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春季南沙西南部陆架区主要渔业生物营养结构

中国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基于对2023年春季南沙西南陆架区渔业生物调查数据的分析,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探讨了该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的营养位置以及不同功能类群间营养生态位的重叠情况,并构建了营养级连续谱,为南沙西南陆架生态系统食物网的能量流动研究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渔业生物δ13C值介于-20.31‰~-17.56‰之间,平均值为(-19.07±0.72)‰; δ15N值介于7.79‰~10.80‰之间,平均值为(9.28±0.77)‰。以浮游动物作为基线生物计算,渔业生物的营养级范围在2.95~4.29之间。相较于南海其他海域,南沙西南陆架区主要渔业生物的食物链长度相对较短,初始食源较为单一,生态位宽度较小,食物网中消费者的冗余程度较高,物种间食物竞争激烈;(2)对渔业生物的δ13C值和δ15N值进行聚类分析,将渔业生物划分为浮游食性、混合食性、大型肉食性和底栖食性4个营养类群,且各类群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3)基于δ-空间(95%置信区间)的标准椭圆和结构参数指标分析渔业生物的营养生态位,发现混合食性类群的SEAc=0.66‰2, NR (δ15N值范围)和CR (δ13C值范围)分别为1.93和1.64,在群落中表现为饵料资源利用范围广和食物链跨度长的特征。混合食性类群与浮游食性、大型肉食性和底栖食性营养类群的生态位重叠率分别为7.32%、5.42%和0.60%。与南海中西部海域中上层相比,南沙西南陆架区渔业生物营养类群间的生态位重叠率相对较低,表明南海海域不同水层渔业生物的营养生态位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化特征。

关键词: 南沙西南陆架区 生态位重叠 稳定同位素 营养类群 渔业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结余资金管理探析

中国农业会计 2024

摘要:国家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凸显,农业科研单位则面临科研经费大幅度压减的现状,加强结余资金管理,盘活存量资金对于农业科研单位来说愈发重要。本文以农业科研单位为对象,阐述科研项目结余资金管理的重要意义,分析科研项目结余资金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以期为农业科研单位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农业科研单位 科研项目 结余资金 存量资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平洋牡蛎活体冷藏过程中脂质及挥发性物质变化

肉类研究 2024

摘要:为探究活体牡蛎在冷链贮运过程中的风味品质变化规律,以太平洋牡蛎为研究对象,对其4℃冷藏过程中的存活率、脂质组分及其氧化程度及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太平洋牡蛎具有较强的抗逆性,低温贮藏6 d后存活率仍能达85%以上;总脂、甘油三酯和磷脂含量在冷藏过程中均呈下降趋势,过氧化值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呈上升趋势;游离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上升,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下降;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从牡蛎中鉴定出59种挥发性成分,其中1-辛烯-3-醇、3-甲基丁醛、1-辛烯-3-酮相对含量增加,(E)-2-戊烯醛、(E)-2-己烯醛、(E)-2-庚烯醛、庚醛、3-辛酮相对含量明显减少,可能是造成牡蛎风味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亚油酸、亚麻酸等相对含量与1-辛烯-3-醇、3-甲基丁醛、1-辛烯-3-酮、庚醛、3-辛酮等挥发性物质变化密切相关,表明多不饱和脂肪酸可能是影响牡蛎贮藏过程中风味变化的重要因素。综上,尽管太平洋牡蛎可以在低温条件下存活较长时间,但脂质氧化分解和挥发性物质变化会对其风味品质造成不良影响。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活体贮藏 脂质 挥发性物质 贮藏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明胶与多糖复合膜制备及对冷藏虹鳟脂质氧化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寻找天然大分子化合物制备可食用可降解食品包装材料已成为研究热点.该研究以明胶为基质材料制备可食性保鲜膜,并分别复合壳聚糖、果胶及海藻酸钠3种多糖,研究多糖的添加对明胶膜物理性质、微观结构及对冷藏虹鳟脂质氧化情况的影响.膜的微观结构表明多糖与明胶之间形成了均一稳定的结构,红外光谱显示添加多糖影响了 O—H键的弯曲和伸缩振动,从而影响了氢键的形成.果胶和海藻酸钠的添加将膜的水蒸气透过性提高,同时壳聚糖将明胶膜的透光率最多降低30%.虹鳟冷藏实验结果表明,复合膜处理的虹鳟将菌落总数可接受限值从9 d延长至12 d左右,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值也有类似结果,脂肪酸构成表明复合膜的处理延缓了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综上,明胶经多糖复合后形成的活性包装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明胶 多糖 复合膜 虹鳟 脂质氧化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灯光罩网渔业集鱼灯装备的设计与制作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4

摘要:基于印度洋灯光渔业主要捕捞经济物种的趋光特性以及作业渔船的实际需求,设计一款灯光罩网渔业LED集鱼灯。在设计阶段,首先通过研究主要渔获物的趋光光谱特性选取白色板上芯片封装(chip-on-board, COB)光源;再通过发光模组、散热模组、防水固定模组、安装固定模组的设计实现LED集鱼灯的发光、散热、防水和安装固定,根据结构设计选择零件和材质并对核心部件如散热风扇、密封圈、安装臂等重要参数进行验证实验,并利用Solidworks软件绘制三维建模图和渲染图。在制造与检验阶段,设计高效的工艺流程完成制作,并开展了防水、振动等室内可靠性检验。此外,针对本设计的散热、防水结构及可靠性实验优缺点进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优化方向。本研究尚处在设计完成初期,投入海上应用时间较短,后期会持续跟踪记录,并根据使用反馈对本设计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和改进。

关键词: LED集鱼灯 光诱渔船 灯光罩网渔业 结构设计 工艺流程 可靠性检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温度、盐度条件对草鱼暂养及应激保活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淡水鱼类低温保活运输技术中的基础数据,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为试验对象,以梯度降温方式,将水温从室温 23~25℃降至 24~12℃,设置盐度为 0.5~5,保活 48h后检测草鱼的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含量及水体中总氨氮质量浓度.结果表明:草鱼的临界温度为 6~8℃,半休眠温度为16℃,盐度不应超过 3;16℃下草鱼应激迟缓,水体中氨氮质量浓度较低,草鱼存活率最高,保活 48 h时血清中AST、ALT、COR、GLU含量较低,SOD、CAT、GSH-Px酶活力最高,MDA含量较其他试验组显著降低(P<0.05).盐度为 1~2 时,水体中氨氮质量浓度较低,草鱼存活率最高,草鱼血清中所测各生化指标含量低于盐度 3 时水平,保活 48h抗氧化酶活性较高,MDA含量较低.皮尔森和曼特尔检验分析显示,温度对草鱼血清COR、GLU和GSH-Px,盐度对ALT、AST、COR、GLU、SOD的影响更显著.研究表明,在 16℃水温条件下,控制适当盐度,可改善水质,有利于草鱼有水长途运输,温度为 16℃、盐度为 1~2 的水体更适合草鱼长途运输.通过本试验所得关于草鱼保活的关键参数,为大宗淡水鱼类活运提供数据基础.本研究结果可为制定相关暂养及运输规范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草鱼 温度 盐度 应激 血清生化指标 抗氧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鱿鱼皮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鱿鱼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其存活时间短、繁殖速度快、营养全面丰富、蛋白质高、脂肪含量少和热量低。鱿鱼皮占鱿鱼加工废弃物的8%~13%,充分利用鱿鱼皮可防止资源浪费。该文综述了鱿鱼皮的营养成分、脱皮方法、胶原蛋白和明胶的提取方法及具有抗氧化活性、抗高血压、抗皮肤老化、抗肿瘤活性、抗冻性等活性的鱿鱼皮胶原蛋白肽的制备方法。并介绍了鱿鱼皮胶原类产品在食品、医疗、化妆品、药妆品等行业的应用。该文通过对鱿鱼皮加工利用研究进展的系统性介绍,旨在为鱿鱼皮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我国水产品加工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未来研究重点应优化鱿鱼皮胶原蛋白的提取工艺,提高其目标肽筛选的靶向性,并开展活性临床验证研究,以期为鱿鱼皮的开发及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鱿鱼皮 胶原蛋白 明胶 胶原蛋白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宁芯3号"基因组育种芯片和机器学习的大黄鱼种质资源精准鉴定

水产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高效保护、管理以及利用大黄鱼种质资源,迫切需要开发精准的大黄鱼遗传种质鉴定技术.基于前期开发的大黄鱼"宁芯 3 号"55K液相基因分型芯片,本研究对中国沿海野生群体、闽浙养殖群体和多个选育系共计 21 个大黄鱼群体进行遗传种质鉴定.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揭示大黄鱼群体可划分为南海群体、闽东群体和岱衢群体,其中南海群体遗传分化最为显著.基于机器学习的大黄鱼群体分类结果显示,未知大黄鱼个体所属地理群体鉴定准确率大于99%.未知大黄鱼个体所属遗传改良选育系也具有极高的鉴定准确率,例如经过 3 代选育的抗刺激隐核虫新品系GS3F3,基于神经网络的鉴定精确率可以达到99%.研究表明,利用"宁芯 3 号"芯片和机器学习方法可快速实现大黄鱼种质的精准鉴定.本研究为大黄鱼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和种质管理、育种材料和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等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解决方案,也可为其他水产生物种质资源鉴定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大黄鱼 宁芯3号 种质鉴定 机器学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驯化对大鳞鲃幼鱼生理生化和抗氧化免疫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大鳞鲃经盐度驯化后的血液生理生化、免疫应激的适应性变化,选择体长为(15.09±3.54) cm,体重为(13.66±1.26) g的幼鱼,设置了3个组别,空白组始终处于淡水中养殖,驯化组经4 g/L的盐度适应性驯养168 h后再放入8 g/L的盐度水体中,未驯化组直接放入8 g/L的盐度水体中,分别测定并比较放入8 g/L盐度水体中第0、6、12、24、48、96和168小时幼鱼血液生理生化和免疫应激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显示,(1)驯化组和未驯化组幼鱼血液中的血常规指标[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ph)、单核细胞(Mon)、中性粒细胞(Gran)、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含量]、血浆生理生化指标[尿素(UREA)浓度、血清葡萄糖(GLU-G)和白蛋白(ALB)含量、血浆渗透压)、鳃组织中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CP)、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和肝脏组织中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酶(GSH-Px)、丙二醛(MDA)含量]在盐度为8 g/L的水体中,均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现象。(2)胁迫初期,驯化组和未驯化组幼鱼的各生化指标在相同组织内到达峰值的时间相同,但驯化组幼鱼血浆中的生理生化指标(WBC、Lymph、Gran、Mon、UREA、GLU-G、ALB、渗透压)和转氨酶(AST、ALT)、肝组织中的抗氧化酶(SOD、CAT、GSH-Px、MDA)上升幅度和峰值大小均显著性小于未驯化组。(3)在8 g/L NaCl盐度胁迫168 h后,驯化组和未驯化组均能够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但驯化组的大鳞幼鱼血浆渗透压、血浆ALB含量均早于未驯化组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研究表明,经4 g/L的盐度驯化后的大鳞鲃幼鱼遭受8 g/L NaCl盐度环境胁迫时,显示出较好的生理生化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

关键词: 大鳞鲃 盐度 生理生化 抗氧化酶 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类固醇激素在达里湖瓦氏雅罗鱼渗透压调节机制中的作用

中国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类固醇激素在达里湖瓦氏雅罗鱼(Leuciscuswaleckii)渗透压调节机制中的作用,本研究设置为期10 d的50mmol/LNaHCO3碱胁迫和淡水恢复双向跨境胁迫实验,对不同处理组的血清类固醇激素含量及鳃组织相关基因表达量进行了关联分析,并对关键基因启动子区进行了甲基化鉴定。结果发现:不同处理组差异类固醇激素主要富集在3个通路。在类固醇生物合成通路,胆固醇含量和参与其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hsd17b7、ebp、dhcr24、dhcr7)表达量在碱胁迫组显著升高(P<0.05),在淡水恢复组极显著降低(P<0.01);在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通路,25-羟基胆固醇和7α,25-二羟基胆固醇含量及其靶基因(ch25h、cyp7a1)表达量在碱胁迫组极显著升高,在淡水恢复组极显著降低(P<0.01);在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通路,孕烯醇酮、17α-羟孕酮、脱氧可的松和皮质醇含量在碱胁迫组极显著降低(P<0.001),在淡水恢复组显著升高(P<0.05)。其中,胆固醇是这3个通路共享的中间产物。另外,合成胆固醇的关键基因ebp和催化其分解代谢的关键基因sult2b1的启动子区受甲基化修饰,且均在碱胁迫组呈低甲基化水平,在淡水恢复组呈高甲基化水平。上述研究表明,胆固醇是类固醇激素相关通路的关键产物,通过改变其合成和代谢关键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调控通路上其他关键基因在不同环境下差异表达,影响类固醇激素含量,参与达里湖瓦氏雅罗鱼在不同环境的渗透压调节。

关键词: 瓦氏雅罗鱼 类固醇激素 渗透压调节 甲基化 盐碱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