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757条记录
小麦间作豌豆和挥发物释放结合不同器械施药对麦田害虫和天敌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作物间作和挥发物释放的农田害虫生态调控"推-拉"技术,可以增加田间生物多样性,提高天敌的控害效果,减少农药使用。然而,为了实现害虫防控的农药减施增效目的,不同施药器械施药结合生态调控技术对害虫和天敌种群动态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新型自走式喷雾机和传统手动背负式喷雾器两种施药器械,分别对单作小麦、小麦豌豆间作、小麦豌豆间作+蚜虫报警激素反式-β-法尼烯(EBF),以及小麦豌豆间作+水杨酸甲酯(MeSA)等处理下施用杀虫和杀螨剂,系统调查分析四种处理对小麦产量、小麦蚜虫、红蜘蛛,以及相关天敌发生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自走式喷雾机的施药速度显著高于手动背负式喷雾机。不同施药器械防治小麦害虫可以显著影响小麦的穗粒数和产量。自走式喷雾机施药的间作+MeSA处理的小麦千粒重和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在单作田中,两种施药器械对荻草谷网蚜和瓢虫平均发生量无显著影响,自走式喷雾机施药处理的禾谷缢管蚜、红蜘蛛和天敌僵蚜的发生量显著降低。自走式喷雾机施药的间作+MeSA田的荻草谷网蚜、禾谷缢管蚜和红蜘蛛的发生量明显低于其他处理,而瓢虫的发生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两种药械施药情况下,间作+MeSA田小麦上僵蚜量均明显高于单作田。两种施药器械施药前,单作和间作+MeSA田红蜘蛛发生量较低;施药后间作+MeSA处理的小麦红蜘蛛密度一直维持比较低的水平;间作+EBF和间作+MeSA的两个处理在喷药后第二次调查才达到红蜘蛛数量低峰,而同期的单作处理红蜘蛛发生数量有明显回升。总之,小麦间作+Me SA处理可以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对于麦田小麦蚜虫和红蜘蛛的防控效果和对天敌的吸引保护效果最好。对麦田喷药效率、对害虫防控效果和增加小麦产量综合评价,自走式喷雾机具有明显优势。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对比传统手动喷雾器喷药可能对天敌寄生蜂有更强的非靶标作用。

关键词: 施药器械 间作 挥发物释放 荻草谷网蚜 禾谷缢管蚜 麦红蜘蛛 天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Sec-1位点缺失对1BL/1RS易位系籽粒品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 Sec-1位点缺失对1BL/1RS易位系品质的影响,用 Sec-1位点缺失突变体与郑麦7698多次回交,系谱法辅助分子标记多代选择后得到 Sec-1位点缺失的1BL/1RS易位系(简称 Sec-1位点缺失易位系)和正常1BL/1RS易位系(简称正常易位系),并进行品质性状、抗病性及农艺性状鉴定。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和中峰值高度在 Sec-1位点缺失易位系和正常易位系之间差异不显著,而 Sec-1位点缺失易位系的面筋指数、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和面时间、中峰值宽度和8 min尾宽显著高于正常易位系。正常易位系的吸水率和衰落角显著大于 Sec-1位点缺失易位系。 Sec-1位点缺失易位系的条锈病抗性和白粉病抗性均低于正常易位系,但二者之间条锈病的病情指数差异不显著,而白粉病的病情指数差异达显著水平。正常易位系与 Sec-1位点缺失易位系间的千粒重、穗粒数、产量水平差异均不显著。综上所述, Sec-1位点缺失对小麦籽粒品质的正向调控作用显著,而对农艺性状的负面效应不显著, Sec-1位点缺失突变体是研究和改良小麦籽粒品质的优良遗传材料。

关键词: 1BL/1RS易位系 Sec-1位点 黑麦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和表位串联的PCV2b病毒样颗粒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与鉴定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一种高效的预防猪圆环病毒2b亚型(PCV2b)感染的亚单位疫苗,针对其主要免疫原Cap蛋白的基因进行分析,将Cap蛋白上重要中和表位226LKDPPLNP233以重复串联的方式连接于cap基因C端(capE2),并构建于pFastBacTMI载体上,借助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进行表达,利用SDS-PAGE、Western blot分析和动态光散射及透射电镜观察等对重组蛋白CapE2进行鉴定。将纯化的CapE2蛋白免疫小鼠,同时以未连接中和表位的Cap蛋白、PCV2亚单位疫苗和PBS为对照,收集免疫血清分析目的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以及连接中和表位对Cap蛋白免疫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ap及CapE2蛋白成功在sf21细胞内表达;纯化后的目的蛋白能够有效地与PCV2单克隆抗体产生特异性反应,并且可以在体外自组装形成均一的、直径约17 nm的病毒样颗粒;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在第2次免疫后,CapE2免疫组抗体水平迅速提高,并在3免之后显著高于其他免疫组;中和抗体测定结果表明,Cap及CapE2组血清抗体效价均显著高于疫苗免疫对照组,且CapE2免疫组血清的中和效价可达1:29。通过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的连接2个中和表位的Cap蛋白,能自组装形成病毒样颗粒,并且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为PCV2感染的预防提供了新的疫苗候选。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2型 Cap蛋白 病毒样颗粒 免疫原性 亚单位疫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籽仁蔗糖含量多世代联合群体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生是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甜味是与花生口感及风味高度相关的遗传性状,花生的甜味主要来源于花生籽仁中的蔗糖,蔗糖含量达到6%以上时,其口感及风味较好。因此,提高花生籽仁的蔗糖含量是改善花生口感及风味的关键因素之一。但迄今为止,对花生籽仁蔗糖含量的遗传分析未见报道。本研究以2组高、低花生籽仁蔗糖含量正反交组合,4个世代(P1、P2、F1和F2)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花生籽仁蔗糖含量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花生籽仁蔗糖含量受2对加性主基因+多基因控制,结合两组最优遗传模型均是E-0模型(MX2-ADI-AD)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是最优遗传模型。该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在以高花生籽仁蔗糖含量为母本的正交组合中表现较高(84.96%和83.00%),在以低花生籽仁蔗糖含量为母本的反交组合中主基因遗传率偏低(69.52%和60.32%);相反,多基因遗传率在正交组合中表现较低(14.87%和16.75%),在反交组合中表现较高(30.23%和39.25%),说明该性状有明显的母体效应。通过对花生F2群体籽仁蔗糖含量进行数量遗传分析,确定最适遗传模型并掌握其遗传规律,为高蔗糖含量花生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信息,为进一步进行QTL定位奠定基础。

关键词: 蔗糖含量 遗传分析 主基因+多基因 花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串联重复序列在琴叶拟南芥基因组中的特征探究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串联重复序列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它通过影响染色质的空间结构及基因表达从而影响生物的遗传与进化。本研究以琴叶拟南芥(Arabidopsis lyrata)基因组为材料,分析了1~50 bp重复单元的串联重复序列特征。研究发现串联重复序列在基因的5’UTR和启动子区域密度最高(8 757 bp/Mb, 8 430 bp/Mb),而编码区CDS的密度最低(2 406 bp/Mb)。基因组中重复模体最高的为单核苷酸重复的T/A碱基,5’UTR中包含大量的二核苷酸重复模体,而在CDS中主要是三核酸重复模体。串联重复序列特征在琴叶拟南芥基因组不同区域的差别,显示其与基因表达和调控功能相适应。本研究深入探讨了串联重复序列在植物基因组中的特征及作用,为重复序列调控基因表达及植物基因组进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 琴叶拟南芥 基因组 串联重复序列 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减施下不同基因型玉米氮效率差异及生理特性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正常施氮量(225 kg/hm2,N3)、减氮20%(180 kg/hm2,N2)、减氮30%(157.5 kg/hm2,N1)、不施氮(N0)4个施氮水平,副区为5个玉米主栽品种(泽玉8911、伟科518、郑单958、农大108和先玉508),研究氮肥减施下不同基因型玉米产量、氮效率、荧光参数、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变化,为提高黄淮海地区玉米氮效率、实现玉米高产高效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N3处理玉米籽粒产量平均为12.12 t/hm2,随着施氮量减少,籽粒产量显著下降,N0处理籽粒产量仅为9.20 t/hm2;不同基因型玉米籽粒产量表现为郑单958和伟科518较高,显著高于先玉508和农大108,泽玉8911与其他基因型之间差异不显著。氮肥减施显著提高了夏玉米的氮吸收效率、氮利用效率和氮效率,除氮吸收效率中泽玉8911低于农大108外,各基因型间的氮吸收效率、氮利用效率和氮效率总体表现为伟科518、郑单958、泽玉8911>农大108、先玉508。氮肥减施后,玉米穗位叶SPAD值降低,不同基因型玉米SPAD值总体表现为伟科518、郑单958、泽玉8911>农大108、先玉508。穗位叶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综合性能指数(PI)总体上均随施氮量的减少而下降,以农大108最高。吐丝后穗位叶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总体均呈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以吐丝后20 d最高,不同施肥处理间均表现为N2>N3>N1>N0,不同基因型间表现为伟科518、郑单958、泽玉8911>农大108、先玉508。总之,氮肥减施条件下,与农大108和先玉508相比,郑单958、伟科518和泽玉8911穗位叶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氮素代谢相关酶活性、较好的荧光特性,保证了植株物质积累和氮素同化能力,维持氮代谢过程中较高的氮利用效率,进而保证了在低氮条件下具有较高的产量,但为了保障产量,氮肥减少量不宜太大,以减施20%为宜。

关键词: 氮肥减施 玉米基因型 氮效率 产量 荧光参数 氮代谢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糙皮侧耳不同生长时期发酵料中微生物和代谢物的变化

菌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糙皮侧耳栽培期间发酵料中的微生物及代谢产物变化,分别采用宏基因组测序、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糙皮侧耳5个生长时期发酵料中微生物及代谢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糙皮侧耳生长发育过程中,发酵料中的Bacillus EGD-AK10、Cellulosinicrobium aquatile、Cellulosinicrobium cellulans、Cellulosinicrobium funkei、Cellulosinicrobium KWT-B、Cellulosinicrobium TH-20、Mycobacterium abscessus、Ochrobactrum intermedium 8种细菌的相对丰度与糙皮侧耳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Pseudoxanthomonas suwonensis和Thermobispora bispora与糙皮侧耳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发酵料中微生物参与了发酵料的代谢,从而导致其中代谢物的变化。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5组发酵料样品之间代谢物具有明显差异。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方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从发酵料样品中共筛选和鉴定到100种差异代谢物,含量与糙皮侧耳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的代谢物有36种,呈显著负相关的有19种,主要包括糖类、氨基酸、脂类和核苷酸。通过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得到10条具有显著影响的代谢通路。与糙皮侧耳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的8种细菌的相对丰度与上述36种代谢物的含量之间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意味着发酵料中的微生物、代谢物对糙皮侧耳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的影响。通过本研究将加深对细菌-真菌相互作用的了解,有利于食用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糙皮侧耳 发酵料 栽培 微生物 代谢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腐霉利在韭菜中的残留消解规律

农药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研究腐霉利在韭菜上的残留消解规律,探明韭菜中腐霉利频频超标的原因。[方法]设计了大棚和露地2种栽培模式下韭菜中腐霉利残留消解规律研究的田间试验。[结果]使用已登记的50%腐霉利可湿性粉推荐剂量高剂量(450 g a.i./hm2)施药1次后,在大棚栽培模式下第35天、露地栽培模式下第21天,韭菜中腐霉利残留量仍然大于最大残留限量(0.2 mg/kg),2种栽培模式下的半衰期分别为6.8~7.0、4.8~5.3 d。而北方韭菜的生长周期普遍为20~35 d,因此当使用了腐霉利来防治韭菜中的灰霉病时,极易出现超标现象。[结论]农药残留限量值不是安全限量值,建议对韭菜中腐霉利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进行重新评估,使其更加符合科学规律和农业生产实际。

关键词: 腐霉利 韭菜 消解规律 农药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带犀猎蝽形态特征

植物保护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草地贪夜蛾的捕食性天敌黄带犀猎蝽,利用体视镜对其各虫态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黄带犀猎蝽卵粒为长圆桶形,褐色,顶端卵盖喇叭口状,底部附着片状胶质物,卵块蜂窝状。1~2龄若虫橘红色,无翅芽或不明显;3~4龄若虫橘红色或深橘红色,前翅芽黑色,后翅芽暗红色;5龄若虫深褐色,前后翅芽均黑褐色。成虫黑色,体被黑色微绒毛,前翅革片端半部及膜片基部淡黄色或黄白色;小盾片上部的粗刺顶端呈二分叉状;腹部气门淡黄色或褐色,内侧有白色绒毛圆斑;足黑色,多细毛。黄带犀猎蝽雄虫腹面节间前凸,呈钝角脊状,腹部末端呈圆钝凸起,而雌虫腹部腹面节间较平缓,腹部末端平滑。通过描述该天敌的形态特征,可为该天敌的保护和扩繁提供参考,并为利用该天敌对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提供依据。

关键词: 黄带犀猎蝽 形态特征 天敌 草地贪夜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和花生间作体系光合碳同化酶活性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特征

西北植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试验以玉米、花生2∶4间作模式为对象,采用开顶式气室法控制环境CO2浓度,于2018-2019年设环境CO2浓度(Ca, 390μmol·mol-1)和升高CO2浓度(Ce, 700μmol·mol-1),以及不施磷(P0)和施磷(180 kg P2O5·hm-2,P180)处理下,分析CO2浓度升高对间作玉米和间作花生功能叶光合碳同化关键酶活性、净光合速率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明确CO2浓度升高影响玉米、花生间作体系光合作用的机理,为将来CO2浓度升高环境下间作高产高效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 Ce处理提高了间作玉米功能叶的PEPC、PPDK、NADP-MDH、Rubisco、GAPDH和Ru5PK等光合碳同化酶活性,其中PEPC和NADP-MDH在苗后43 d以及PPDK、Rubisco、GAPDH和Ru5PK在苗后59 d增幅均达到显著水平,此时施磷对其有正向调控作用。(2) Ce处理增强了间作花生功能叶的Rubisco、GAPDH、Ru5PK和FBPase等光合碳同化酶活性,在苗后43 d和59 d增幅均达到显著水平,此时施磷进一步显著提高了Rubisco与FBPase活性。(3) Ce处理下间作玉米、间作花生的净光合速率显著提高,间作玉米、间作花生和间作体系的籽粒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4.4%~52.0%、10.3%~24.0%和5.7%~47.0%;CO2浓度升高和施磷对间作玉米、花生功能叶的净光合速率和间作体系产量具有正协同效应。研究表明,CO2浓度升高可以通过提高间作玉米功能叶片的PEPC、PPDK、Rubisco、GAPDH和Ru5PK及间作花生功能叶片的Rubisco、GAPDH、Ru5PK和FBPase等光合碳同化酶活性,增强其对CO2羧化固定能力,提高间作玉米、间作花生的光合速率,最终显著增加玉米、花生及间作体系的产量,并且增施磷肥对其具有正调控效应。

关键词: CO2浓度升高 玉米花生间作 光合碳同化酶 净光合速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