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57条记录
甘薯病毒病发生关键因素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甘薯种薯携带的病毒种类与苗期病毒病发生率和严重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带毒率与种薯带毒率之间的关系,建立甘薯苗期病毒病预测预报方法和种薯质量早期预警技术,为甘薯无病毒种薯生产和病毒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PCR和RT-PCR方法对随机采集的不同来源的甘薯种薯进行病毒检测,检测的病毒种类包括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甘薯病毒C(sweet potato virus C,SPVC)、甘薯病毒G(sweet potato virus G,SPVG)、甘薯潜隐病毒(sweet potato latent virus,SPLV)和甘薯病毒2(sweet potato virus 2,SPV2),毛形病毒属(Crinivirus)的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和黄瓜花叶病毒属(Cucumovirus)的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以及甘薯双生病毒(sweepoviruses)等我国甘薯上常见的8类主要病毒。然后对检测的种薯进行育苗,出苗后调查薯苗的发病情况,分析种薯携带的病毒种类与苗期病害严重度之间的关系。2018年和2019年分别在河南、宁夏和陕西等地设置试验点,种植背景相同的甘薯品种商薯19原原种苗和脱毒试管苗,在甘薯生长期,采用黄板诱虫法调查各试验点烟粉虱发生量并采集烟粉虱活体,检测烟粉虱SPCSV带毒率。种薯收获后,随机取样对种薯SPCSV带毒率进行检测,分析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带毒率对种薯带毒的影响。【结果】在检测的665块甘薯种薯中,有463块种薯携带病毒,育苗后有333块种薯的薯苗表现出叶片黄化、明脉、皱缩和植株矮化等病毒病症状。当种薯携带一种或多种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时,薯苗病毒病症状主要为0—1级(其中,0级占60.6%;1级占31.8%);当种薯携带甘薯双生病毒或甘薯双生病毒与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的组合时,薯苗病毒病症状主要为0—1级(其中,0级占55.3%;1级占32.9%);当种薯携带SPCSV时,苗期病毒病症状显著加重,特别是当种薯同时携带SPCSV与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时,薯苗显症率为100.0%,症状主要为3—9级(其中,3级和5级占49.0%、7级和9级占51.0%)。连续2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带毒率与种薯带毒率密切相关,回归方程为Y=9.628X1+0.008X2+6.537,R2=0.914,其中,Y为种薯SPCSV的带毒率,X1为烟粉虱带毒率,X2为烟粉虱发生量。【结论】种薯携带SPCSV是苗期病毒病严重发生的关键因素,当种薯同时携带SPCSV与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时,薯苗病毒病显症率和严重度显著增加。甘薯田烟粉虱发生量和SPCSV带毒率与种薯带毒率密切相关,烟粉虱是影响种薯携带SPCSV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甘薯病毒病 种薯 烟粉虱 甘薯褪绿矮化病毒 预测预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减施氮肥对不同密度夏玉米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特性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夏玉米品种郑单1002为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4个施肥(N1,复合肥225 kg/hm2;N2,复合肥180 kghm2;N3,控释肥180 kg/hm2;N4,复合肥180 kg/hm2,有机肥1500 kg/hm2)和两个密度(D1,6万株/hm2;D2,7.5万株/hm2)处理,研究减施氮肥对不同高密植夏玉米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等方面的影响.结果 表明,D2处理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24.74%,两个密植条件下N3和N4处理均未造成显著减产.D2处理显著提高吐丝期和成熟期及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降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子粒的贡献率,减氮处理对干物质积累特征均无显著影响.N2、N3和N4处理显著提高两个密植夏玉米氮肥偏生产力16.00%~22.90%,仅D2N4处理显著提高氮肥农学利用效率16.32%.夏玉米在75000株/hm2高密植水平,施氮180 kg/hm2(减氮20%)配施有机肥可达到高产高效的生产目标.

关键词: 夏玉米;减施氮肥;种植密度;产量;干物质积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Android的可定制作物育种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实现作物育种数据的无纸化采集,减少数据二次录入过程,提高数据采集效率,采用Android Studio开发工具和JAVA编程语言,提出并开发了基于Android的可定制作物育种数据采集系统。该APP架构采用单机版,不同作物的性状指标保存在系统的属性数据库中,性状指标获取参考相关作物的农艺性状调查标准。APP功能主要包括试验管理、模板定制、数据采集和数据查询导出。用户在进入系统前首先选择作物种类,通过导入Excel模板文件在APP中创建试验项目。在模板定制模块中,APP根据所选作物类别提供相应的性状指标,勾选当前需要采集的性状保存为定制模板。数据采集在试验项目和定制模板组合基础上进行。数据保存、查询和导出以试验项目和定制模板名称为索引。APP已在安阳市农业科学院谷子核心种质资源调查中进行初步应用,可使谷子试验数据采集耗时较人工采集降低65.18%。该系统操作简单,携带方便,推广成本低,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 Android 作物 育种数据 定制 数据采集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海地区小麦赤霉病菌群体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上海地区小麦赤霉病菌的种属和产毒化学型,从上海地区分离获得小麦赤霉病菌65株,其中奉贤区23株、金山区10株、浦东新区12株、青浦区15株、嘉定区5株.鉴定结果表明:1株菌株属于SCAR类型I,是禾谷镰刀菌,其余64株为SCAR类型V,属于亚洲镰刀菌.化学型分析表明:48株为3-ADON型,数量最多;15-ADON型菌株最少,只有3株;其余14株是NIV化学型.其中,从奉贤区和青浦区的小麦中分离到3-ADON型、15-ADON型和NIV型3种化学型菌株;从金山区和浦东新区的小麦中分离到3-ADON型和NIV型;而从嘉定区的小麦中只检测到3-ADON型.研究表明:上海地区以产3-ADON毒素的亚洲镰刀菌为优势病原菌.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镰刀菌种群结构;毒素化学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碱性土有效磷对磷盈亏的响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磷素易于在土壤中固定,碱性土壤更甚,影响着磷肥的肥效和利用效率.研究长期施用磷肥对我国北方碱性土有效磷与磷盈亏的影响,为碱性土地区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是基于河北、北京、山东、天津、河南和山西的6个冬小麦-夏玉米轮作长期定位施肥试验,试验周期为1991-2011年.所有定位施肥试验均设有不施磷肥(P0)、单施化学磷肥(P)、化肥配施秸秆(P+S)、单施有机肥(M)、化肥配施有机肥(P+M)5个处理,施磷方式和施磷量不同.分析了土壤有效磷、作物产量、有机质、pH随时间的变化特征,计算了土壤有效磷含量与作物产量、土壤磷盈亏、磷肥利用率的关系,用冗余分析得出每100 kg/hm2磷盈余下土壤有效磷变量(有效磷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P0处理土壤磷亏缺为-357.73~-28.21 kg/hm2,有效磷含量随种植时间延长下降,下降速率为0.14 mg/(kg·year),此处理下作物产量较低,小麦低于2000 kg/hm2,玉米低于4000 kg/hm2.4个施磷肥处理(P,P+S,M,P+M)土壤磷表现为盈余,21年连续施肥磷总盈余为23.65~860.93 kg/hm2,磷盈余量顺序为P+M>P>P+S>M.土壤有效磷含量随种植时间延长上升,年平均上升速率为P+M[4.85 mg/(kg·year)]>M[1.87 mg/(kg·year)]>P+S[0.65 mg/(kg·year)]>P[0.63 mg/(kg·year)].施用磷肥的小麦产量为3399~7880 kg/hm2,4个施磷肥处理间差异不明显;玉米产量为4186~9176 kg/hm2,以P+M处理玉米产量最高,P处理最低.土壤有效磷含量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可以用Mitscherlich方程模拟(P<0.01),小麦和玉米产量随土壤有效磷含量升高而增加,在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达到22.47和20.68 mg/kg后不再增加.小麦P+S处理的磷肥利用率最高,21年均值为16.17%;玉米以M处理的磷肥利用率最高,21年均值为16.45%.小麦和玉米磷肥利用率均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升高而上升,以P+S处理上升最快,P+M处理上升最慢.5个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与磷盈亏均呈现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土壤每亏缺P 100 kg/hm2,土壤有效磷下降0.90 mg/kg;每盈余P 100 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量为M(22.10 mg/kg)>P+M(10.60 mg/kg)>P+S(3.90 mg/kg)>P(2.60 mg/kg).通过冗余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能解释土壤有效磷效率变异的85.0%,是土壤有效磷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碱性土壤上小麦和玉米的磷肥利用率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而提高,长期化肥配施秸秆提高作物磷肥利用率的效果最佳.土壤有机质是提升土壤累积磷有效性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长期单施有机肥或者化肥配施有机肥的土壤有效磷效率较高.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的潮土有效磷含量较高,容易造成磷在土壤中的淋洗和固定,需减少磷肥总施用量并适当提高有机肥的比例,从而达到农学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关键词: 碱性土 作物产量 磷肥利用率 有效磷效率 有机质 磷盈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用沼液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了解不同沼液利用时限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根据沼液来源(养殖企业),设置11个施用沼液处理,不同施用沼液处理沼液施用量、施用年限不同,对施用沼液的土壤进行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养殖企业产生的沼液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普遍偏低,有机质含量介于0.03~0.94 g/L,平均为0.26 g/L;全氮含量介于0.30~2.60 g/L,平均为1.27 g/L;全磷含量介于0.04~0.38 g/L,平均为0.19 g/L;全钾含量介于0.40~1.98 g/L,平均为0.94 g/L;pH值介于7.40~8.59,平均为8.11。长期施用沼液使土壤pH值向着有利于土壤养分释放的方向改变,总体上有效提高了耕层土壤养分含量,与不施沼液对照相比,有机质含量提高0.96%~367.11%,全氮含量提高2.15%~600.00%,全磷含量提高29.94%~663.27%,均以连续施用900~1 050 t/hm2河南康龙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产沼液21 a的处理提高幅度最大,全钾含量提高1.14%~28.10%,以连续施用900~1 050 t/hm2河南省佑林实业有限公司所产沼液5 a的处理提高幅度最大;有效磷含量提高26.76%~593.99%,水解氮含量提高7.49%~420.24%,均以连续施用900~1 050 t/hm2河南康龙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产沼液21 a的处理提高幅度最大,速效钾含量提高15.48%~103.30%,以连续施用900~1 200 t/hm2河南省谊发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所产沼液27 a的处理增幅最大。长期施用沼液显著提高了土壤水解酶和氧化还原酶活性,与对照相比,蛋白酶活性提高9.20%~44.69%,蔗糖酶活性提高6.41%~41.91%,脲酶活性提高14.47%~42.58%,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13.03%~44.44%,纤维素酶活性提高2.77%~44.65%,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22.00%~54.38%,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1.41 %~42.17%,脱氢酶活性提高4.94%~47.44%,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1.42%~47.67%。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酶活性存在显著或者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与脱氢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总体上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全氮含量、水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与纤维素酶活性也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机质含量、速效钾含量与纤维素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长期施用沼液 土壤养分含量 土壤酶活性 养殖企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0-2019年河南漯河灯下农作物害虫群落结构分析

环境昆虫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河南省漯河市灯下农作物害虫的群落结构特点,对2010-2019年设在漯河市郊区农田的虫情测报灯诱集到的农作物害虫进行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这10年共诱集主要农作物害虫546 017头,分属14科、68种,以鳞翅目Lepidoptera为主(占总诱虫量61.42%),其次为鞘翅目Coleoptera(32.19%)、直翅目Orthoptera(5.87%)和半翅目Hemiptera(0.52%);14个科中以夜蛾科Noctuidae(43.44%)、金龟甲科Scarabaeidae(31.76%)和螟蛾科Pyralidae(13.44%)为优势科;68种害虫中以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优势度指数为0.2678)、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0.1077)为优势种,以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0.0927)、黏虫Mythimna separata(0.0792)、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0.0693)、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0.0631)为丰盛种。近10年调查到的害虫物种数量略有上升,但总个体数量年度间差异较大;近10年来部分主要害虫的发生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如二点委夜蛾逐渐由优势种减少为常见种,棉铃虫优势度逐年波动上升,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甜菜叶螟Hymenia recurvalis Fabricius优势度逐年波动下降;不同的月份内有不同的优势种,如黏虫在5月中旬-6月中旬、暗黑鳃金龟在6-8月、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在10月中下旬为群落优势种。这10年间,害虫群落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年际波动较小,丰富度指数有升高趋势,而优势集中性指数年际差异较大;依据群落结构的时序变化将这些主要害虫在一年中发生时期划分为:种类上升期、虫量上升期、群落繁盛期和种群消退期4个阶段。根据害虫优势种的发生动态,可在不同时间重点对优势种进行精准测报和防控。

关键词: 农作物害虫 优势种 群落结构 多样性 种群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省烟区有翅蚜发生动态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近年来河南省烟区有翅蚜的发生动态,采用黄皿诱蚜的方法调查分析了2016—2019年豫中许昌市襄城县、豫西三门峡市渑池县、豫南信阳市罗山县、豫东周口市鹿邑县烟田有翅蚜的发生量与发生动态。结果表明,襄城县烟区有翅蚜发生量2019年最多,为474.2头/皿,发生动态曲线为双峰曲线,4月中旬出现第1次小高峰,第2次高峰期出现在4月下旬至5月初,此时发生量远大于第1次小高峰;鹿邑县烟区有翅蚜年发生量2017年居多,为621.0头/皿,发生动态曲线除2019年外也呈双峰曲线,不同于襄城县的是,首次高峰期出现于4月中旬至5月下旬,其发生量大于5月下旬至6月初小幅度回升出现的小高峰;渑池县烟区2016年有翅蚜发生总量最多,高达656.6头/皿,迁飞动态高峰期出现在5月底6月初,高峰期明显较晚;罗山县烟区有翅蚜发生量每次调查均在8头/皿左右波动且动态曲线无明显规律可循。由此可知,河南省不同烟区不同年份有翅蚜的再次调查发生动态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 烟区 有翅蚜 种群动态 河南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常见水果中螺虫乙酯主要代谢产物及残留量膳食摄入评估

农药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莲雾、山楂、柿子和杏中螺虫乙酯主要代谢物的转化情况,相同施药措施下4种水果中残留量的差异性分析,残留量膳食摄入评估。[方法]采用SPSS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运用长期膳食摄入评估模型对使用过螺虫乙酯的4种水果进行膳食摄入评估。[结果]莲雾、山楂(果肉)、山楂(全果)、柿子、杏(果肉)和杏(全果)中螺虫乙酯风险评估定义残留量分别为0.05~0.15、0.052~8.12、0.042~6.72、0.050~1.89、0.050~0.36、0.050~0.36 mg/kg,监测定义残留量分别为0.022~0.11、0.022~7.11、0.018~5.88、0.020~1.55、0.020~0.20、0.049~0.31 mg/kg。莲雾、山楂、柿子中主要代谢物是酮基-羟基、烯醇和单-羟基,杏中是烯醇-葡萄糖苷、酮基-羟基和烯醇。相同施药措施下,螺虫乙酯风险评估定义和监测定义残留量在部分水果之间存在差异。螺虫乙酯及其4种代谢物之和残留量的普通人群的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是0.21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6.56%左右。[结论]按本试验的施药剂量、施药次数和采收间隔期进行施药,认为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关键词: 螺虫乙酯 主要代谢产物 膳食摄入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化施氮对设施番茄土壤硝态氮残留及土壤氮平衡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设施蔬菜生产中普遍存在氮肥施用过量、有机无机肥配合不合理以及灌水频繁等问题,我们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优化施氮模式对番茄产量、土壤硝态氮残留和氮平衡的影响,为蔬菜生产优质高效和减量优化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在山东惠民蔬菜大棚内进行,灌水量为农户平均灌水量(482.5 mm)的80%(390 mm),供试蔬菜为番茄,覆膜栽培。试验在基施猪粪N 65 kg/hm2条件下,设传统施氮量(N 1000 kg/hm2,TF)和3个减氮量50%处理:鸡粪处理(OF)、普通尿素处理(CF)、包膜尿素处理(CRF)。于移栽前和收获后采集0—180 cm土壤样品。每次施肥前,取0—90 cm深(每30 cm为一层)土壤样品,测定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番茄收获后,取植株和果实样品,测定生物量和养分含量。【结果】施氮处理之间番茄产量和地上部吸氮量没有显著差异。传统施氮量处理(TF),尽管施用2倍于优化处理的施氮量,但番茄产量没有明显提高。OF、CF和CRF 3个减氮处理0—60 cm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为N 190.1、227.2、310.5 kg/hm2,分别比TF处理降低56.61%、43.35%和22.59%;表观氮素损失量分别为N 416.6、443.7和352.3 kg/hm2,分别比TF处理降低45.72%、42.20%和54.10%;土壤氮素平衡盈余率也分别比TF处理降低34.26%、33.40%和61.78%(P <0.05)。在同等施氮量下,包膜尿素能够使氮素更多地保持在土壤上层,CRF处理0—3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比CF处理平均高43.0%。生育期内,在移栽后20~60和110~120天有两个明显表层硝态氮积聚过程,在移栽后80~100天,30—60 cm土层有一硝态氮消耗过程。【结论】供试条件下,施氮量减少一半能有效降低设施番茄土壤硝态氮残留及淋失风险,不会造成产量的下降。施用包膜尿素比单施有机肥或普通尿素更有利于降低氮素的淋洗损失和实现产量与环境效益双赢。

关键词: 番茄 优化施氮 土壤硝态氮 氮素平衡 土壤无机氮(Nmin)缓冲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