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太平湖流域底质沉积物多种重金属和砷的分布特征及环境评价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安徽太平湖湖区和5条主要入湖河流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Cu,Pb,Zn,Cd,Cr,Hg和As的含量水平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并对沉积物中重金属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湖区重金属Cu,Pb,Zn,Cd和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1.25,0.96,14.61,0.034,0.005mg/kg,Cr和As低于检出限.各重金属在湖区的空间分布较为一致,整体上呈现自西向东重金属含量先变高再变低的趋势,5条入湖河流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黄山市土壤背景值.潜在生态风险(Hakanson)评价结果表明,所有点位的单因子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值Eri均低于40,生态综合风险指数(RI)全部低于150,研究区整体处于轻微生态风险水平.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元素在表层沉积物中基本不构成污染.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得出重金属浓度均低于ERL值,对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无影响.底质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富集尚未对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太平湖湖区和5条主要入湖河流生态环境状况良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鱼体中重金属铬的含量及风险评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产品的重金属污染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鱼体内的重金属会随着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为了研究太湖淡水鱼重金属铬的生态风险,采集鱼类22种,样本量401个进行采样分析调查,其中杂食性鱼类315条、肉食性鱼类49条、草食性鱼类37条。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太湖鱼体中铬的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其污染状况并对食用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太湖鱼体重金属铬含量在ND~5.21 mg·kg-1之间,有12条鱼处于重污染水平;杂食性鱼类的重金属铬含量显著高于草食性鱼类,而与肉食性鱼类的含量没有相关性,可能与鱼类的生活环境有关。风险评估的结果显示,重金属铬超出暂定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的比例为7.48%,因此食用太湖鱼类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危害。这为评估太湖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乌苏里白鲑洄游群体性腺发育组织学观察
《生物学杂志 》 2015 CSCD
摘要:通过组织切片技术对洄游至黑龙江抚远江段的乌苏里白鲑(Coregonus ussurinsis)性腺发育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苏里白鲑洄游群体包含生殖群体和非生殖群体两部分,其中生殖群体约占78.01%,非生殖群体占总数的21.99%。乌苏里白鲑雄性非生殖群体精巢发育处于精原细胞向精母细胞分化阶段,内含大量初级精母细胞及少量精原细胞;雄性生殖群体精巢发育处于精子形成阶段,精小囊破裂,大量精子细胞向精子转变,其精巢为典型的小叶型结构;雌性非生殖群体卵巢内卵母细胞发育处于第Ⅱ时相及少量处于第Ⅰ、Ⅲ时相,处于第Ⅲ时相的卵母细胞最明显的特征为出现多层油球和单层滤泡细胞;雌性生殖群体卵巢内卵母细胞处于第Ⅳ时相晚期及第Ⅴ时相,营养物质积累基本完成且部分卵母细胞已发育成熟。乌苏里白鲑成熟卵膜分为2层,外层为特殊的蘑菇状凸起结构,厚度约7.8~13.9μm,内层为放射带,厚度为22.8~30.8μm,该卵膜结构有别于其它硬骨鱼类。477尾乌苏里白鲑样本中,雌雄比列为1∶0.95,这一结果历史资料差异不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星突江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的原核表达与生物活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鲽形目和鲈形目鱼类的IGF-Ⅱ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编码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 IGF-Ⅱ成熟肽的全长cDNA序列(210 bp),同源性分析显示IGF-Ⅱ成熟肽在B、A和D区高度保守.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IGF-Ⅱ/pET28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经IPTG诱导,获得了N端含6个组氨酸的重组蛋白.37℃条件下用1.0 mmol/L的IPTG诱导6h,目的蛋白表达量最高,占菌体总蛋白的42.7%.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SDS-PAGE电泳检测,IGF-Ⅱ重组蛋白大小为11.4 kD,Western-Blotting免疫印迹呈阳性.包涵体经6 mol/L盐酸胍变性、Ni2+离子亲和柱纯化和尿素梯度复性后,获得了纯化IGF-Ⅱ蛋白.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可显著促进人胚胎肾细胞HEK293T的增殖,表明获得的IGF-Ⅱ重组蛋白具有细胞水平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星突江鲽IGF-Ⅱ的功能提供了基础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伏季休渔管理实施状况及思考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是当前我国最重要的渔业资源保护管理制度。东海是我国实施伏季休渔制度最早的海域之一,首先梳理了东海伏季休渔制度的完善历程,分析了东海区伏季休渔实施效果与特征,指出其中渔业资源的"暂养"功能和获得社会各界广泛支持是该制度最为显著的特点;然后探讨了东海伏季休渔制度调整趋势,并结合现行东海伏季休渔制度,提出了严格执行"双控"制度、建立渔具准入制度、建立渔业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建立渔船实时监控系统、采取临时性休渔措施、建立渔业科学专家委员会制度等建议,以期实现东海渔业可持续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同时检测水产品中的氯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
《分析试验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同时测定水产品中氯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的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方法。用98:2(V/V)的乙酸乙酯和氨水提取鱼体中的氯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用MCX固相萃取小柱对提取物进行净化和富集,经98:2(V/V)的甲醇和氨水混合溶液洗脱后氮吹浓缩,并用乙腈复溶,再用BSTFA衍生化和气相色谱仪检测。实验条件下,氯霉素浓度在5~50μg/L范围,甲砜霉素、氟苯尼考和氟苯尼考胺浓度在15~1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9,0.9937,0.9948和0.9916,检出限分别为0.3,1.0,1.0和1.0μg/kg,7次加标回收率为71.8%~105%,相对标准偏差在8.1%~15%之间。
关键词: 氯霉素 甲砜霉素 氟苯尼考 氟苯尼考胺 水产品 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峡蓄水以来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河床质特征变化
《生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水生动物,是产底层产粘性卵鱼类。河床质构成了中华鲟受精卵和早期胚胎发育的物理环境,其变化可能直接影响中华鲟自然繁殖的规模和效果。基于水声学和水下视频技术对葛洲坝下现存唯一已知中华鲟自然产卵场的河床质特征进行了连续观测,对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中华鲟自然产卵场的河床质特征变化进行了研究。水声学分析结果显示,2004—2012年间,中华鲟产卵场区域内河床硬度未有明显变化,但粗糙度显著增加(P<0.05)。对产卵位点的河床质特征分析表明,下产卵区的硬度增加(2012年显著高于2008和2004年(P<0.05)),上产卵区硬度呈明显下降趋势(2004年显著高于2008和2012年(P<0.05));上产卵区的河床粗糙度均呈不显著上升趋势(P>0.05);下产卵场区的河床粗糙度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水下视频观测结果显示,三峡蓄水导致的水体含沙量明显减少,对河床的冲刷日益明显,表现在产卵场江段沉积细砂和粗砂区域面积显著减少,河床卵石缝隙充塞度明显下降(P<0.05)。下产卵区在2007—2012年视频观察过程中发现河床卵石缝隙充分暴露,几乎没有任何细砂或粗砂填充,与上产卵区河床卵石缝隙充塞度特征明显不同。长期观测表明,2004—2012年期间中华鲟自然产卵位点发生了明显的改变,2004—2007年均发生在下产卵区,而2008—2012年均发生在上产卵区,自然繁殖规模和效果也明显下降。综合分析显示,中华鲟产卵场河床质特征的变化可能是导致中华鲟自然产卵位点的改变和迁移的原因,进而影响中华鲟自然产卵场的繁殖适合度,影响中华鲟自然繁殖的规模和效果。对三峡蓄水清水下泄的生态影响评估以及中华鲟自然产卵场的改良或修复有重要借鉴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闽江口和椒江口浮游动物饵料特征和渔场属性的比较
《中国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8年9月(夏季)闽江口和2010年8月(夏季)椒江口这两个渔场的生物资源调查资料,研究了这两个河口渔场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平均生物量和平均丰度、优势种组成以及优势种对其总丰度的贡献率的差异,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水团因素,比较了两个河口渔场的饵料特征和渔场属性。结果表明,椒江口渔场饵料的种类组成优于闽江口渔场,这是因为椒江口渔场除了出现体型较大的桡足类(Copepoda)饵料生物,还出现了闽江口渔场没有的糠虾类(Mysidacea)、翼足类(Pteropoda)、端足类(Amphipoda)等优质饵料类群;椒江口渔场饵料浮游动物平均丰度达到281.17 ind/m3,远大于闽江口渔场的平均丰度,这是因为夏季椒江口海域受到上升流和径流的作用,其海域营养盐特别丰富;而闽江口海域夏季受寡营养盐的台湾暖流的明显影响,海域营养盐相对于椒江口较贫乏,其饵料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仅为110.19 ind/m3。受上升流影响,暖温种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成为椒江口绝对优势种,平均丰度达到121.19 ind/m3;闽江口最大优势种为体形较小的肥胖三角溞(Evadneter gestina),丰度仅为45.63 ind/m3。椒江口渔场无论是种类组成、饵料丰度还是优势种优劣性上都要好于闽江口。通过对两个河口渔场浮游动物饵料的数量特征的比较以及差异形成的水团因素探讨,表明椒江口渔场饵料特性要优于闽江口渔场,使得椒江口渔场洄游性经济鱼类远远多于闽江口渔场,由此造成两个渔场属性的差异。
关键词: 闽江口渔场 椒江口渔场 浮游动物饵料 优势种 水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矿化基因Pearlin重组蛋白的表达条件优化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获得稳定高表达的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壳基质蛋白Pearlin基因的重组融合蛋白,该研究从合浦珠母贝外套膜总RNA中扩增得到Pearlin的c DNA,将其ORF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构建得到重组质粒p ET32a-Pearlin,并转化表达宿主菌大肠杆菌(E.coli)BL21(DE3),得到的原核重组融合蛋白p ET32a-Pearlin约为34.19 k D。对重组融合蛋白表达所需IPTG诱导浓度、培养温度、培养基pH及IPTG诱导时间、时机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IPTG浓度在0.6~1.4 mmol·L~(-1)范围内诱导效果最佳;在IPTG终浓度为1 mmol·L~(-1)、相同培养时间(6 h)下,37℃表达蛋白最多;重组蛋白在p H分别为6.0、7.0、8.0的培养基中表达量变化不大;在IPTG诱导浓度一定的条件下,最佳诱导时间为4~6 h;在IPTG诱导浓度和诱导时间一定的条件下,在转接3~4 h后进行IPTG诱导蛋白表达量较理想。对重组融合蛋白p ET32a-Pearlin的可溶性进行检测,发现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融合蛋白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Pearlin 原核表达 表达条件优化 包涵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渐变与骤变对脊尾白虾渗透、代谢及免疫相关酶活力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盐度变化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渗透、代谢及免疫相关酶活力的影响,实验设置了盐度渐变和骤变两个实验。渐变实验,设置5、10、15、20、25、30、33(CK)、40和45共9个盐度梯度;骤变实验,盐度从33突变至0、5、15、25和45,检测血清ATP酶(包括Na+/K+-ATP酶和总ATP酶)、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表明,渐变情况下,盐度为5时,ATP酶活力出现最高值,然后随着盐度的升高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总ATP酶活力在盐度为15—30之间较稳定,并在此范围内达到最低值。AKP和ACP活力几乎不受盐度渐变的影响。SOD活力随盐度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并在盐度为33时达到最大值。骤变情况下,ATP酶活力随时间波动较大,AKP和SOD随时间波动较小,而ACP几乎不受影响。结果说明,盐度骤变对脊尾白虾酶活力的影响较盐度渐变明显,ATPase和SOD活力更易随盐度而变化,代谢酶(AKP、ACP)受盐度变化的影响较小,说明渗透调节和免疫相关酶活力对盐度变化反应敏感,养殖过程中应尽量保持盐度稳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