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覆膜和密度对红小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晋红小豆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在覆膜和裸地栽培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红小豆株高、产量、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裸地相比,覆膜种植显著提高红小豆的株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2种种植模式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小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增加趋势,且水分利用效率随密度的变化与产量变化基本一致,而覆膜种植的小豆株高无显著差异,裸地种植的小豆株高到中后期具有随着密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分析表明,在丰水气候年型下,在山西北部使得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优的覆膜和裸地种植的密度分别为20.0万株/hm~2和13.3万株/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米脂氧合酶活性与储藏稳定性关系
《核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小米中脂氧合酶(LOX)活性和储藏稳定性的关系,初步探索小米褪色机制,以褪色快的小米品种(‘谷丰2号’、‘公谷63号’)、褪色慢的小米品种(‘大青秸’、‘红苗牛头沟’)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人工老化处理,并测定人工老化处理前后小米的脂氧合酶活性、米色、类胡萝卜素、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同时,利用HPLC对小米类胡萝卜素提取液进行分析,比较4个小米品种中叶黄素、玉米黄质及β-胡萝卜素的变化差异,分析小米脂氧合酶活性与类胡萝卜素及其主要组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经老化处理后,4个小米品种的LOX活性、米色b*值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下降,MDA含量升高。‘大青秸’、‘红苗牛头沟’小米与‘谷丰2号’、‘公谷63号’小米相比,其米色、类胡萝卜素含量和MDA含量变化较小,储藏稳定性较好。HPLC分析表明,老化处理前后4个小米品种叶黄素、玉米黄质的变化无明显差异,而β-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存在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老化处理前后LOX活性与β-胡萝卜素含量呈负相关,表明LOX可能与β-胡萝卜素发生偶联,进而导致小米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本研究结果为耐储藏小米的遗传育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麻油最佳食用期研究
《粮食与油脂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在不同季节中,亚麻油试样放置于模拟家庭食用条件下,期间每隔10 d检测其过氧化值,从而研究亚麻油最佳食用期。研究结果表明,冬季亚麻油最佳食用期最长为3个月左右,夏季放置2个月左右过氧化值超标,春季和秋季最佳食用期为2个半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和密度对高粱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氮肥施用量和密度对高粱产量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以密度为主区,以氮肥施用量为副区,分别设置3个密度水平(7.5万、10.5万和13.5万株/hm~2)和5个氮肥水平(0、75、150、225和300kg/hm~2),对不同密度和氮肥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和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粱的产量先随密度的增加和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在密度为10.5万株/hm~2,施氮量为225kg/hm~2时,高粱的产量达到最高。在不同密度和氮肥处理,高粱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变异较大,千粒重变异较小。密度主要是通过单位面积穗数,氮肥主要是通过穗粒数来影响产量的构成。施氮量与高粱产量是非线性关系,氮肥在高密度条件下对产量的调控更加明显。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在高密度处理比低密度处理要高,并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密度为13.5万株/hm~2,施氮量为150kg/hm~2时,氮肥的农学利用率达到最大。本研究表明,增加密度、控制氮肥用量是增加高粱产量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措施,建议晋杂23号在汾阳种植时宜采用密度为10.5万株/hm~2,施氮量为225kg/hm~2的种植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硒含量显著影响黑小麦与普通小麦的硒吸收
《生态环境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黑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普通小麦养分含量和硒吸收差异特征,通过成熟期田间取样,研究了富硒土壤(马三村,土壤硒质量分数平均值0.874 mg·kg~(-1))和缺硒土壤(韩村,土壤硒质量分数平均值0.205 mg·kg~(-1))对小麦不同器官组织养分及硒含量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富硒土壤上种植的小麦籽粒样品平均硒质量分数为0.205mg·kg~(-1),变幅为0.138~0.241mg·kg~(-1),95%小麦籽粒达到富硒标准,其中黑小麦籽粒硒质量分数平均为0.239 mg·kg~(-1),全部达到富硒标准。缺硒土壤上种植的小麦籽粒平均硒质量分数为0.040 mg·kg~(-1),变幅为0.030~0.057 mg·kg~(-1),均未达到富硒标准。小麦籽粒富硒程度与土壤硒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954,当土壤硒质量分数达到0.810 mg·kg~(-1)时,小麦籽粒才能达到富硒标准。在硒水平相当的土壤上,黑小麦比普通小麦对硒的积累量大,富硒程度较高。马三村和韩村黑小麦籽粒硒含量平均分别比普通小麦高38.9%和34.2%。此外,黑小麦籽粒中氮和磷元素含量较普通小麦高,但富硒和缺硒土壤对相同品种籽粒N、P、K含量影响不大。因此,黑小麦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作为富硒食品源。该研究可为富硒小麦品种与土壤硒含量间的相关关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情羊血清和血清白蛋白对幼龄杜寒羊体外受精效果的影响
《畜牧与兽医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哺乳动物体外受精技术(in vitro fertilization,简称为IVF)是指哺乳动物的精子和卵子在体外人工控制的环境中完成受精过程的技术。它由精子采集、体外获能和卵母细胞采集、体外成熟、受精、受精卵培养等技术组成。目前已有10多种哺乳动物的"试管动物"相继出生。但在羊的体外受精技术研究中,一直存在着精子获能效果差和卵母细胞卵裂率低等问题。迄今为止,未见有关在幼龄绵羊的卵母细胞体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芸豆品种营养成分及蛋白质相对分子量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四个芸豆品系(D_(05-10),D_(05-09),D_(05-01),96-97)的营养成分和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结果表明,芸豆脂肪含量低(0.38%~4.5%),因此过氧化产生不良气味和颜色劣变少,即芸豆更易于贮藏加工;芸豆含淀粉54%~72%,蛋白质18%和异黄酮0.015%~0.020%,其中蛋白组分中含量从大到小依次是谷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其中球蛋白与脂肪含量间成逆向关系;芸豆蛋白品质高于大豆,营养均衡,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SDS-PAGE筛选出4个芸豆品系鉴定亲缘关系和种子纯度的特征谱带:分子量约66 k D的清蛋白。本研究探究了芸豆各营养成分含量及其关联性,为芸豆蛋白质指纹图谱的构建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木虱和天敌草蛉的空间分布特征
《北方园艺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指导防治梨园害虫梨木虱和保护利用天敌草蛉类群,对二者在梨树上和梨园中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调查,比较了梨木虱、草蛉在梨树上的分布特点并进行了相关分析,另通过6种空间分布聚集度指标,研究了梨园中梨木虱和草蛉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综合防控梨木虱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梨木虱主要集中在梨树树冠的下部位置,在梨树的4个方位上,其发生数量无明显差异;梨木虱的发生数量与叶片数量呈明显正相关;梨木虱在梨园中呈聚集分布模式,由自身聚集习性引起。天敌草蛉主要集中在梨树下部位置,以梨树东南方向分布较多,但只在梨树的上部位置,草蛉和梨木虱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草蛉在梨园中呈多种分布模式,主要呈聚集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秸秆不同发酵时期理化性状和细菌群落多样性
《华北农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加快玉米秸秆腐熟,推动秸秆废弃物循环利用,开展了以玉米秸秆为主要原料的好氧发酵堆肥试验。利用常规方法对不同发酵时期堆料的理化性状进行测定,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堆体细菌菌群进行多样性分析和物种分类。理化性状测定结果表明,好氧发酵期间堆体温度能够快速升高并维持在55.0℃以上,堆体含水量、有机物含量和C/N逐渐下降,w(C)/w(N)在建堆和前3次翻堆时均较高,后2次翻堆时大幅下降,p H值、E4/E6先下降后上升;宏基因组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好氧堆肥中细菌菌群存在多样性;由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可知,第5次翻堆(CS5)细菌群落多样性最高,前3次翻堆(CS1、CS2和CS3)多样性差异不明显,第4次翻堆(CS4)的群落多样性最低。对6个发酵时期的OTU进行物种分类,所检测到的细菌门类、目类和属类在不同发酵时期的种类和丰度不同,表现出明显的群落演替现象。物种分类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好氧发酵期间的主要优势门类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共享的主要优势目类为芽孢杆菌目、梭菌目、黄色单胞菌目、嗜热厌氧杆菌目、根瘤菌目、假单胞菌目和厌氧绳菌目;共享的主要属为Povalibacter、梭状芽孢杆菌属、芽孢杆菌属、赖氨酸芽孢杆菌属、嗜热脲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Chryseolinea。其中,变形菌门黄色单胞菌目的 Povalibacter、厚壁菌门芽孢杆菌目的梭状芽孢杆菌属和赖氨酸芽孢杆菌属以及拟杆菌门噬纤维素菌目的 Chryseolinea尚未见与玉米秸秆木质纤维素降解有关的报道,有望从这些菌属中分离出加快玉米秸秆好氧发酵堆肥进程的新菌种。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细菌群落多样性 宏基因组法 好氧发酵 不同发酵时期 理化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季立体养殖肉鸡舍细菌气溶胶分布规律研究
《中国家禽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夏天封闭有窗立体养殖白羽肉鸡舍中细菌气溶胶的分布规律,使用Ander-son-6撞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采用多点测量法对山西省某养殖基地的单栋饲养量40 320只的白羽商品肉鸡舍进行了气溶胶采样与分析。结果显示:在夏季该类型鸡舍内的气溶胶粒度主要分布于采样器的第Ⅲ、Ⅳ、Ⅴ层级,占总菌数的72.4%;采样器中各级细菌气溶胶的浓度均低于行业标准的限值,平均浓度为3.11×10~2cfu/m~3;细菌气溶胶浓度与不同采样位置无关,但从湿帘端到风机端有升高的趋势。研究表明:该类型鸡舍在夏季舍内细菌气溶胶控制良好,适宜肉鸡生长,向舍外排出的细菌对环境的污染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