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840条记录
镇隆荔枝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果农之友 2025

摘要:荔枝产业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产业。以惠州镇隆荔枝产业为例,从种植情况、经营主体、品牌建设等方面探索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镇隆荔枝产业虽有发展,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经营主体小且分散、种植体系不完整、产业化程度低等因素阻碍荔枝产业发展。因此,从荔枝产业现状、瓶颈等方面展开分析,并提出合理对策建议,以推动镇隆荔枝产业升级,促进农户增加经济效益。

关键词: 荔枝产业 发展现状 瓶颈问题 对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克服荔枝中晚熟品种"大小年"技术经济评价及规模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中国果树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荔枝产量“大小年”是业界熟知的问题,为克服该问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荔枝专家、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团队共同研制了《克服荔枝中晚熟品种“大小年”产业技术规范》,从投入、产出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对该技术经济效应进行了测评,同时从果园经营主体满意度、技术宣传和业界知名度、基层农业主管部门推广力度和应对极端天气的稳定性4个方面探讨了该技术规模化推广应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荔枝克服“大小年”技术能够实现年际产量波动幅度在30%以内的技术目标,技术性和经济性良好,果园经营主体满意度较高,基层政府推广力度在增加,未来具备规模化应用的潜力。

关键词: 荔枝 大小年 技术经济 规模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科技特派员助力地方产业发展的探索-以昭平县茶产业为例

广东茶业 2025

摘要: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项源于基层探索、群众需要、实践创新的制度,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力量。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年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特色产业——茶产业为例,探究科技特派员助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认为,昭平县茶产业发展存在产业规划、品种、本土人才缺失等系列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实施科技特派员模式的对策及建议,更好发挥广大科技特派员作用,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以期助力昭平县茶产业振兴。

关键词: 科技特派员 昭平县茶产业 高质量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瘤胃微生物对反刍动物甲烷排放的影响及减排策略研究进展

饲料研究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瘤胃是反刍动物特有的消化器官,其错综复杂的微生物区系在整个消化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通过一系列厌氧代谢途径对饲料中的有机物质进行降解,同时生成甲烷(CH4)。作为一种强效温室气体,CH4的产生不仅导致能量的损失,还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因此,寻找更多更有效的措施来抑制瘤胃CH4排放对于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及缓解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瘤胃微生物和饲粮营养是影响反刍动物CH4排放的两大因素。文章阐述了产甲烷菌、细菌、原生动物和厌氧真菌在瘤胃CH4生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归纳总结了调整饲粮组成、添加化学抑制剂、植物性饲料添加剂和直接饲喂微生物等方法在降低CH4排放方面的作用效果,为反刍动物CH4减排策略的实施与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反刍动物 瘤胃微生物 甲烷排放 营养调控 减排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隐性白羽和矮小基因分子标记辅助技术在新资源罗坑鸡的应用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25

摘要:为了快速摸清罗坑鸡新资源的品种特性,该文利用分子标记辅助技术对罗坑鸡群体进行隐性白羽基因和矮小基因PCR鉴定。在356只群体样本中,检测出含隐性白羽基因杂合型的个体46只,F0、F1世代含隐性白羽基因杂合子频率分别为11%、13.67%,未检测出含矮小基因的个体。利用分子标记辅助技术可快速淘汰杂合子,有效缩短地方种鸡提纯复壮周期,为罗坑鸡种质资源保护评鉴、开发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TYR基因 dw基因 分子辅助标记 罗坑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组学视角分析中药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病毒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微生物之一,严重危害了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与重组,如流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使得疫苗提供的保护有限。同时,有效抗病毒药物的缺乏使得病毒感染后治疗困难,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安全、有效的防控方法来预防病毒感染。中药因具有成分安全、不易产生耐药性且能多途径、多靶点作用于病毒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抗病毒研究中。传统中药为抗病毒药物提供了丰富的基础,但传统试验手段进行抗病毒药物研发耗时久且工作量大,组学技术的发展为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视角,利用组学数据分析药物和疾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筛选、评价药物疗效和发现新的药物靶点的有力手段。因此,笔者总结分析了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多组学联合分析在中药抗病毒中的研究进展,通过不同组学视角分析中药在抗病毒研究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中药的抗病毒机制,还可为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中药 抗病毒作用 转录组学 蛋白质组学 代谢组学 多组学联合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烟秆生物炭钝化土壤镉的作用与效果初探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用量烟秆生物炭对酸性土壤中Cd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污染农田的安全种植和大量烟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向典型的Cd污染酸性土壤添加系列量烟秆生物炭(0、5、15、30 g/kg,分别记为B0、B5、B15、B30),并连续盆栽种植茼蒿和苦麦菜。结果发现:施用烟秆生物炭显著地改善了土壤基础理化性状,土壤pH、有机碳(TOC)、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效磷(AP)及速效钾(AK)等指标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促进土壤酸溶态镉(Cdacid)转化为还原态镉(Cdred),Cdacid占比从64.03%~71.91%降低至52.94%~56.51%,土壤Cd的生物有效性显著降低,致使两种蔬菜(茼蒿和苦麦菜)的地上部和地下部Cd含量大幅度降低,地上部和地下部Cd含量的降幅分别为53.47%~91.71%和56.32%~87.95%,2种蔬菜(茼蒿和苦麦菜)的BCF值也显著降低了54.47%~89.54%。所有处理茼蒿的TF值比较接近,但苦麦菜TF提高了2.94%~86.76%,而且生物炭的用量越大,变化的幅度越大,茼蒿植株更为敏感。当用量为30 g/kg时(B30),茼蒿和苦麦菜地上部可食用部分的Cd含量分别降低至0.11 mg/kg和0.20 mg/kg,均达到了国家食用标准。可得出结论,添加适量烟杆生物炭(5~15 g/kg)不仅改善供试土壤pH、TOC、CEC等诸多性状,促进土壤酸溶态Cd转化为还原态Cd,降低其生物有效性,从而降低两种蔬菜吸收富集Cd;而且还能够促进茼蒿和苦麦菜生长,提高其产量;比起苦麦菜,茼蒿更为敏感,对添加烟杆生物炭的响应更为强烈。

关键词: 酸性土壤 钝化 烟秆 生物炭 茼蒿 苦麦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菜心高效复合肥筛选与应用效果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评估并筛选出适宜蔬菜高效生产的复合肥对于实现蔬菜轻简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复合肥种类多样,不同复合肥施用对蔬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究。基于华南酸性菜地土壤磷盈余量高、菜心对钾需求量大的问题,开展不同复合肥(新洋丰、艾贝施和雅苒平衡型复合肥:YF15-15-15、ICL16-16-16和YR15-15-15;对应的低磷复合肥:YF15-5-25、ICL15-5-25和YR13-4-25)施用对菜心生长及品质影响的田间试验,以筛选评估不同复合肥特性及施用对菜心生长、农艺性状、根系结构、土壤理化性质、品质、养分吸收及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复合肥溶解速率和溶解后p H、电导率存在明显差异。与习惯施肥处理(F)相比,平衡型复合肥施用后菜心产量、生物量和叶面积分别提高了2.5%~53.9%、8.8%~60.8%和19.1%~62.9%(其中ICL16-16-16处理效果最优),而低磷复合肥施用后除ICL15-5-25处理生物量和叶面积略有增加外,其余两款低磷复合肥处理生物量和叶面积均较F处理低。不同复合肥对菜心根系生长具有显著影响,整体上低磷复合肥促进了菜心根系生长,但与对应平衡型复合肥相比根系平均直径降低了13.9%~30.4%。复合肥施用后整体降低了土壤p H值,但增加了土壤电导率值,平衡型复合肥施用后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较F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30.7%~40.1%和18.7%~53.2%;与对应平衡型复合肥处理相比,低磷复合肥施用后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降低了13.9%~22.4%、18.6%~30.5%和17.7%~24.6%,而速效钾含量增加了50.0%~107.3%。与F处理相比,ICL16-16-16和YR15-15-15氮积累量分别显著提高了41.5%和27.2%,而YF15-5-25和YR13-4-25处理氮积累量分别显著降低了12.6%和17.9%;平衡型复合肥施用后菜心磷积累量较F处理提高了14.7%~97.3%,而低磷复合肥施用后磷积累量较F处理明显降低或无显著差异;复合肥施用后菜心钾积累量较F处理显著提高了34.3%~110.1%。与F处理相比,平衡型复合肥施用后氮肥回收效率显著提高了16.3%~51.0%,而磷肥回收效率降低了15.9%~52.5%;低磷复合肥施用后氮肥回收效率与F处理无显著差异,磷肥回收效率增加了6.9%~38.0%,而钾肥回收效率显著降低了22.4%~32.5%。与F处理相比,平衡型复合肥主要提高了菜心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而低磷复合肥处理后菜心维生素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提高,但可溶性糖含量降低。综合而言,平衡型复合肥对菜心生长的促进作用优于低磷复合肥,其中ICL16-16-16综合表现最优,在低磷复合肥中ICL15-5-25综合表现更好。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菜地土壤养分状况和菜心养分需求特点合理选择复合肥以促进菜心生长,实现菜心轻简、高效、高质生产。

关键词: 菜心 复合肥 产量 品质 土壤理化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黑水虻对斑点叉尾鮰生长、肝脏生化指标、消化吸收和免疫力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发酵黑水虻对斑点叉尾生长、肝脏生化指标、消化吸收和免疫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G0)、2%(G2)、4%(G4)和8%(G8)发酵黑水虻鲜物质(对应发酵黑水虻风干物质添加量分别为0、10.4、20.8和41.6 g/kg)配制4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选取初始质量(2.75±0.01) g的斑点叉尾48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开展56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发酵黑水虻未对斑点叉尾的摄食率(FR)产生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G0组)相比,G2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肥满度(CF)显著提高(P<0.05);G8组脏体比(VSI)、肝体比(HSI)和肠体比(ISI)显著下降(P<0.05);G2组肝脏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含量及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著降低(P<0.05);G4组肝脏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增加(P<0.05);G2组肝脏AKP、ACP活性和补体3(C3)含量显著增加(P<0.05)。此外,G2组肠道胰蛋白酶和Na+-K+-ATP酶活性以及肠道肌层厚度、绒毛长度和杯状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在斑点叉尾饲料中添加发酵黑水虻可以促进其生长,增强消化吸收能力,保护肝脏健康和提高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鲜物质基础下添加量为2%(风干物质基础下添加量为10.4 g/kg)时效果最优。

关键词: 发酵黑水虻 斑点叉尾? 生长性能 消化酶 生化指标 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愈伤处理方式对芋头采后愈伤层形成及代谢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荔浦芋头为材料,经人工损伤处理后,以自然愈伤(CK)为对照,65℃热水快速热激处理(heat water treatment,HWT)和30℃热空气处理(hot air treatment,HAT)为实验组,分别在0、2、4、6、14 d观察愈伤期间芋头球茎伤口外观、木栓层截面厚度、木质素染色情况;同时测定芋头球茎愈伤组织形成期间伤口处活性氧含量和代谢酶、木质素积累和合成酶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愈伤形成过程中,愈伤组织木栓层厚度、总酚、类黄酮、木质素积累不断增加,HAT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且HAT组在2~4 d时,即可形成致密的愈伤木栓层,明显早于其他两处理组。在2 d时,HAT组较CK和HWT组O2-·和H2O2迅速积累,活性氧清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出现峰值(分别为1 685.628、37.380 U/g,P<0.05),木质素合成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活性均在此刻达到酶活性峰值(分别为544.697、123.221 U/g,P<0.05),过氧化物酶活性不断增加,显著高于CK和HWT组。综上所述,HAT可诱导活性氧积累和代谢的快速响应,加速苯丙烷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生成,促进总酚、类黄酮、木质素积累,加速芋头球茎愈伤组织的形成。

关键词: 芋头 愈伤层 热空气处理 活性氧 木质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