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品种双孢蘑菇对重金属砷、汞、镉富集及抵抗性研究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出对重金属砷、汞、镉安全的抗性蘑菇品种,以不同品种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重金属砷、汞、镉的富集特性及抵抗性。结果表明:6个品种对3种重金属元素砷、汞、镉均检测出含量值,但未超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总体而言,这6个品种质量安全风险较小,可放心食用。综合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ACCC50554品种的单项污染指数(Pi)为砷0.108、汞0.000、镉0.021,美国品种A15的Pi为砷0.028、汞0.000、镉0.026,这2个品种对重金属污染的综合抗性能力较强,而白茶菇品种对重金属污染的综合抗性能力最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覆膜穴播条件下降水年型和群体密度对张杂谷5号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在地膜覆盖穴播条件下,选用张杂谷5号为材料,设4.95万、7.50万、15.00万穴/hm2 3个单位面积穴数水平与1、2、3、4苗/穴4个每穴留苗数水平,共12个密度处理,研究不同降水年型和群体密度对谷子分蘖成穗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张杂谷5号产量与群体密度的关系表现为"线性加平台"方式;4.75万~11.97万苗/hm2范围内,产量随密度增加呈线性方式增加;13.56万~47.25万苗/hm2很宽的密度范围内,产量对密度的响应表现不敏感,在一个窄幅平台内波动。群体密度相差9.88~10.59倍,张杂谷5号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相差2.58~3.87倍、2.06~3.00倍、1.03~1.05倍。随群体密度的增加,张杂谷5号每苗分蘖数、每苗成穗数、分蘖成穗率相应减少,密度最高的处理较密度最低的处理,每苗的分蘖数、每苗穗数和分蘖成穗率分别减少2.3~5.2个、2.8~4.9个和37.2~47.7个百分点;群体密度相同时,增加单位面积穴数比增加每穴留苗数能形成更多的分蘖数和穗数。偏丰水年张杂谷5号子粒产量比干旱年高20.3%,原因是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的显著增加。偏丰水年,张杂谷5号产量以7.5万穴/hm2和4苗/穴的组合处理最高,较其他处理高3.9%~27.1%;干旱年,产量以15万穴/hm2和1苗/穴的组合处理最高,较其他处理高0.1%~30.5%,而7.5万穴/hm2和4苗/穴的组合处理产量次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狗尾草Dof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青狗尾草是禾本科狗尾草属的一种草本植物,随着基因组测序的完成,青狗尾草逐渐发展成为抗旱耐逆研究的模式植物。Dof(DNA binding with one finger)是植物特有转录因子基因家族之一,在植物生长发育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对青狗尾草Dof转录因子基因家族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基因结构、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和系统发育等方面进行分析。此外,还对该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的组织器官、发育阶段的表达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青狗尾草基因组中存在36个Dof基因,命名为Sv Dof1~Sv Dof36。通过对青狗尾草、谷子、高粱、水稻和拟南芥Dof蛋白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Dof基因家族可被分为6个亚组(Group 1~6)。利用狗尾草转录组数据,进一步研究了狗尾草Sv Dof基因在10中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Sevir.8G018500和Sevir.1G022000基因只在胚芽鞘中表达,Sevir.8G184900在叶分生组织和花序分生组织中呈现特异性表达,预示着这些Dof基因可能参与特定组织的发育。本研究结果为下一步鉴定Sv Dofs基因功能提供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西双孢蘑菇主栽菌种的抗重金属污染能力筛选初报
《浙江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抗重金属污染能力强的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菌种,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双孢蘑菇产品,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5009. 12—2010、GB 5009. 123—2014、GB 5009. 11—2014、GB 5009. 17—2014、GB 5009. 15—2014,借助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原子荧光光度计,分别测定6个菌种的双孢蘑菇中Pb、Cr、As、Hg、Cd的含量。结果显示,供试双孢蘑菇菌种中均有样品检出Pb、Cr、As、Hg、Cd,但其含量均未超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限定值,安全风险较小,可安心食用。供试菌种中,1号和6号菌种对5种重金属的抗性最强,5号和2号菌种次之,3号和4号菌种的抗性一般。这些菌种可作为抗金属污染品种直接用于生产,也可作为育种材料用于抗性菌种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植行距与种植密度对黍子生长特性及子实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发掘晋北地区黍子生产潜力,在晋北干旱半干旱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行距(行距25、30、35cm)和不同种植密度(50万、75万、105万、135万、150万株/hm~2)组合处理对黍子产量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组处理中,A_2B_3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值均最高,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明显;黍子各个生长时期群体叶面积指数也以A_2B_3处理组合最高,成熟期A_2B_3处理叶面积指数虽较抽穗期有所降低,但在各处理组合中仍为最高值;成熟期A_3B_2和A_3B_3处理干物质积累总量表现相对较高,分别为13.17和13.18g。通过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A_2B_3(行距30cm,密度105万株/hm2)、A3B3(行距35cm,密度105万株/hm2)、A2B2(行距30cm,密度75万株/hm~2)3个处理组合最适宜在晋北地区推广。
关键词: 黍子 种植行距 种植密度 生长特性 产量 灰色关联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北山地土壤CaCO_3含量/石灰反应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发生学解释
《土壤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华北山地土壤CaCO_3含量/石灰反应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发生学解释,对北京市、山西省257个山地土壤剖面的机械组成、CaCO_3含量和石灰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山地表土的机械组成以粉砂为主,与黄土相似,说明黄土降尘是土壤矿物质的重要来源;海拔>1 500m的中山和高山地区的剖面,由于CaCO_3淋洗强,造成无论何种成土母质,CaCO_3被淋洗出土体,土壤通体无石灰反应;海拔介于500~1 500 m的中山地区和低山地区的剖面,CaCO_3淋洗弱,土壤普遍具有石灰反应,成土母质对土壤中CaCO_3含量/石灰反应起主导作用,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居于次要地位;海拔<500 m的低山丘陵地区的剖面,各土层的CaCO_3含量/石灰反应无明显分布规律。结论:黄土降尘为华北山地表土输入了碳酸钙,但由于不同海拔高度地区土壤湿度存在差异,导致土壤CaCO_3淋溶程度和含量差异明显。淋溶过程强弱导致的土壤CaCO_3含量/石灰反应垂直分布特征是华北山地土壤的典型发生学特征之一,不同海拔高度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有所不同。研究成果可为华北山地土壤调查、发生与分类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华北地区 黄土降尘 CaCO3含量 石灰反应 土壤发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自然贮藏时间对谷子发芽率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谷子种子自然贮藏条件下的最佳贮藏时间,测定了2011—2015年参加全国谷子西北中晚熟组区域试验当年收获的65份谷子品种的发芽率,分析谷子种子自然贮藏2~6 a发芽率的变化趋势,并对年际间的差异进行显著性分析及多重比较;同时对不同品种在相同年度区间的发芽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子贮藏4 a是一个关键的拐点,种子发芽率显著降低,不同品种差异较大,贮藏4 a,朝201058的发芽率仅为10.5%,而长农35号的发芽率高达92.5%;连续参加2 a区域试验(2012—2013年)的品种中,7个品种发芽率变幅最大,为10.5%~67.5%;当种子贮藏5 a后,发芽率全部降低至21.0%以下;贮藏6 a后降低至15.5%以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源库关系对花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晋花10号花生为材料,在单粒精播条件下,研究下针结果后期摘除25%、50%的果针,摘除25%、50%的叶片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摘除果针和叶片处理初期,摘除叶片2个处理的花生LAI、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与摘除果针处理相比处于较高水平,但是处理中后期下降速度快,生育后期处于较低水平,不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摘除25%果针处理LAI和叶绿素含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下降速度慢,使生育后期光合速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调查数据表明,摘除果针处理均比对照增产,摘除叶片处理均比对照减产,适当疏库有利于提高花生产量。摘除果针处理后期较高的LAI、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使得花生干物质积累速率快,荚果饱满性好,果多,果重,产量高,比对照增产7.5%。摘除50%果针与摘除25%果针相比可能库消减幅度太大,减库造成单株结果数随去除果针数增加而降低,从而单株结果数减少,生物产量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旱地粮用豇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旱地粮用豇豆高产栽培技术,2015年在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阳曲县河村示范基地,采用裂区设计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种植方式和密度对旱地粮用豇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种植出苗率较露地种植增加10.5%,且明显加快粮用豇豆的生育进程,出苗期提前1d,分枝抽蔓期平均提前2d,开花结荚期平均提前3d。其中覆膜种植和露地种植对豇豆生长影响的最大差异在分枝抽蔓期,株高、复叶数和分枝数显著大于露地种植,为取得高产奠定基础,实收产量和理论产量分别较露地种植增加27.4%和20.5%。覆膜种植获得最高产量的密度为11.3万株/hm~2,且随密度增加产量的变化呈倒抛物线型,而露地种植获得最高产量的密度仅为7.5万株/hm~2,且随着密度增加,产量显著降低。该区域旱地粮用豇豆采用覆膜种植,播种密度为11.3万株/hm~2时可获得高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萘乙酸喷施对盐胁迫下黄芪幼苗的缓解作用
《中药材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究萘乙酸(NAA)在浸种及幼苗期喷施处理对盐胁迫下黄芪生长的影响。方法:以蒙古黄芪为材料,100 mmol/L NaCl模拟盐胁迫于培养瓶中培养,测定生长及生理指标。结果:100 mmol/L Na Cl模拟盐胁迫环境对黄芪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萘乙酸浓度低于10~(-3)mg/L时对黄芪种子发芽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高于0.1 mg/L时表现出明显的抑制;在幼苗期于100 mmol/L NaCl模拟盐胁迫下幼苗中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都有明显升高;当喷施NAA浓度为10~(-3)mg/L时对黄芪幼苗根和茎的伸长都有促进作用,能有效提高黄芪幼苗脯氨酸含量和降低MDA含量,同时保持可溶性糖在较高水平;在10~(-2)mg/L时黄芪幼苗根部SOD活性最高,缓解盐胁迫。结论:萘乙酸浓度为10~(-3)~10~(-2)mg/L可明显缓解黄芪生长的盐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