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花生品种粤油13亲缘关系的SSR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粤油13是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经过复合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多抗花生新品种。对粤油13进行系谱分析,并利用SSR标记分析其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系谱分析结果与SSR亲缘关系分析结果高度吻合,说明SSR可有效鉴定花生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杂交水稻‘天优998’营养特性和施肥效应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水稻‘天优998’进行了营养特性和施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施肥量为N157.5kg/hm2、K2O75kg/hm2时产量最大;该品种对钾肥的需求量最大,对氮、磷和钾的带走量为1:0.55:2.68;与钾肥相比氮肥对‘天优998’的产量和农艺性状影响较大,是决定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关键养分因子;‘天优998’对大量元素的吸收主要集中在分蘖盛期至抽穗期,对锌的吸收主要集中在后期,而对其他中微量元素的吸收主要集中在中期。研究结果对‘天优998’的科学施肥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广东油茶品种资源现状及育种方向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广东是我国油茶原产中心之一,油茶品种资源丰富,其栽培利用已有2 300多年的历史。油茶地方品种资源在粤北、粤西、粤东18个县(市)均有分布,油茶种类有红花、白花、黄花三个类型。树型包括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叶形有大叶和中小叶;果型有特大果型、大果型、中果型和小果型。我省较著名的油茶品种有高州大果油茶、广宁红花油茶、大白山茶、窄叶短柱茶、香花糙果茶等10多个品种类型。生产栽培以有性品种为主,约占90%,引进品种主要有广西软枝油茶、湖南油茶和江西油茶等。目前广东油茶栽培面积仅10万hm2,年产茶籽3万t,占全国总产的3%,居全国第6位。制约因素主要是优良品种和丰产栽培技术的匮乏。挖掘地方优势品种资源和引进选育高产、高油、高抗油茶良种并普及无性系品种是广东油茶品种选育和生产发展的方向。


顶复门原虫与细菌Ⅱ型丙二酰单酰辅酶A:ACP转酰基酶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部分顶复门原虫与人畜重要寄生虫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各类药物在寄生虫与细菌病防治中的广泛应用,甚至是滥用,造成了这类寄生虫与细菌的严重抗药性,急需一些新型抗感染性药物的出现。由于在一些顶复门原虫与细菌中广泛存在的Ⅱ型脂肪酸代谢途径在其脊椎动物宿主中并不存在,而丙二酰单酰辅酶A:ACP转酰基酶(malonyl-CoA:ACP transacylase,MCAT)是由mcat基因编码的一种巯基酶,负责在起始步骤把丙二酰基团从丙二酰单酰CoA上的硫酯连接部位转移到ACP的磷酸泛酰巯基乙胺臂上而形成丙二酰单酰ACP,对于顶复门原虫和细菌的脂肪酸合成代谢至关重要,成为研究开发药物的理想靶位。文章对ACP转酰基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顶复门原虫 细菌 丙二酰单酰辅酶A:ACP转酰基酶


青梅酱中的有机酸成分分析
《现代食品科技 》 2011
摘要:分析了青梅酱的可溶性固形物、总酸、还原糖等主要成分,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中的草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乙酸、柠檬酸及琥珀酸等7种有机酸进行了测定。有机酸分析采用的色谱柱为Zorbax SB-Aq C18(4.6×250 mm,5μm),流动相为0.01 mol/L KH2 PO4(pH 2.8),流速为1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15 nm。有机酸的回收率为75.4%~121.0%;相对标准偏差为:0.78%~2.12%,检出限为0.022~1.290μg/mL。结果表明,青梅酱可溶性固形物为59.45%,总酸为12.29%,总还原糖为35.70%,青梅酱含有7种有机酸,其中主要的有机酸是柠檬酸和苹果酸。


陈香普洱茶品质安全性评价与分析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明普洱老茶饮用的安全性,以贮藏多年的陈香普洱茶为原料,以未渥堆发酵的普洱茶为对照,采用国家标准测定方法对其主要的品质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本研究范围内未检测出致病菌如黄曲霉素、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1个样品检出沙门氏菌;样品农残检出值为0;重金属铅的含量在0.55 mg/kg~4.43 mg/kg范围内,除1个样品外,其余铅含量均符合茶叶卫生标准和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要求;总灰分含量范围在6.176%~9.411%,水不溶性灰分含量范围在2.44%~5.217%,大部分样品的水溶性灰分占总灰分的50%以上,酸不溶性灰分含量较低,在0.161%~1.815%范围内,说明茶叶中沾染的泥沙较少,品质较好。


废弃蘑菇基料用作蚕沙好氧堆肥调理剂的试验
《蚕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以养蚕生产大宗副产物蚕沙制造养分丰富的有机肥料技术,直接采用含有约10%桑枝和5%桑叶的蚕沙为主要原料,以废弃蘑菇基料作为调理剂进行好氧堆肥,研究蘑菇基料的不同添加比例对蚕沙好氧堆肥腐熟条件中的温度、pH、含水率等因素以及堆肥中养分的影响。用90%蚕沙+10%蘑菇基料(处理1)、75%蚕沙+25%蘑菇基料(处理2)、100%蚕沙(对照)制造堆肥,均可在6 h达到最高温度(分别为64.4、66.0、68.3℃),但处理1组的高温持续时间较短,处理2组和对照组的高温持续时间在5 d以上,达到无害化卫生标准规定。处理1组和对照组堆肥中的含水率较高,处理2组可降低堆肥中的含水率及pH。从堆肥中的养分来看,各处理均可增加堆肥中的磷、钾含量,但处理1组和对照组均存在氮素损失(分别下降0.62%、5.84%)的问题,而处理2组由于降低了堆肥的pH,因此比初始状态增加4.19%的氮素含量。综合以上试验结果认为,在蚕沙堆肥过程中添加25%的废弃蘑菇基料有利于改善堆肥的反应条件,提高堆肥的氮素养分含量。


广东水稻地方品种稻米品质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Microsoft Excel、DPS、SPSS软件,对部分气候因子跟稻米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广东地方稻种资源的9个品质性状进行了多元相关系数、聚类分析,并初步将品种分为7个类别。其分析结果可为挖掘和利用优异资源、优质稻育种研究、生产等领域提供参考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