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砧木对果桑品种紫晶植株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砧木对果桑品种紫晶(Morus multicaulis'Zijing')树体长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生产中果桑砧木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测定植株砧木粗度、接穗粗度、枝条长度和粗度、枝条数量、果实单果质量、纵横径、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糖酸比、可溶性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花青苷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还原糖含量等指标,研究了8种桑树砧木(桑特优2号、8632实生苗、桂桑优62、鲁杂1号、浙杂1号、浙杂3号、丰驰桑和秦桑1号)对紫晶植株生长和果实品质性状的影响,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各砧穗组合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砧木的紫晶植株生长及果实品质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紫晶/浙杂3号的砧木粗度最大,紫晶/秦桑1号的接穗粗度、枝条长度及枝条粗度均最大,紫晶/桑特优2号的砧木粗度、接穗粗度、枝条长度和枝条粗度则最小,紫晶/桂桑优62的穗砧粗度比值为最接近于1,表明其嫁接亲和性较好,而每棵树的枝条总数无显著性差异.以8632实生苗为砧木的植株长势较强,果实单果质量、大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还原糖含量及糖酸比(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花青苷含量均较高,且可滴定酸含量较低.以桂桑优62为砧木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以桑特优2号为砧木的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以8632实生苗为砧木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利用主成分分析对8种砧穗组合植株生长和果实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共提取出5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4.286%.综合性状得分最高的是8632实生苗,其次是浙杂3号,得分最低的是桑特优2号.[结论]以8632实生苗为砧木的紫晶综合性状最好,是紫晶较为理想的砧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鹌鹑蛋蛋清与蛋黄类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中国家禽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分析鹌鹑蛋蛋清与蛋黄中差异表达的代谢物,随机选取蛋重大小基本一致的鹌鹑蛋6个进行测定,采用液质联用(LC-MS)的类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鹌鹑蛋蛋清和蛋黄中的差异表达代谢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鹌鹑蛋蛋清和蛋黄中共获得差异代谢物304种,其中262种代谢物显著上调,42种代谢物显著下调;共找到相关代谢通路62条,其中4条通路表现为差异显著,分别为氨酰-tRNA生物合成,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蛋白消化吸收,赖氨酸降解。研究表明蛋清和蛋黄中的差异代谢物主要通过上述4条通路发挥作用;与蛋清相比,L-赖氨酸、溶血卵磷脂酰胆碱14∶0在蛋黄中上调倍数最大,尿酸在蛋黄中下调倍数最大,说明上述三种物质是鹌鹑蛋蛋黄和蛋白中的重要差异代谢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系大白猪乳头数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乳头数是母猪重要繁殖性状,影响断奶仔猪存活率.研究者对不同品种和品系的猪相继开展了乳头数性状相关数量性状座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鉴定,但目前关于加系大白猪乳头数性状相关QTL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944头加系大白猪群体为研究对象,对乳头数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GCTA软件计算左、右、总乳头数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1、0.12、0.16.利用rMVP软件在SSC7上分别检测到4、1、4个与左、右和总乳头数基因组水平显著相关(P<1.26×10-6)的SNP,其中1个SNP位于SSC7的14.1 Mb,剩余3个SNP位于SSC7的97.6~102.0 Mb.在SSC3、SSC4、SSC6、SSC7、SSC9、SSC11、SSC13上分别鉴定到4、1、4、5、1、1、5个与乳头数性状潜在显著相关(P<2.52×10-5)的SNP.进一步扫描25个显著相关SNP上下游200 kb位置处的基因,共获得84个候选基因,其中SSC7上获得39个候选基因,包括FAM71D、MPP5、EIF2S1、PIGH、ARG2、RDH11、RDH12、VRTN、SYNDIG1L等候选基因.本研究为猪乳头数的选育提供了新的分子标记和候选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真空包装对鲈鱼冰鲜贮藏品质的影响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 研究真空包装冰鲜贮藏对鲈鱼品质的影响.方法 以不去内脏的整条鲈鱼为原料,将鲈鱼分为真空包装和未包装放置于0~4℃碎冰包埋条件下进行冰鲜贮藏,研究贮藏过程中鲈鱼的菌落总数、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pH、持水率、色度、气味、感官等的变化情况.结果 在冰鲜贮藏过程中,鲈鱼的菌落总数呈上升趋势,真空包装组在第9 d达到不可食用临界值(6.55 log CFU/g),未包装组在第6 d达到不可食用临界值(7.30 log CFU/g),同时TBARS值总体呈上升的趋势;鱼肉中的pH在贮藏过程中先降后升,真空包装组pH下降程度大于未包装组.真空包装与未包装鲈鱼的剪切力、白度值、持水率、感官等指标整体呈下降的趋势,并在贮藏后期有一定的波动;经电子鼻分析发现,冰鲜贮藏过程中真空包装组与未包装组的气味存在较大差异.结论 鲈鱼经真空包装处理后可以有效延长鲈鱼的贮藏时间,更有利于保持鲈鱼的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软包装即食小龙虾关键工艺对质地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关键工艺对小龙虾产品品质的影响,以小龙虾为原料,通过质构分析、低场核磁共振与感官评价等方法,研究保水剂(1%、1.5%无磷保水剂和1.2%碳酸氢钠+4%海藻糖)、干燥条件(温度:70、80、90℃;时间:0.5、1、1.5、2 h)及杀菌条件(100、115、121℃;15 min)对其水分、质构特性及感官评分的影响,优化软包装即食小龙虾加工工艺并探究水分与质地的关系.结果表明,保水剂(1.2%碳酸氢钠+4%海藻糖)添加增加了虾肉中的不易流动水和自由水含量,并显著提高虾肉的持水性,降低虾肉硬度(P<0.05),且随干燥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虾肉水分含量显著减少(P<0.05),硬度和咀嚼性增加;而过高的杀菌温度破坏虾肉内部纤维结构,导致虾肉咀嚼性差.结果表明虾肉制品的水分含量显著影响其产品品质,同时确定了即食小龙虾加工工艺最佳条件,即添加保水剂(1.2%碳酸氢钠+4%海藻糖),70℃下干燥1 h,115℃杀菌15 min时虾肉感官品质较佳,吡嗪类化合物增加,具有炸虾特有的风味.研究结果能为软包装即食小龙虾加工产品品质的提升及产业化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小龙虾 保水剂 干燥 杀菌 质构特性 水分分布状态 挥发性风味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遮光诱导的氧化应激对蛋鸡卵泡发育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遮光处理导致家禽氧化损伤及繁殖障碍的机制,并阐明遮光调节卵泡发育的机理,本研究将30只体重及产蛋率相同的产蛋鸡随机分为遮光组、正常光照组和遮光+复合维生素组,遮光组使用遮光布覆盖鸡笼,将鸡笼内光强度降至零,而不影响通风和食物摄入;正常光照组未做其他处理,其光照程序为16 h光照:8 h黑暗;遮光+复合维生素组用遮光布覆盖,并在饲料中添加200 mg/kg的复合维生素.采用ELISA、CCK-8和Q-PCR方法检测3组蛋鸡处理7 d后的情况.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光照组相比,遮光组蛋鸡血清、肝脏、卵巢和颗粒细胞中卵泡刺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含量显著降低,孕酮(P4)含量显著升高.同时,与正常光照组相比,遮光组蛋鸡血清、肝脏、卵巢和颗粒细胞中活性氧(ROS)、总抗氧化(T-AOC)、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以及8-羟基-2脱氧鸟苷(8-OHdG)水平均显著增加.CCK-8检测表明,与正常光照组相比,遮光组卵泡中颗粒细胞的增殖活性下降.Q-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光照组相比,遮光组卵巢组织和颗粒细胞中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半胱氨酸蛋白酶3基因(Caspase 3)和抗氧化酶SOD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CAT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遮光+复合维生素组蛋鸡的以上指标与正常光照组基本无显著差异,表明遮光导致蛋鸡繁殖过程中的卵泡发育受阻是由氧化应激引起的.综上,遮光诱导的氧化应激通过各种途径影响蛋鸡卵泡发育,从而降低其产蛋效率.
关键词: 遮光;氧化应激;卵泡发育;颗粒细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皮蛋壳表层红色斑块成分的分析与鉴定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 分析鉴定皮蛋壳表面红色斑块物质组成成分,为控制红斑生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ometer,XRD)、X射线电子能谱仪(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分析皮蛋壳表面红色斑块的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结果 皮蛋壳表面红色斑块物质是大块片状物附着在粗糙的碳酸钙晶体外层,蛋壳气孔也被块状异物堵塞,XPS检测出红斑由C、O、N、Fe、Cu、S、Mg等元素组成,Fe元素含量低,未检出Pb元素;XRD分析确定红斑的主要物质是Cu2O,红斑外层Cu+因氧化而成Cu2+.结论 皮蛋壳表面红色斑块主成分为Cu2O.采取鸭蛋消毒控菌,低温避光腌制或许可控制蛋壳红斑形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水稻养分专家系统的控释尿素适宜释放期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索不同养分释放期的控释尿素在水稻上的施用效果,为区域作物高产高效专用肥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2017~2018年在长江中游单季稻主产区,开展控释尿素释放期田间试验,共设置7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CK)、农民习惯施肥(FP)、普通尿素一次性施用(U)和4个释放期(30、60、90、120 d)的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处理,基于养分专家系统对5个田块进行推荐施肥,研究水稻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对控释尿素不同释放期的响应.结果表明:与不施氮相比,农民习惯施肥两年的增产率平均分别为53.2%和41.8%,比普通尿素一次性施用处理高37.9%和31.4%.与普通尿素一次性施用相比,不同释放期控释尿素增产率普遍可以达到10%以上.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显示,释放期超过60 d时,产投比低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随着控释尿素释放期的延长,两年水稻产量均以60~90 d释放期产量水平更高,其主要原因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差异,对应的60~90 d释放期氮肥农学效率同样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根据肥效模型推算得出,控制尿素释放期为70 d时,水稻产量可达到理论最高水平,两年分别为7.11和9.43 t/hm2.因此,在长江中游地区,实现一季中稻高产和氮肥高效的控释尿素适宜释放期为70 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省某地区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与稻米中重金属含量和污染风险评价
《湖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保障虾稻种植模式的农作物质量安全和良好的产地土壤环境,对湖北省某地区虾稻产地土壤和稻米中铬、镍、铜、锌、砷、镉、铅、汞8种重金属,采取原子荧光仪(AF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建立检测技术,测定其含量并使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累计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和稻米中的重金属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3种稻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均小于国标GB 15618—2018中规定的农用地土壤污染筛选值.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累计指数法发现3种稻田均未受到重金属污染.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中3种稻田土壤潜在生态污染等级为轻微风险.重金属As和Cd相比其他元素,其污染土壤和引起生态污染风险较高;常规稻田和2年虾稻稻田所生产的稻米中部分样品Pb超过国家限量标准,其余样品重金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3种稻田稻米中重金属Pb的单因子污染指数Pi最大,表明Pb为稻米重金属污染主要因子.整体来说,研究区域的土壤环境良好,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标准,污染风险较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