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杀虫剂混合使用的增效作用评判分析

农药学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共毒因子重新评价共毒系数大于100的281个混配组合,发现有29.18%的混配组合没有增效作用。根据单剂的LC-P线和共毒因子公式,求出混剂的期望死亡率和"相加作用区间"(期望死亡率±20%期望死亡率),根据混剂的实测死亡率求出95%置信区间,画出期望LC-P线及"相加作用区间"和实测LC-P线及"95%置信区间",发现当共毒系数大于100、共毒因子小于20时,实测LC-P线和期望LC-P线彼此交缠,期望LC-P线的"相加作用区间"和实测LC-P线的"95%置信区间"能高度重叠,表明两条LC-P线之间没有毒力差异;当共毒系数大于100、共毒因子大于20,或者共毒系数小于100、共毒因子小于-20时,实测LC-P线的"95%置信区间"和期望LC-P线的"相加作用区间"只有少量重叠或完全不重叠,体现出了实测LC-P线和期望LC-P线对供试害虫的毒力差异。因此,为了获得有稳定增效作用的混配组合,共毒系数须大于100,同时共毒因子也要大于20。

关键词: 杀虫剂混配 共毒系数 共毒因子 增效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传感器及其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具有快速、灵敏、低成本等优点,已成为农产(食)品质量快速检测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生物传感器的基本组成,以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传感器为例介绍了生物传感器的具体工作原理,阐述了生物传感器的3个发展阶段。综述了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上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并对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进行展望。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 质量安全 食品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紫薯1号甘薯的营养成分及其淀粉理化性质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给宁紫薯1号甘薯的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作者对其主要营养成分与淀粉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宁紫薯1号甘薯的水分含量为74.57%,蛋白质含量为1.20%,脂肪含量为0.19%,总灰分为0.66%,粗纤维含量为0.75%,还原性总糖含量为3.57%,花色苷含量为0.224 1 mg/g,FW。通过必需氨基酸配比的分析方法对其蛋白质进行评价,必需氨基酸与氨基酸总量的比值(E/T)为0.490 4,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E/N)为0.962 3,符合FAO/WHO提出的参考蛋白质的模式。宁紫薯1号甘薯的总淀粉含量为12.10%,支链淀粉占总淀粉的比重为57.02%,糊化温度71.41℃,峰值黏度为12.48 Pa.s,95℃时的黏度为10.17 Pa.s,冷却到50℃时的黏度为8.48 Pa.s,淀粉糊透光率较高,为24.1%,溶胀势为8.79。

关键词: 宁紫薯1号甘薯 营养活性成分 淀粉 理化性质 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机械化植棉是江苏省棉花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

江苏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全面分析目前江苏省棉纺织工业发展对原棉总量需求的基础上,系统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省棉花生产走过的历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植棉面积不断萎缩,目前全省棉花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6.67万hm2左右。从育苗移栽棉花栽培措施繁杂程度、国家棉花收购价格波动情况以及入世后我国原棉进口动态变化等3个方面,对现阶段江苏省棉花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结论认为:当前棉花生产农艺措施繁杂,劳动力成本高,植棉利润低;籽棉收购价格无序波动,植棉比较效益持续下降;近6年来我国原棉进口量持续增长,美国棉花补贴政策导致国际棉价持续走低,江苏省棉花育苗移栽种植方式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的发展方针,分别提出江苏省棉花生产发展的近期、中长期发展对策;未来10年内以扩大盐碱地植棉为重点,通过示范推广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移栽等简化栽培技术,提高单产水平,增加总产,逐步实现原棉自给;10年之后通过棉花品种的更新换代,推广适宜密植的半矮秆、早熟新品种,以机械直播棉取代育苗移栽棉,走机械化植棉之路,使植棉业融入现代农业,推动江苏省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文章还就美国政府棉花生产补贴政策、国家征收进口棉花的滑准税对我国植棉业和棉纺织工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江苏省 棉花 机械化 直播 生产 问题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弱后酸化酸奶发酵剂及高品质酸奶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60Co-γ射线诱变选育的保加利亚乳杆菌G4-1与嗜热链球菌X7的比例1∶1,在接种量5%、温度43℃的发酵条件下,酸奶表现出良好的感官及弱后酸化特性,在4℃和10℃下储藏21 d,酸奶的pH值变化较小,货架期得到有效延长。

关键词: 酸奶 弱后酸化 发酵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碱水保持力的遗传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优质小麦选育提供参考依据,以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面筋强度和碱水保持力不同的6个常用优质小麦品种为亲本,按Griffing双列杂交法Ⅱ配制15个杂交组合,研究了小麦碱水保持力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碱水保持力在杂交组合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6个亲本中,宁麦9号和皖麦48的一般配合力较好,均表现为较大的负向效应,能极显著地降低杂种后代的碱水保持力,在优质软麦育种中利用价值较高。碱水保持力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同时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作用,且加性效应更重要。控制碱水保持力的减效基因为显性,亲本中增效和减效基因分布不对称。宁麦9号和皖麦48控制碱水保持力的显性基因最多。碱水保持力可能受1~2对主效基因的控制,狭义遗传力较低,早代选择不宜太严。

关键词: 小麦 碱水保持力 遗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杂棉3号在沿海地区的适应性及简约高产栽培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通过核心区、辐射区及试验区产量分析,总结了宁杂棉3号在沿海地区的丰产适应性。在核心区和辐射区较高水平的投入条件下,宁杂棉3号均比平均水平高产,增产分别达到41.5%和10.3%,显示了较大的增产潜力。研究提出适宜沿海棉区的简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对于宁杂棉3号的推广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棉花 宁杂棉3号 适应性 高产 简约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枫香叶精油抑菌活性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食品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枫香叶精油,用滤纸片法测定精油的抑菌活性,用平板涂布法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时研究了枫香叶精油抑菌活性的酸碱稳定性、热稳定性、紫外稳定性和抗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枫香叶精油对5种受试菌的抑制效果有较大差异,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霉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抑制作用较弱;精油对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黄曲霉、青霉的MIC分别为1.25%、0.625%、5%、2.5%、2.5%;精油对温度和紫外照射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不同的pH值条件下其抑菌活性不稳定,酸性环境下其抑菌活性强,碱性环境下抑菌活性弱;精油具有抑制食物氧化的作用,随着精油浓度增大其抗氧化性增强。

关键词: 枫香叶精油 抑菌活性 稳定性 抗氧化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S蛋白5'端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其免疫特性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RT-PCR扩增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S蛋白基因5'端包含B、C抗原位点的1.0 kb DNA片段,并与穿梭载体pShuttle-CMV连接;然后与腺病毒(Adenovirus)骨架载体pAdEasy-1共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J5183,通过同源重组获得重组腺病毒质粒。该重组腺病毒质粒转染HEK293细胞并进行噬斑纯化,获得了1株含有TGEV S蛋白5'端基因的重组人复制缺陷型血清5型腺病毒rAd-TGEV-S。随后用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immunofluorescent assay,IFA)检测目的基因的转录与表达。重组腺病毒rAd-TGEV-S在HEK293细胞连续传代9次后,病毒效价稳定,滴度平均为107.7TCID50/mL。动物免疫试验显示,rAd-TGEV-S可以诱导小鼠产生TGEV特异性IgG和IgA。

关键词: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S蛋白 重组腺病毒 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淮流域杂草稻叶绿体DNA的籼粳分化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江淮流域杂草稻的细胞质来源,根据水稻叶绿体DNA ORF100(Open Reading Frame 100)序列在籼粳间存在69 bp差异的特征,设计了InDel标记cpDNA69。利用该标记对2个分别以籼稻和粳稻为母本的F2群体、22份栽培稻(Oryza sativaL.)、3份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Griff.)进行了分析验证。PCR结果可以获得缺失和非缺失两种带型,缺失带型与以籼稻为母本的F2群体、10份籼稻材料完全对应;非缺失带型与以粳稻为母本的F2群体、11份粳稻材料完全对应,3份广西普通野生稻为非缺失带型,属粳型,1份以粳稻为母本的籼粳杂交材料为粳型。因此,cpDNA69可以用作叶绿体籼粳鉴定标记。利用该标记对22份杂草稻的叶绿体DNA鉴定的结果表明,7份早年发现的杂草稻,即江苏省连云港穭稻和安徽省怀远、来安、全椒、肥东的塘稻的叶绿体DNA为非缺失带型,属粳型,而近年来在江苏省扬中、高邮、灌云、洪泽、盐都、兴化、如皋等地直播稻田发现的15份红米杂草稻的叶绿体DNA为缺失带型,属籼型。这为进一步研究江淮流域杂草稻的来源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杂草稻 栽培稻 叶绿体DNA 籼粳分化 细胞质来源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