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贵州紫苏资源主要品质性状的分析与评价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贵州紫苏资源的分布及材料间的品质差异,推动资源利用和育种,对274份来自贵州的紫苏资源进行归类整理,并对其中188份资源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发现紫苏资源广泛分布于全省境内,以黔南、黔西南和毕节市居多,占资源总数的55.11%.贵州紫苏的脂肪和蛋白质平均含量分别为36.69%和25.96%.在脂肪酸组分中,亚麻酸含量最高(平均59.27%).相关性分析显示,含油量和蛋白质呈极显著正相关(r=0.43),亚麻酸与其它4种脂肪酸组分均呈极显著负相关(r=-0.70~-0.52).通过聚类分析将资源可分为高脂-高蛋白-高亚麻酸、高脂-高蛋白-低亚麻酸、低脂-低蛋白、中等品质和超高脂-超高亚麻酸等5个类型.


空心莲子草对草甘膦的敏感性测定
《农药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测定贵州省不区域空心莲子草种群对草甘膦的敏感性.[方法]通过室内整株盆栽法测定10个未使用和20个使用过草甘膦的空心莲子草对草甘膦的ED50值.[结果]未使用过草甘膦的空心莲子草对草甘膦的敏感基线为104.41 g a.i./hm2,惠水县好花红镇满定村种群敏感性最低,ED50值为43.02 g a.i./hm2,其他种群的相对抗性倍数在1~6.2之间,56.7%种群处于低水平抗性,33.3%种群处于敏感阶段.[结论]贵州空心莲子草种群尚未超过草甘膦田间推荐剂量,对草甘膦的抗性程度不高.


PGPR菌剂对辣椒的促生效应及根际土壤细菌的响应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田间条件下PGPR菌剂灌根对辣椒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及群落结构的影响,为深入探究PGPR菌剂的田间促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以4株PGPR菌株制成PGPR菌剂,对辣椒进行灌根,并采用Illumina-MiSeq平台对辣椒根际土壤细菌V3-V4区进行Paired-end测序,结合细菌及功能菌群数量、辣椒产量指标,比较分析菌剂灌根配施全量化肥(PGPR-CF1)、菌剂灌根配施80%化肥(PGPR-CF2)和全量化肥(CK)处理后对辣椒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及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PGPR菌剂灌根后辣椒根际土壤细菌及包含固氮、解磷及解钾等功能菌群的数量显著提高,且物种丰度和多样性均高于对照,细菌优势度则表现为PGPR-CF1和CK组高于PGPR-CF2.所有土样共得到有效序列573 896条,在相似水平为97%下聚类分析得到OTUs数分别为2 153个(CK)、2 337个(PGPR-CF1)、2 358个(PGPR-CF2);各处理辣椒根际土壤中的优势门为酸杆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浮霉菌门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总占比分别为83.7%(PGPR-CF1)、79.55%(PGPR-CF2)和79.77%(CK).PGPR菌剂灌根后增加了伯克霍尔德氏菌目、芽孢杆菌目、鞘脂单胞菌目等的相对丰度,降低了芽单胞菌目、酸杆菌目的相对丰度.Pearson指数表明,辣椒产量和单果重与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和丰度正相关.研究显示,PGPR菌剂处理,可以提高根际土壤细菌和功能菌群的数量,同时影响了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并促进了辣椒增产.
关键词: PGPR菌剂 促生效应 辣椒 根际细菌数量 根际细菌群落结构


外源硝普钠对盐胁迫下牛大力胚根生理指标的影响
《种子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牛大力种子胚根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丙二醛含量,POD、SOD活力等生理指标,研究盐胁迫及外源SNP对盐胁迫下牛大力胚根的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Na+浓度由0到50 mmol·L-1时,牛大力胚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增加,而随着盐浓度升高,各指标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牛大力胚根丙二醛含量随着盐浓度增大呈上升趋势;牛大力胚根SOD和POD活力随着盐胁迫浓度升高呈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添加外源SNP浓度由0到40 μmol·L-1时能增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随着外源SNP浓度增加,各指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添加外源SNP浓度由0到40 μmol·L-1时牛大力胚根丙二醛含量下降,随着SNP浓度增大丙二醛呈上升趋势;牛大力胚根SOD和POD活力随着外源SNP浓度升高呈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本试验表明,盐胁迫对牛大力胚根生理指标有一定影响,适量添加外源SNP能缓解盐胁迫对牛大力胚根的伤害.


三穗鸭早期生长曲线拟合及10周龄体尺性状分析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三穗鸭的早期生长发育规律及10周龄体尺性状的性别差异.[方法]对三穗鸭群体0、2、4、6、8、10周龄的体重及10周龄的体尺性状进行测定,采用Gompertz、Logistic和Von Bertalanffy模型对0~10周龄的群体体重进行曲线拟合分析;对10周龄三穗鸭公母之间的体尺性状进行比较,并分析体重与各体尺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3种模型的拟合度R2均达到0.98以上,尤以Von Bertalanffy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R2=0.994);10周龄三穗鸭公鸭的体重、半潜水长、体斜长、颈长、胸宽、胸深、胫长显著高于母鸭(P<0.05);三穗鸭群体体重与体斜长、龙骨长、半潜水长等绝大多数的体尺性状之间达极显著性或显著性相关水平(P<0.01或P<0.05).[结论]Von Bertalanffy模型最适于三穗鸭群体早期体重拟合,公鸭10周龄体重及体尺性状优于母鸭,半潜水长、盆骨宽等体尺性状可作为三穗鸭群体早期体重选择的间接指标.


烯酰吗啉·福美双超低容量喷雾剂的制备与应用
《化学试剂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烯酰吗啉、福美双用有机溶剂溶解,依次加入磺酸盐类助剂和聚醚与嵌段聚醚类助剂,再加入油性溶剂与填料,搅拌均匀后,制备透明均相稳定的烯酰吗啉·福美双超低容量喷雾油剂,该药剂符合超低容量喷雾油剂的质量要求.通过室内活性试验以及田间生物活性试验,评价了烯酰吗啉·福美双超低容量喷雾油剂对荔枝霜疫霉病的防治效果.室内生物活性试验结果表明,1%烯酰吗啉·福美双超低容量喷雾油剂对荔枝霜疫霉病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浓度为100μg/mL时,平均抑制率可达97.5%.此外,田间药效试验表明,1%烯酰吗啉·福美双超低容量喷雾油剂对荔枝霜疫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7 d防治效果为92.6%,是防治荔枝霜疫霉病的理想药剂.
关键词: 烯酰吗啉 福美双 超低容量喷雾 荔枝霜疫霉病 田间药效试验


利用黄毛草莓创制蜜桃香味草莓新株系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创制具有蜜桃香味的草莓新株系,用栽培品种'红颊'('Benihoppe',2n=8x)与黄毛草莓(Fragaria nilgrrensis,2n=2x)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种间杂种五倍体(2n=5x),再经秋水仙素诱导后获得十倍体(2n=10x),收获该十倍体的种子进行实生选种,选育出4个具有蜜桃香味的草莓新株系.结果表明,'红颊'×黄毛草莓的杂交组合结实率和出苗率分别为39.58%和28.11%,适宜草莓十倍体诱导的秋水仙素浓度在200 mg/L左右,处理时间30~40 d,4个草莓新株系均具有蜜桃香味,抗氧化物质含量显著提高,但果肉质地较松软,平均单果重和株产稍低.这为野生草莓资源的利用和种质创新提供了科学参考.


不同时期正安白茶呈味物质变化及滋味评价
《食品工业科技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正安白茶资源.以不同时期白叶1号茶树的荼青(1芽1叶)制成的松针形正安白茶为原料,采用化学分析和量化感官分析方法,根据主要呈味物质、儿茶素组分及茶汤滋味分属性(醇度、浓度、厚度、鲜度、涩度)的变化特点,建立呈味物质和滋味分属性之间的相关性,为正安白荼产品风味研究和品质提升提供理论基础.结果 表明:不同时期正安白茶中茶氨酸、游离氨基酸以白化期为转折点先增后降;茶多酚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酚氨比以白化期为转折点先降后增;咖啡碱变化不显著;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C)、表儿茶素(EC)、非酯性儿茶素先升后降,以复绿初期最高,白化期最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没食子儿荼素没食子酸酯(GCG)、酯性儿茶素呈持续升高变化,以复绿后期最高,白化期最低;儿茶素呈先降后升变化,以白化期最低,复绿后期最高;浓度、厚度和涩度呈先降后升变化,以白化期最低,复绿后期最高;醇度、鲜度呈先升后降变化,以白化期最高.荼多酚、酚氨比、EC、EGCG、ECG、GCG、儿茶素类总量和酯性儿茶素是正安白茶茶汤滋味浓度、厚度和涩度的主要贡献物质,游离氨基酸总量、茶氨酸是荼汤滋味鲜度和醇度的主要贡献物质.


不同水分条件下AM真菌对福鼎大白茶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
《茶叶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试验以福鼎大白茶(Fuding Dabaicha)为材料,采用温室盆栽法,分别设置正常水分(WW)和干旱胁迫(DS)两个水分条件,研究单接种AM真菌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iodeoglous etunicatum)(+AMF)与不接种(–AMF)处理对福鼎大白茶实生苗叶片数、生物量等生长指标和蔗糖、果糖、儿茶素、氨基酸等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 显示,无论水分条件如何,接种AM真菌处理均显著促进了福鼎大白茶实生苗生长,增加了叶片数量和各部分(叶片、茎、根系)生物量,并提高了茶叶品质;与不接种AM真菌(–AMF)相比,茶树叶片蔗糖、葡萄糖、果糖、儿茶素、氨基酸和茶多酚的含量分别增加了7.73%~21.92%、28.49%~53.44%、6.13%~9.59%、18.97%~23.48%、31.29%~39.11%和6.77%~26.32%.接种AM真菌处理在干旱(DS)条件下效果更为显著,干旱抑制了AM真菌对茶苗根系的侵染和茶苗生长,降低了茶叶品质.接种AM真菌能显著缓解这种抑制效应,同时促进茶叶有机物质积累.此外,接种AM真菌还显著上调了干旱胁迫(DS)下茶树叶片谷氨酰胺脱氢酶基因(CsGDH)、谷氨酰胺α-酮戊二酸氨基转移酶基因(CsGOGAT)和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CsHGMR)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在不同水分条件,特别是干旱(DS)条件下,可通过显著上调相关基因的表达来促进茶树的生长,改善茶叶品质.


不同生态区粳稻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综合评价
《作物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粳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提高粳稻育种组合选配的针对性和育种效率,通过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聚类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二维排序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不同生态区80份粳稻种质资源的8个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1.06%~36.97%,其中,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小,每穗总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大;8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54~2.06,其中,单株有效穗数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结实率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在欧式距离9.0处,可将80份参试材料分为4类,各类表型性状差异明显;根据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80份粳稻种质资源中贵州的毕大香6号综合性状排名第1位,同时筛选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株高、穗长和单株有效穗数性状可作为粳稻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的关键指标;利用主成分二维排序分析筛选到矮秆、大穗、分蘖能力强及结实率高的4类优异种质资源,结合二维排序结果,大方晚糯是在二维排序重叠种质,可作为育种中间材料.同时基于主成分构建了粳稻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方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