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腐霉利人工抗原制备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为了制备腐霉利(PCM)人工抗原,采用琥珀酸酐法改造PCM分子,利用碳二亚胺(EDC)法将改造后的PCM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及卵清蛋白(OVA)偶联制备PCM人工抗原PCM-BSA和PCM-OVA。采用凝胶电泳、紫外扫描及动物免疫法对人工抗原质量进行了鉴定。凝胶电泳及紫外扫描结果表明PCM与载体蛋白偶联成功;用PCM-BSA免疫小鼠的血清可以与PCM-OVA发生免疫反应,血清效价可以达到1:6400。用游离的PCM抑制酶标板上附着的PCM-OVA与小鼠血清反应时,即使游离PCM浓度达到256μg/mL时,也没有出现明显的抑制;而用本研究制备的PCM-OVA溶液替代PCM时,则可以抑制酶标板上附着的PCM-OVA与小鼠血清之间的反应,且半数抑制浓度(IC50)是在制备的PCM-OVA溶液稀释到320倍时。本研究将PCM成功地偶联到载体蛋白上,但免疫小鼠产生的针对PCM的抗体灵敏度比较低,这说明苯环可能是PCM分抗原决定簇的一部分,而琥珀酸酐改造PCM分子时破坏了抗原决定簇,因此该方法不适合用于PCM人工抗原制备。


花生果微波-热风耦合干燥实验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采用微波-热风耦合干燥方式,研究了微波强度、风温和风速对花生果干燥速率、色泽、粗脂肪含量和粗蛋白含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花生果的较优参数组合范围,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设计优化得到了各因素与响应值关系的回归模型,并利用隶属度综合评分法对其干燥工艺进行综合优化,得到花生果微波-热风耦合干燥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强度0.9 W/g、风温40℃、风速0.5 m/s。在此条件下得到的花生果干燥速率0.38 g/(g·min)、色差值25.31、粗脂肪含量40.02%,该工艺既能保证产品品质、又能实现快速干燥,为花生果在实际微波-热风耦合干燥设备生产加工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河南产区丹参根腐病病原鉴定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河南丹参产区丹参根腐病病原种类及分布,对河南省禹州、渑池、方城、嵩县4个丹参产区丹参根腐病发病率进行调查,采用组织分离培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保存,获得30个病原菌菌株(编号F1—F30),结合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通过盆栽接种试验比较不同病原菌的致病力。结果表明,河南丹参根腐病发病率在3.5%~85.0%,其中连作田块发病最重。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层出镰孢菌(F. proliferatum)和尖孢镰孢菌(F. oxysporum)均能侵染丹参根系,引起根腐病。盆栽接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之间致病力存在差异,其中菌株F21为强致病力菌株,菌株F2和F17为中级致病力菌株,菌株F1、F5、F8、F14、F15为弱致病力菌株,菌株F25为条件性致病菌。综上,引起河南丹参根腐病的病原有腐皮镰孢菌、层出镰孢菌和尖孢镰孢菌,不同产区病原菌分布存在差异,不同病原菌致病力也存在差异性。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的棉花育种材料FPAR估测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快速、无损、高通量地获取棉花育种材料的光合有效辐射信息,对棉花高光效品种选育及栽培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于2020年8—9月在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采用大疆Matrice 600 Pro无人机搭载Micasense RedEdge-M多光谱成像仪获取棉花育种材料的多光谱影像,提取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率(Fraction of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FPAR)测量点蓝、绿、红、红边、近红外等5个通道反射率值构建多光谱变量;然后分析多光谱变量与FPAR的定量关系,建立FPAR的一元与多元回归模型;最后,基于实测FPAR对估测模型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棉花育种材料的多光谱遥感影像可以快速、直观表征植株冠层叶片颜色、长势等表型性状信息;基于多光谱影像构建的变换土壤调节植被指数(Transformed soil 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TSAVI)、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oil 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SAVI)、垂直植被指数(Perpendicular vegetation index,PVI)、比值植被指数(Ratio vegetation index,RVI)、差值植被指数(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DVI)、增强型的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大气阻抗植被指数(Atmospherically resistant vegetation index,ARVI)等8种多光谱变量均与棉花FPAR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为0.542~0.932;基于TSAVI构建的FPAR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棉花FPAR具有较好的估测效果,估测模型的R2为0.867,SE为0.115,验证模型的R2为0.932,RPD为2.468,RMSE为0.119。
关键词: 无人机 多光谱 农作物 棉花 育种材料 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率


1-芘丁酸人工抗原的制备及鉴定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制备及鉴定1-芘丁酸(1-pyrenebutyric acid)人工抗原。采用碳化二亚胺(EDC)法将1-芘丁酸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鸡卵清白蛋白(OVA)进行偶联,合成人工免疫原PBA-BSA和人工检测抗原PBA-OVA;紫外扫描及SDS-聚丙烯凝胶电泳(SDS-PAGE)结果显示抗原制备成功;鼠源多抗血清的效价均已超过1 000,IC50=14.31 ng/mL;与多环芳烃1-芘甲醇、1-芘甲醛、芘的交叉反应率小于14.40%,与菲、萘、苯并芘、BSA以及OVA交叉反应率均小于0.05%。作者成功制备出了PBA-BSA抗原,并且得到了敏感性良好的鼠源多抗血清,为后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


《河南农业科学》2010-2019年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中国知网,选取《河南农业科学》2010—2019年发表的各年被引频次排名前5%的论文(共196篇)作为高被引论文,对其基金项目、作者、来源单位、文章类别、学科分布等进行详细分析,为组约优质稿件确定方向,为稿件的筛选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河南农业科学》2010—2019年发表的高被引论文的篇均被引频次为34.63次,是总发文量篇均被引频次的4.32倍;有基金资助的高被引论文占91.33%,以省部级基金资助的论文最多(38.78%),国家级次之(32.14%),但总被引频次和篇均被引频次(43.67)次最高,无基金资助的论文很少(8.67%),但篇均被引频次较高(42.88次);有11位作者(高影响力作者)发表了2篇以上高被引论文,主要来自河南省农业科学院(3位)、河南农业大学(2位)、河南科技学院(2位);发表2篇以上高被引论文的单位(高影响力单位)有24个,主要集中于河南省(9个),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比较突出,其发表高被引论文数量分别占所有高影响力单位发表高被引论文总数的27.69%、22.31%;高被引论文中,综述论文占21.94%,篇均被引频次为40.33次,高于研究性论文(33.03次);高被引论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学科,其次为植物保护、园艺、农业基础科学、畜牧与动物医学学科,其高被引论文数量分别占高被引论文总数的39.29%、11.22%、9.69%、9.18%、7.65%,其中农作物学科以小麦、玉米、烟草栽培和育种领域为主。鉴于以上结果,今后应加强追踪重大专项,但也不能忽视高质量无基金论文;在继续做强已有优势的基础上,拓宽高水平论文的征集范围,扩大核心作者群;注重前沿性综述论文的组约稿;继续关注农作物等优势学科,扶持生物学等弱势学科。
关键词: 《河南农业科学》 高被引论文 被引频次 基金 作者 单位 文章类别 学科


豫南砂姜黑土区玉米新型肥料的应用效果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豫南砂姜黑土区玉米产量与改善土壤环境条件,本研究以常规尿素为对照(CK),通过2年的大田试验,对比分析同等施肥条件下施用控释尿素(CRU)及含生物质炭(BU)、微肥(MU)、腐植酸(HAU)尿素4种玉米新型肥料对玉米生长与养分吸收的影响,同时,评价施用新型肥料对土壤硝态氮残留及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新型肥料较CK均提高了玉米子粒产量,增幅范围为2.7%~10.9%,其中,以HAU增幅最高(10.9%),CRU(8.8%)次之,BU和MU增幅相对较低.与CK相比,HAU穗粒数和百粒重分别提高了 9.7%和9.2%,植株氮和磷吸收量分别提高了 20.6%和27.5%,差异显著;其他处理产量构成因素、养分吸收量与CK之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同时,HAU较CK显著降低了 0~4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其中,0~20 cm土层降幅为26.4%,20~40 cm土层降幅为32.4%.各处理产投比由高至低依次表现为HAU(2.14)>CRU(2.05)>MU(2.04)≈CK(2.04)>BU(2.03).因此,在豫南砂姜黑土区施用含腐植酸尿素不仅能够促进玉米增产增收,而且能够降低土壤硝酸盐污染的风险,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砂姜黑土;新型肥料;腐植酸尿素;夏玉米;养分吸收;产量;土壤环境


红花花器官形态与小孢子发育时期的关系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8个红花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分析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的细胞学特征,研究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器官形态特征的关系,为采用花器官形态特征判断小孢子发育时期开展红花小孢子液体培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相同播期条件下,不同红花品种(系)因生育期进程不同导致小孢子发育时期不同,但小孢子沿雄配子发育的进程相同,均经历了小孢子母细胞时期、二分体时期、四分体时期、单核早中期、单核靠边期和双核期,且各发育时期细胞学特征明显。同一品种(系)单果球管状花的小孢子发育时期不同。8个红花品种(系)单核早中期的果球直径为0.90~1.70 cm、管状花长度为0.37~0.45 cm;单核靠边期的果球直径为1.00~1.96 cm、管状花长度为0.45~0.50 cm。8个红花品种(系)小孢子单核早中期、单核靠边期、双核期果球直径在大部分品种(系)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管状花长度则表现为大部分品种(系)间差异未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在红花田间取材操作过程中,可根据管状花长度判断小孢子发育时期,再选择直径一致的果球取材。


大球盖菇-玉米轮作对秸秆降解、土壤理化性质、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小麦—玉米轮作[WM,玉米秸秆还田量分别为3 t/hm2(WM3)、6 t/hm2(WM6)、9 t/hm2(WM9)]为对照,分析大球盖菇—玉米轮作(SM,玉米秸秆投入量为120 t/hm2)下秸秆降解率、秸秆木质纤维素组分、土壤理化性质、作物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变化,旨在为促进秸秆高效转化及土壤肥力提升提供新思路。结果表明,与WM处理相比,SM处理秸秆降解率(73.1%)显著提高了35.4~46.7个百分点,残留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40.7%~57.1%、29.9%~50.2%、12.1%~17.3%;SM处理土壤含水量较WM处理显著提高了5.4~8.7个百分点,且分别较WM3、WM6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9.4%、6.5%)、增加了土壤孔隙度(5.7、4.0个百分点);SM处理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较WM处理显著提高了17.7%~31.1%、42.2%~65.9%、14.2%~24.5%,同时,SM处理土壤碱解氮含量较WM3处理显著提高了18.5%。SM处理大球盖菇和玉米产量分别为33 543.1、10 266.9 kg/hm2,其中玉米产量较WM处理显著提高了13.9%~22.9%,但WM3、WM6、WM9处理之间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SM处理经济效益较WM处理增加了9.66万~9.91万元/hm2。综上所述,大球盖菇—玉米轮作不仅能够促进秸秆降解、提高土壤肥力,而且还能够增加经济效益,是实现秸秆资源化高效利用及土壤肥力提升的一种有效措施。
关键词: 大球盖菇 玉米秸秆还田 秸秆降解 土壤改良 产量 经济效益


长期定位施肥对潮土磷素形态和有效性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长期定位施肥对潮土各形态磷含量变化及磷有效性的影响,为潮土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开始于1990年,设CK(不施肥)、N2(单施尿素)、N2P(不施钾肥)、N2K(不施磷肥)、N1PK(低量氮肥和磷钾肥)、N2PK(平衡施肥)、N3PK(中高量施肥)、N4PK(高量氮肥和磷钾肥)、N2PKM(化肥和有机肥)、N2PKS(化肥和玉米秸秆还田)10个处理;采用Tiessen-Moir磷素分级法测定各施肥处理土壤不同形态磷含量,用常规方法测定有效磷、全磷含量,分析不同形态磷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 表明:经过28年定位施肥处理,N2PKM处理土壤各形态磷含量为盐酸态磷(HCl-P)>残留态磷(Residual-P)>氢氧化钠无机磷(NaOH-Pi)>氢氧化钠有机磷(NaOH-Po)>碳酸氢钠无机磷(NaHCO3-Pi)>水溶性磷(Resin-Pi)>碳酸氢钠有机磷(NaHCO3-Po).在各施肥处理间,N2P、N1PK、N2PK、N3PK、N4PK、N2PKM、N2PKS处理土壤Resin-Pi、NaHCO3-Pi和NaOH-Pi含量显著高于CK、N2、N2K处理,而处理间NaHCO3-Po、NaOH-Po、HCl-P和Residual-P含量差异不显著.除NaOH-Po外,其它形态磷含量与供试土壤有效磷、全磷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其中Resin-Pi对有效磷贡献最大,说明Resin-Pi是最有效的磷源.供试土壤条件下,合理配施化肥有机肥,可以激发磷素后效,使积累磷素向有效态转化,施用有机肥料能显著提高土壤中各磷组分含量,其中有机无机配施处理(N2PKM)提高程度高于单施化肥(N2PK),施用秸秆处理的各磷组分含量同样显著高于不施肥和化肥处理,且施用有机肥和秸秆处理(N2PKS)的中活性和中等活性磷均与土壤速效磷、全磷呈显著正相关,可在潮土上施用有机肥或秸秆处理,从而保持高比例的土壤有效磷库.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潮土 Tiessen磷分级 磷素形态 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