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处理工艺对米糠稳定化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稳定化的米糠是其综合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分别采用短时微波、高温烘焙、挤压膨化3种工艺对新鲜米糠进行稳定化处理,以米糠脂肪酶活动度和酸值为指标进行工艺优化,比较3种稳定化处理工艺对米糠稳定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短时微波功率720 W、加热90 s,对脂肪酶的抑制率为85%;高温烘焙温度130℃、烘焙30 min,对脂肪酶抑制率为72%;挤压膨化的米糠含水量19%、机筒温度130℃、螺杆转速180 r/min,对脂肪酶的抑制率为76%。米糠样品经短时微波、高温烘焙和挤压膨化处理后,37℃下贮藏10 d米糠的酸值分别为9.20、10.12、11.06 mgNaOH/g干物质,与未经处理的空白样(22.96 mgNaOH/g干物质)比较,达到较好的稳定化效果,而短时微波对米糠的稳定化处理效果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用含洛克沙胂鸡粪对蔬菜生长及砷累积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鸡粪中的洛克沙胂对蔬菜生长及砷累积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以施用不含洛克沙胂的鸡粪为对照,考察菜心、萝卜、生菜及茼蒿4种蔬菜施用含洛克沙胂鸡粪后不同收获时期的生物量及砷累积量。结果显示,4种蔬菜的生物量、地上部砷含量及全株砷的吸收总量均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而提高,但根系砷含量却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相同的采收时期,与对照相比,施用含洛克沙胂的鸡粪对菜心、生菜及茼蒿地上部及根系的生物量有降低作用,而对萝卜地上部及根系生物量则有一定提高作用,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相比,施用含洛克沙胂鸡粪对4种蔬菜地上部砷含量、根系砷含量及全株砷的总吸收量均有提高或者显著提高的作用;在最终收获期含洛克沙胂鸡粪处理4种蔬菜地上部砷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10.53%、5.56%、11.11%及11.11%,地下部砷含量分别提高52.94%、46.67%、39.22%及28.00%,全株砷的总吸收量分别提高7.07%、30.88%、15.25%及5.57%。结果表明,鸡粪中的洛克沙胂对蔬菜生长具有一定影响,但对不同品种蔬菜有不同的体现,且鸡粪中的洛克沙胂均能提高蔬菜各部位的砷吸收及累积,食用同等量最终收获期的4种蔬菜(可食用部位),含洛克沙胂鸡粪处理可比对照分别增加10.53%、46.67%、11.11%和11.11%砷摄入量。该结果为禽畜粪中洛克沙胂对蔬菜生长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持,对以含洛克沙胂的禽畜粪作为肥料的农作物食用安全性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南超级稻根系特点和根系活力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华南地区生产上主推的超级稻根系分布特点以及各层次根的根系活力等生理生态特征及其对地上部的影响,以超级稻‘粤香占’、‘桂农占’,‘天优998’、‘中早22’为材料,通过对4个超级稻品种在土壤中不同深度根的生长量及其根系活力、单株根系活力、根冠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根系活力从强到弱依次为‘粤香占’、‘桂农占’,‘天优998’、‘中早22’;生育前期下层根系活力>中层>上层,后期相反;根系分布主要集中于上层,其次是中层,下层最少。‘天优998’和‘桂农占’具有较高的根冠比,‘天优998’在整个生育期群体根系活力强,‘粤香占’群体根系活力的优势在于生育前中期,‘桂农占’群体根系活力的优势在于生育中后期。供试的4个超级稻品种(组合)的根系分布主要集中在上层(0~8cm)占总根系生物量的60%以上,以单株根系活力作为衡量指标更能充分反映植株的整体根系活力以及与地上部生长的紧密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黄指突水虻作为蛋白质饲料的营养价值评价
《中国饲料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对金黄指突水虻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金黄指突水虻老熟幼虫的粗蛋白质含量为52.12%、氨基酸总量为45.47%、必需氨基酸比例为44.53%、必需氨基酸指数为3.99、必需脂肪酸含量为42.40%、矿物质元素丰富,并含有5.1%的甲壳素。说明金黄指突水虻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饲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接种PRRSV Nsp2Δ1882-2241弱毒株后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特征
《中国兽医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Nsp2Δ1882-2241缺失后弱化的高致病性PRRSV(TJM株)对宿主免疫学应答的刺激机理,本研究分析了免疫猪血清中的细胞因子及变化规律。将14头4周龄易感仔猪随机分为3组:第1组接种PRRSV TJM-F92株,为免疫组;第2组接种高致病性PRRSV TJ-F5毒株,为攻毒组;第3组不接种疫苗及病毒,为对照组。接种后28d,用TJ-F5毒株攻击试验猪,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的PRRSV抗体、IL-2、IL-10、IL-12p40、TNF-α、IFN-α和IFN-β水平。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和攻毒组相比,免疫组猪IL-12p40水平持续上调,于免疫后28d受PRRSV强毒攻击后,其水平开始缓慢降低,但仍高于攻毒后的对照组。(2)免疫组IL-2水平在接种疫苗后的前21d内无明显升高且低于攻毒组,在受到强毒攻击后其IL-2水平却有明显升高。(3)免疫组IL-10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并在免疫14d后一直显著低于攻毒组(P<0.01)。(4)免疫组接种疫苗后的前21d内,TNF-α水平保持稳定,28d明显上调。攻毒组TNF-α水平0~28d一直低于对照组,且在21d达到最低(P<0.01)。免疫组在28d受强毒攻击后,其TNF-α水平下降且在攻毒7d时最为明显(P<0.01),此后恢复到正常水平。(5)免疫组免疫后28d时IFN-α水平升高,在受到强毒攻击后再次显著降低(P<0.01)。免疫组IFN-β水平一直低于对照组和攻毒组,不因强毒攻击而变化。以上结果提示,IL-12上调在PRRSV免疫保护中起明显作用;另外,上调TNF-α及下调IL-10都是基因缺失疫苗发挥效力的潜在机制。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细胞因子 基因缺失疫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菌糠的高效利用研究进展
《中国食用菌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食用菌菌糠中大量的菌糠蛋白、有机质和活性物质等营养成分是菌糠高效再利用的资源。从5个方面介绍了菌糠开发利用的前景,如菌糠可作为动物饲料、农作物肥料、食用菌的二次栽种、燃料和能源的材料以及土壤的改良剂和修复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