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豆内生菌的分离及菌核病拮抗菌的筛选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为筛选大豆菌核病菌的有效拮抗菌株,利用组织表面消毒法从大豆不同生育期的根、茎、叶和种子中分离内生菌。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113株细菌和49株真菌。利用平板对峙培养法筛选出42株(细菌25株、真菌17株)对大豆菌核病菌有拮抗效果的内生菌株,其中18株对大豆菌核病菌菌丝生长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沈糯9号在黑龙江省东南部生育特性及开发潜力分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当地糯玉米主栽品种垦粘1号和京科糯2000为对照,在5个种植密度下对沈糯9号及两个当地对照品种的鲜穗产量、鲜籽粒产量、穗部性状、植株性状及熟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三个品种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各密度下鲜穗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均显著高于垦粘1号和京科糯2000;籽粒深度、行粒数、百粒重及株高与京科糯2000相当,显著高于垦粘1号,但穗位显著低于京科糯2000;沈糯9号熟期较垦粘1号和京科糯2000分别晚6 d和早9 d。综上所述,沈糯9号在产量、穗部性状及田间长势均优于垦粘1号和京科糯2000,且填补了垦粘1号和京科糯2000之间的熟期空白,因此,沈糯9号在黑龙江省东南部乃至全省的开发前景十分可观。


果实内糖的积累与糖代谢相关酶
《中国林副特产 》 2015
摘要:糖是果实中重要的组成成份,其含量影响果实风味。研究糖代谢酶与糖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掌握糖代谢机理,为以后应用分子育种手段,改善果实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相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寒地玉米最佳追氮方式,通过大田试验,在玉米主要生育时期测定株高、叶面积指数、SPAD、穗部性状及产量,分析不同追氮方式[CK(不施肥);PK(不施氮肥);NPK+SD1(基肥+追肥浅追1次);NPK+DD1(基肥+追肥深追1次);NPK+DD2(基肥+追肥深追2次)]对寒地玉米生理性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和PK相比,追氮处理提高了玉米不同生育期株高,至成熟期分别提高11.9%~20.7%和9.1%~17.7%,且氮肥深追较浅追株高提高2.3%~7.9%;显著提高了寒地玉米叶面积指数,拔节至蜡熟期分别提高10.7%~44.4%和6.9%~34.0%;吐丝至吐丝后40d,显著提高不同部位叶片叶绿素含量,且氮肥深追又高于氮肥浅追,但差异不显著;改善了玉米农艺性状,提高了玉米穗长、穗粗、轴粗和穗位高,显著降低了秃尖长度;提高了玉米产量,与CK和PK相比分别提高78.0%~99.7%和54.4%~73.2%,氮肥深追与浅追相比产量提高8.76%~12.2%,以氮肥深追2次(NPK+DD2)产量最高。氮肥深追可增加单产收入,显著提高纯收入,扩大产投比。研究为寒地玉米高产稳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寒地玉米 追氮方式 叶面积指数 SPAD 产量 产投比


食用向日葵粗蛋白含量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及可行性分析
《宁夏农林科技 》 2015
摘要:以自育的食用向日葵材料为测试对象,用化学方法测定粗蛋白含量,对照近红外漫反射光谱,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分别建立了食用向日葵籽粒、籽仁和籽粒粉末粗蛋白含量的近红外光谱模型。结果表明:籽仁模型和籽粒粉末模型预测未知样品粗蛋白含量的精确度较高,可以用于向日葵粗蛋白含量的定量测定,而籽粒模型与其他2个模型相比,预测精确度相对较低,但由于其不破坏籽粒和种皮的优点,可用于粗蛋白含量的初步评估和高蛋白向日葵材料的筛选。


气质联用法检测麦田中的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
《现代农药 》 2015
摘要:建立了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量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分析方法。小麦、植株和土壤样品经乙腈提取,弗罗里硅土固相萃取小柱净化,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分析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结果表明: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0.05~2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 0和0.998 0。在添加浓度为0.05~20.00 mg/kg时,噻虫嗪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4.0%~101.6%、76.3%~92.1%和81.2%~93.0%,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6%~13.2%、10.7%~13.9%和3.5%~8.2%;高效氯氟氰菊酯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2.2%~108.8%、78.2%~86.1%和82.1%~91.1%,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1%~9.7%、6.8%~10.0%和0.8%~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