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罗非鱼精养池塘水质变化规律和沉积物产污系数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从水质及沉积物2个方面对罗非鱼精养池塘污染情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水质指标的时间尺度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都显示为3个子系统类型,因此可把罗非鱼精养过程归分为3个时期,即养殖前、中、后期。水质各指标含量值在养殖前中期较为平稳,后期波动较大。判别分析显示,养殖前期与NO3--N指标正相关性较为显著,与Chl.a、NO2--N成负相关;养殖中期主要与TP成正相关,与TN、NH4+-N成负相关;养殖后期与TN正相关性较为明显。沉积物检测结果表明,罗非鱼精养池塘沉积物中有机质、总氮、总磷、有效磷和氮磷比理化指标含量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5.25%~73.09%、0.269%~0.773%、0.078%~0.219%、3.242~14.540μg/g和2.665~4.175,由面积法计算的罗非鱼精养池塘沉积物中干泥、有机质、总氮、总磷和有效磷产污系数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904~47.686 kg/m2、11.068~17.680 kg/m2、0.084~0.151 kg/m2、0.025~0.053 kg/m2和0.070~0.422 g/m2。同其他研究的比较发现,养殖池塘沉积物产污含量与养殖的水产动物种类、养殖模式及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很大关系。该研究为罗非鱼精养池塘养殖环境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的数据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纹石斑鱼心脏细胞系的建立与鉴定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细胞系在鱼类病毒学及功能基因组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是一种具有重要养殖价值的海水鱼类,尚未见细胞系建立的报道。本研究以云纹石斑鱼的心脏组织为材料,建立了云纹石斑鱼心脏细胞系(epinephelus moara heart cell line,EMH)。细胞系所用的培养基是在L15基本培养基中添加了HEPES(4-(2-hydroxyethyl)-1-piperazineethanesulfonic acid),抗生素,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β-巯基乙醇(2-Mercaptoethanol,2-ME)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的完全培养液。EMH细胞已传至20多代,由成纤维样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本研究检测了温度及FBS浓度对EMH细胞生长的影响。EMH细胞在18~30℃能正常生长,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0℃,在36℃时不能正常生长。FBS浓度在10%~20%细胞均能快速生长,最适FBS浓度为15%。染色体分析表明,具有正常二倍体染色体数目(2n=48)的细胞所占的比例为62%。用脂质体法将含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的质粒载体p EGFP-N3转入EMH细胞后,EGFP成功表达。EMH细胞系的建立将为病毒的分离、鉴定和功能基因的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细胞系 核型 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固定化反硝化技术对模拟养殖水的处理效果
《水处理技术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池塘底泥,以硝酸盐作为惟一的碳源,反复培养、驯化一定时间,从而筛选出反硝化菌。在泵的作用下,将含有反硝化菌的培养液通过活性炭柱,持续12小时,使得培养液中的反硝化菌完全固定在活性炭颗粒上,从而形成反硝化菌活性炭柱(即固定化反硝化菌)。人工配制质量浓度1、10和20 mg/L的硝酸盐模拟养殖水,在泵的作用下分别通过反硝化菌活性炭柱,并且每天监测出水水质的硝酸盐含量,实验运行3周。结果表明,1 mg/L硝酸盐的模拟养殖水在第五天出水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硝酸盐去除率达到了80%以上;20 mg/L硝酸盐的模拟养殖水在第六天出水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硝酸盐去除率达到了80%以上;在20 mg/L的浓度组中在第7天硝酸盐去除率达到了80%以上。由此可见,模拟养殖水中硝酸盐的浓度越低,固定化反硝化菌对其去除效果越好,达到去除效果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越短。另外,本文还研究了酸碱环境和温度对固定化反硝化菌去除硝酸盐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化反硝化菌去除硝酸盐的适宜酸碱环境是pH为6~7,适宜的温度在20~35℃,而且对质量浓度为1 mg/L的硝酸盐模拟养殖水去除效果最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新建钢质罩网渔船渔获组成及渔场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2年8月~2014年6月"粤电渔42212"渔船的生产数据,分析了南海区大型钢质灯光罩网渔船的渔获组成和渔场渔期。结果显示,主要渔获种类为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鲹科(Carangidae)、鲭科(Scombrida)、枪乌贼(Loliginidae)和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分别占总渔获产量的69.8%、12.6%、7.3%、3.9%和3.5%。作业渔场可分为近海陆架区和外海深水区,其中陆架区渔获种类相对较多,包括科、枪乌贼、带鱼、鲭科等;而深水区渔获以鸢乌贼为主,其他种类相对较少。近海陆架区作业月份为8月至翌年2月,每月作业1~20 d,平均作业10 d,渔获率为370.5~3 670.0 kg·d-1,平均渔获率1 152.0 kg·d-1。深水区作业集中在2月~6月,每月作业1~30 d,平均作业13 d,渔获率为1 000~10 190 kg·d-1,平均渔获率4 071.3 kg·d-1。相对于近海陆架区,灯光罩网渔业在外海深水区渔获效率更高、产量更大,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应大力发展大型钢质灯光罩网渔船,积极开发南海外海渔业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碳驱动的人工基质表面菌群结构组成及其动态变化
《海洋环境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采用平板计数和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RFLP),分析了有机碳源添加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中人工基质(筛绢网)表面生物膜菌群结构组成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当人工基质表面菌膜成熟时,实验组人工基质表面异养菌数量高于对照组,但没有显著性差异;弧菌数及弧菌占总异养菌的比例分别极显著低于对照组91.85%和96.98%(p<0.01)。T-RFLP图谱分析表明,两处理组中126、432、434、436、485、487和488 bp等T-RF相对丰度变化显著;其中,29 d时实验组菌群种类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分别高于对照组100%和33.9%。移动窗口分析表明,对照组菌群结构变化率△t为23.2%±26.38%,高于实验组的12.4%±0.3%。综上可得,有机碳驱动不仅能够促进异养菌的生长,竞争性抑制弧菌的增殖,而且可以提高养殖池塘中人工基质表面菌群结构的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氯异氰脲酸和苯扎溴铵对海水养殖源弧菌的抑菌和杀菌效果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进行三氯异氰脲酸和苯扎溴铵对198株海水养殖源弧菌的体外抑菌试验,在此基础上采用悬液定量杀菌法观察2种消毒剂对2株对虾致病性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杀菌效果。结果表明,三氯异氰脲酸对198株弧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为31.13~498.00 mg·L-1,苯扎溴铵对198株弧菌的MIC为20.00~160.00 mg·L-1。在菌悬液杀菌试验中,随着三氯异氰脲酸和苯扎溴铵质量浓度降低,100%杀灭弧菌的作用时间延长。当三氯异氰脲酸质量浓度分别为7.78 mg·L-1和15.56 mg·L-1时,100%杀灭FJ244和FJ246菌株的作用时间均为4 min;当苯扎溴铵质量浓度分别为20.00 mg·L-1和10.00 mg·L-1时,100%杀灭FJ244和FJ246菌株的作用时间分别为3 min和40 min。当消毒剂质量浓度分别递减为上述质量浓度一半时,即使延长消毒剂作用时间也未能完全杀灭弧菌。
关键词: 三氯异氰脲酸 苯扎溴铵 弧菌 最小抑菌浓度 杀菌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绒螯蟹中氨基脲的分布及产生机理分析
《淡水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不同性别、重量规格为30~100 g中华绒螯蟹(Ericocheir sinensis),分别测定其不同组织中氨基脲含量,并以蟹壳中主要成分为待测物,验证氨基脲的产生与其相关性,从而探究中华绒螯蟹中氨基脲产生机理。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肌肉、肝脏、腮、性腺等组织中均未检出氨基脲,而蟹壳中均有氨基脲检出,进一步验证氨基脲作为内源性物质普遍存在于蟹壳中;壳中氨基脲并不是由甲壳素产生,究其来源可能与壳中结合蛋白水解氨基酸的变化有关。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cocheir sinensis) 氨基脲 机理 内源性物质 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冰藏罗非鱼片能量代谢酶与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罗非鱼片在冰藏期间能量代谢部分酶活性与品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罗非鱼片冰藏期间的Ca2+-ATP酶、Mg2+-ATP酶与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变化,同时测定p H、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含量随冰藏时间的变化趋势,通过SPA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罗非鱼片冰藏期间的p H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肌球蛋白发生明显降解,肌动蛋白含量与冰藏时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r=-0.836)。Ca2+-ATP酶活性在冰藏第4d活性已降低至初始值的42.9%;Mg2+-ATP酶在冰藏第2d显著升高,后期仍有持续上升的趋势;乳酸脱氢酶活性与冰藏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r=0.625)。结论:冰藏罗非鱼片Ca2+-ATP酶、乳酸脱氢酶活力同p H均符合Karl Pearson直线关系式,呈显著相关性(p≤0.01),ATP酶与乳酸脱氢酶在一定程度上与肌原纤维蛋白的降解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藻华聚集的环境效应:对漂浮植物水葫芦光合作用的影响
《环境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适应性强、生物量大的水生植物来净化污染水体,已成为目前水体生态修复的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然而,在夏季蓝藻水华严重聚集的水体,藻华聚集后对水生植物的生理生态影响及其环境效应,尚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以水葫芦为代表,模拟在高温阶段(水温WT>25℃)、水华严重聚集时,对水葫芦的光合作用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揭示蓝藻水华聚集后造成的浅水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消亡的深层机制,并为减轻藻华聚集对水生植物的不良影响、充分发挥水生植物的水体净化功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藻华聚集会很快消耗掉水生植物根区内的溶氧,呈现缺氧状态(DO<0.2 mg·L-1);植物根区内ORP出现明显下降现象,实验进行1 d后低于-100 m V,实验结束时达-200 m V,水体呈现强还原环境.与对照相比,根区内p H值低0.7个单位.藻华细胞在死亡、分解后释放大量的无机营养盐于水体中,植物根区内的NH+4-N含量比对照实验中高102倍;较高的NH+4-N含量(平均为45.6 mg·L-1)加之缺氧的协迫作用,导致植物机体受到破坏,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严重下降.叶片的平均净光合速率仅为对照的0.6倍,实验结束时其光合速率Pn为3.96μmol·(m2·s)-1,而同期对照实验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为22.0μmol·(m2·s)-1;叶片蒸腾速率仅为对照的0.55倍,至实验结束时其蒸腾速率为1.38 mmol·(m2·s)-1,同期对照实验的叶片蒸腾速率为7.61 mmol·(m2·s)-1,表明藻华长期的聚集对植物产生了不可逆的伤害作用.在实际生产中,要避免蓝藻的严重堆积和快速消亡,以减轻藻华暴发对植物的伤害,充分发挥植物的水体净化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质延迟-液相色谱-四极杆/离子阱复合质谱测定水产加工食品中23种全氟烷基化合物
《分析化学 》 2015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杂质延迟法去除液相系统中的背景干扰,利用液相色谱-四极杆/线性离子阱复合质谱(LC-MS/MS-QTRAP)的同时定性定量功能,建立了水产加工食品中23种全氟烷基化合物(Perfluorinated alkyl substances,PFASs)的定性确证和定量测定方法。样品经酸化乙腈提取,C18填料和石墨化碳黑(GCB)分散固相萃取净化,C18色谱柱分离,甲醇和5 mmol/L乙酸铵溶液梯度洗脱;在液相系统混合器和进样器之间串联一根延迟色谱柱,去除液相系统的背景干扰;质谱采集使用MS/MS-QTRAP独有的多反应监测(MRM)-信息依赖性采集(IDA)-增强子离子扫描(EPI)模式;同位素内标定量,在线EPI谱库定性确证。23种目标物在各自相应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不低于0.995,定量限为0.02~0.1μg/kg。基质加标回收率在67.5%~116.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2%~14.7%。本方法有效控制了液相系统的背景干扰,一次进样即可完成23种PFASs的确证和测定,适用于水产加工食品中PFASs的监控分析。
关键词: 全氟烷基化合物 水产加工食品 杂质延迟法 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复合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