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咸蛋腌制添加抗氧化剂改善蛋黄的内质特性
《现代食品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解决实际生产中咸蛋黄硬心、黑圈的问题,将三种天然抗氧化剂应用于咸蛋包泥腌制工艺中,比较其对咸蛋内质理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料泥中添加茶多酚、虾青素、酵母硒不改变咸蛋成熟期(19 d),可显著减小蛋黄硬心质量比(5.75%、6.68%、9.06%,对照15.32%)和抑制黑圈生成(1%~6%、2%~5%、8%~15%,对照18%~41%)、且黑圈颜色浅,呈现浅灰色;蛋黄的硬度、弹性、咀嚼性显著降低。茶多酚与虾青素组较对照组可分别降低脂质初级氧化产物共轭二烯酸比率37.50%和31.25%,次级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分别减少23.31%和41.56%(p<0.05),酵母硒影响不显著(p>0.05)。蛋黄的游离脂肪酸种类基本不变,相对含量略有变化:茶多酚组和虾青素组的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油酸、亚油酸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大,酵母硒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蛋黄感官品质较对照组大幅提升,蛋黄色泽呈现橙红色,蛋黄脂质氧化分解程度减轻。鉴于茶多酚原来成本更低,茶多酚最适用于盐浸泥涂包法快速生产咸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新城疫病毒滴度的研究
《中国家禽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快速确定新城疫病毒含量,以鸡抗新城疫病毒多克隆抗体为一抗、FITC标记的兔抗鸡IgG为二抗,通过对反应条件优化,建立了检测新城疫病毒含量的间接免疫荧光法(IFA).结果 显示:IFA最佳时间是病毒感染后4d,一抗最佳稀释度为1:100,二抗最佳稀释度为1:200.利用该方法对新城疫病毒不同毒力毒株进行滴度测定,并与常规的致细胞病变(CPE)观察法相比,表明IFA方法在测定弱毒株含量时优势明显,其敏感性高于CPE方法,且结果可靠,易判定,有望应用于新城疫活疫苗的生产.
关键词: 新城疫;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病毒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核桃主要害虫防治研究进展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核桃(Juglans regia L.)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栽培管理方式粗放,导致核桃的虫害发生日渐增多、严重,致使核桃产量、品质和效益均受到很大损害。调查研究核桃害虫种类、危害特征和发生规律,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已是目前核桃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概述了核桃主要害虫危害特征和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措施,并对核桃主要害虫防治提出展望,以期促进核桃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核桃(Juglans regia L.) 主要害虫 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KRT14基因编码区SNPs及其与蛋壳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角蛋白14(Keratin 14,KTR14)属于富含半胱氨基酸残基的I型(酸性)角蛋白,具有参与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分化的作用。为分析KRT14基因对鸡蛋壳品质性状的影响,本研究以43周龄的江汉鸡为实验对象,利用PCR技术结合直接测序法,分析鸡KRT14基因编码区SNPs,并将其与蛋重、蛋壳厚度、蛋壳强度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鸡KRT14基因外显子2~5中共发现g.184bp C>T、g.215bp C>T、 g.275bp C>A、g.285bp G>A 4个SNPs,均为同义突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上述4个SNPs位点的多态性与蛋重、蛋壳厚度、蛋壳强度等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g.184bp C>T位点的CT基因型、g.215bp C>T位点的CT基因型、g.275bpC>A位点的CC基因型及g.285bpG>A位点的GG基因型具有更高的蛋壳强度和蛋壳厚度;上述突变引起KRT14基因的多态性,共形成9种单倍型、23种单倍型组合,其中单倍型组合H1H9(其序列为CCAG/TTCG)具有最佳的蛋壳品质性状。综上,KRT14基因可作为影响蛋鸡蛋壳品质性状的候选基因,可选择KRT14基因外显子2~5区域的H1H9单倍型作为提高蛋鸡蛋壳品质性状的潜在遗传标记用于江汉鸡的辅助选择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CDHA基因簇及其影响神经发育的研究进展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原钙黏连素(PCDHs)家族属于Ca2+依赖的细胞黏着糖蛋白,在脑神经元网络搭建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PCDHs家族在染色体上呈现簇状和非簇状分布,簇内众多可变外显子在神经元内随机表达,其丰富的蛋白变体组合锚定在神经元表面,作为特有信号"密码",识别并介导轴突或树突之间的连接。该文综述了近些年国内外的研究报道,阐述家族内成员PCDHA基因簇的研究进展,包括PCDHA基因簇的基因结构和表达特征、蛋白变体的胞外域构成及其作用力的产生,以及介导的信号通路等。PCDHA基因簇是精神类遗传缺陷病的潜在遗传位点,其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BPH9和Bar基因抗褐飞虱耐除草剂水稻'H23'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转BPH9和Bar基因抗褐飞虱耐除草剂水稻‘H23’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性的影响,本文以‘H23’的非转基因亲本改良的‘广占63-4S’为对照,比较二者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大型蚤(Daphnia magna)和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的影响。其中,对二化螟采用水稻稻苗饲养法,观察接虫后6 d二化螟的存活情况,并称取活虫体重;对大型蚤采用水稻粉液饲喂法,考察28d大型蚤的存活率、繁殖数等指标;对赤子爱胜蚓则用添加水稻秸秆的人工土壤培养法,考察28d内赤子爱胜蚓的存活、体重和行为情况。结果表明,与受体对照‘广占63-4S’相比,转BPH9和Bar基因抗褐飞虱耐除草剂水稻‘H23’对二化螟、大型蚤和赤子爱胜蚓均无显著影响,可以认为,短期内转BPH9和Bar基因水稻‘H23’对这3种非靶标生物无明显的生态风险。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H23’ 二化螟 大型蚤 赤子爱胜蚓 生态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乌红天麻干燥工艺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干燥工艺对乌红天麻干燥品质的影响.采用45~70℃分别干燥天麻茎块和天麻片,对比研究不同温度下两种加工方法的干燥速率以及对天麻干品色泽、成分、抗氧化效果及多糖含量等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天麻切片干燥效率要远高于天麻整干,天麻块和天麻片的a *、b*值及天麻素的含量均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相同干燥条件下,天麻切片更有利于天麻素、羟基苯甲醇和多糖的释放,提升天麻片提取液的抗氧化功能(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FRAP值和ABTS 自由基清除能力).天麻切片2~3 mm,70℃条件下烘干4 h为本文研究的最佳干燥工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种薯尖的总酚、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现代食品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出抗氧化活性较高的薯尖品种、为薯尖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比较了四种不同品种薯尖(福薯7-6、福薯18、宁菜、7001)的叶、茎尖、柄、茎4个部位的总酚、总黄酮含量。并且以DPPH·清除率、总还原力、■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抗氧化活性衡量指标,分析了4个品种各个部位的抗氧化活性及其与酚类物质含量的相关性。实验表明:4种薯尖的总多酚含量介于4.42~98.15 mg GAE/g DW,总黄酮含量介于0.97~36.17mg RE/g DW,DPPH·清除率介于5.13~53.1 mg trolox/g,总还原力介于5.65~115.00 mg Vc/g,■清除能力介于0.04~0.06(Vc mg/g),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介于27.11%~54.50%;在4个部位间,叶、茎尖的酚类物质含量及相关抗氧化活性总体上显著高于其他部位;4种薯尖中只有福薯7-6和福薯18在叶部位的总黄酮含量无显著差异,且各个品种在茎尖和柄部位的■清除能力均无显著差异;总酚、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均呈正相关。总而言之,不同品种、不同部位薯尖的总酚、总黄酮含量,以及其抗氧化活性均存在一定差异。经过筛选认为7001品种薯尖的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最高,可作为优质抗氧化剂的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硅藻土附载植物精油缓释对树莓保鲜作用
《现代食品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延长树莓的贮藏时间和维持果实品质,采用丁香酚、香芹酚和芳樟醇3种植物精油附载硅藻土缓释对树莓进行保鲜处理,在4℃条件下贮藏27 d,每3 d测定缓释保鲜剂对树莓腐烂率、质量损失率和营养成分以及抗氧化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3种植物精油缓释保鲜处理处理均有效降低树莓的腐烂率、质量损失率,减缓树莓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还原糖含量、Vc含量的降低,维持树莓贮藏期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延缓了贮藏期间树莓的衰老进程及膜脂过氧化程度;与空白组相比,香芹酚附载硅藻土缓释处理延长树莓保鲜期12 d;贮藏至27 d时,树莓的腐烂率和质量损失率分别仅为34.43%和2.45%,此时树莓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还原糖含量、Vc含量分别为3.28%、0.35%、0.78%和0.37 g/kg,SOD和POD活性分别为143.32 U/g和0.89 U/g。结果表明,香芹酚附载硅藻土缓释对树莓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冲泡条件对橘红茶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不同冲泡条件对橘红茶抗氧化特性的影响,该文研究在冲泡时间、冲泡次数、冲泡温度等冲泡条件下,橘红茶茶汤多酚类物质含量、氨基酸含量、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以及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宜红茶中多酚类物质显著高于橘壳,而氨基酸、可溶性糖、表没食子儿茶素含量及DPPH自由基清除效率显著低于橘壳(p<0.05);橘红茶总抗氧化能力和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高于橘壳和宜红茶(p<0.05);冲泡次数对橘红茶茶汤抗氧化活性和化学成分的浸出影响最大,其次是冲泡温度,冲泡时间的影响最小.因此,饮用较高抗氧化活性橘红茶的冲泡条件为:冲泡温度85℃~95℃,冲泡时间5 min~10 min,冲泡次数为1次~2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