物防治作用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选择4种不同微生物活性成分的生防菌剂,采用盆栽生物量测定、温室和田间小区试验对辣椒主要病害进行抗病效果及促生增产作用评价.结果表明,木霉-芽胞杆菌复合菌剂对辣椒的枯萎病、疫病、炭疽病和灰霉病防效分别达到72.2%、78.3%、71.9%和59.7%,枯草芽胞杆菌-粉红粘帚霉复合菌剂对辣椒4种病害的防效分别达到60.5%、62.1%、60.5%和50.9%;而淡紫紫孢菌菌剂只对辣椒炭疽病具有很好防效(77.5%).同时,4种微生物菌剂对辣椒植株生物量均有显著促生作用,其中木霉-芽胞杆菌复合菌剂及枯草芽胞杆菌-粉红粘帚霉复合菌剂在盆栽试验中鲜重和干重增幅分别为132.79%、190.35%和211.80%、293.84%;两者在温室及田间小区试验中比对照增产182.3%、152.7%和65.0%、23.9%.本研究表明,生防菌剂可以替代化学药剂用于植物病害的防治,同时还能够促进作物植株生长,有增产作用.


玉米Iodent种质在Suwan材料改良利用中的有效性分析
《种子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质资源狭窄和杂种优势单一,是制约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拓宽玉米种质基础,培育突破性育种新材料是选育优良玉米杂交种的基础与前提.热带、亚热带种质已经被证明具有较温带种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引入、改良和应用对丰富我国玉米种质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28份温热玉米自交系、4份Suwan群体来源自交系(QR 273、ZHL 908、T 32和QB 48)作母本,来自Iodent、Reid、PB、Lancaster和塘四平头类群的8个温带玉米自交系作父本的杂交后代为材料,2015年分别在河南郑州和河南华县对28份自交系和32个杂交组合进行农艺性状评价.结果显示,Suwan*Iodent杂交组合的株型、生育期、感光性等与温带地区杂交种相近;而Suwan自交系与其他类群自交系的杂交组合则表现出植株繁茂、抗倒性差、感光性强和生育期太晚等问题.利用Iodent种质早熟、马齿的特性能够有效改良Suwan种质生育期晚、光周期敏感的不足,获得较高的配合力.


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法评价非洲菊不同品种对低温弱光的适应性
《种子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贵阳地区栽培的13个非洲菊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冬春季节低温弱光对非洲菊不同品种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游离脯氨酸、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丙二醛和质膜透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模糊隶属函数法及聚类分析法对非洲菊不同品种进行耐低温弱光适应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丙二醛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等5个指标可作为非洲菊耐低温弱光性的评价鉴定指标.13个非洲菊品种的耐低温弱光性依次为:秋日、娇艳>阳光海岸、大088、白马王子>缤纷>鸿运、红色妖姬>红极星、贵族>玲珑、靓粉、蜜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