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000条记录
我国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影响力现状-基于省级农业科学院主办期刊评价结果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我国省级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的影响力现状,综合核心期刊、引文数据库评选结果以及引证报告数据,分析近年来27种省级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学术性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的评价结果变化并与全国农业综合类期刊进行对比,以明确该类期刊在我国各种涉农期刊评价中的影响力水平以及各自期刊所处的位置。结果表明,近年来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林)核心期刊评选中,27种农业科技期刊入选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而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和期刊影响力指数(源自《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均值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该类期刊在持续稳步发展,影响力不断提升。根据最新评价结果,27种农业科技期刊的核心期刊入选率和影响力指标整体上均明显高于全国农业综合类期刊(或平均值),说明该类期刊近些年发展相对较快,影响力在我国综合性农业期刊中处于中上水平。对期刊评选及影响力指标的比较分析结果均表明,期刊间的差距较大,呈现出明显的发展不平衡性,27种农业科技期刊可以划分为6类。

关键词: 农业科技期刊 影响力 期刊评价 核心期刊 省级农业科学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粉垄耕作对土壤物理性状及花生根系的影响

花生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新型耕作方法(粉垄耕作)对之后两年花生田土壤物理性状及花生根系、产量的影响,为通过耕作方法获得花生高产提供理论依据。以豫花22号为材料,设旋耕(CK)、粉垄25 cm、粉垄40 cm三个处理,于前茬冬小麦播种前进行,其他田间操作均保持一致。试验结果表明,粉垄耕作对土壤性状、作物根系发育和产量构成影响较大。与对照相比,粉垄40 cm处理土壤容重降低12%,土壤孔隙度增加17.20%,花生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分别增加111.90%、93.37%、42.09%,根干质量提高54.55%,增产21.55%。粉垄耕作措施能有效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根系发育,增加产量。

关键词: 花生 粉垄 土壤容重 土壤孔隙度 根系 产量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地贪夜蛾卵块在玉米植株上的空间分布

植物保护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调查了草地贪夜蛾卵块在田间玉米植株上的空间分布,发现草地贪夜蛾卵块主要分布于植株中部,即玉米小喇叭口期倒3叶与倒4叶、吐丝期倒5叶与倒6叶上卵块最多,在小喇叭口期主要分布在叶正面,吐丝期主要分布于叶背面,距叶尖平均距离分别为23.4 cm和35.2 cm。为玉米上草地贪夜蛾卵的调查和防治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玉米 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氮替代部分无机氮对砂姜黑土冬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百农207为试验材料,在氮磷钾用量一致的基础上,研究有机肥和无机化肥配施比例对冬小麦产量、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纯无机化肥和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均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与对照相比,纯无机化肥处理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增加10.83%,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增加11.81%~26.97%,土壤有效磷与速效钾含量变化趋势与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小麦产量比不施肥的增产幅度为35.91%~46.58%,比常规施肥增产幅度为5.85%~14.16%,其中以有机肥氮替代60%无机肥氮(60%OM)处理产量最高,年产量达8 434 kg/hm2,40%OM处理次之。相对于常规施肥处理较高的氮肥利用率(36.13%),40%OM和60%OM处理氮肥利用率分别高达46.64%、47.88%,高于常规施肥处理,氮素表观损失量分别为70.31、59.70 kg/hm2,低于常规施肥处理(126.18 kg/hm2)。说明在等氮量条件下,以40%和60%有机肥氮替代无机肥氮不但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还可以降低氮素表观损失量,获得较高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因此,有机肥替代部分无机化肥是河南省砂姜黑土区冬小麦的推荐施肥措施。

关键词: 有机肥 砂姜黑土 冬小麦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过滤式垂直立体通风系统对改善舍内空气质量和提高生产指标的实践与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过滤式垂直立体通风系统对舍内空气指标和猪生产性能的影响,选择同一批次、平均日龄为70 d、平均体重为32 kg的保育猪1 224头,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每组306头,2个重复。对照组猪舍通风方式为负压通风、试验组为过滤式垂直立体通风系统。每日0时、6时、12时、18时收集舍内气象数据、有害气体浓度、微粒浓度;每3周定期抽检猪群健康指标;病、死猪及时送检;详细统计生产物料用量、猪只状况和出栏均重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试验组温度高0.92℃、湿度高8.33%,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风速低0.19 m∕s,差异极显著;NH3浓度低3.13 mg∕m3,差异极显著;H2S、CO2、CH4浓度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PM10浓度低133.91 mg∕m3、PM2.5浓度低337.33 mg∕m3,差异极显著;试验组发病率少1.9%、死亡率低0.82%、出栏率提高1.79%,3个指标差异显著(P<0.05),平均体重增加5.8 kg∕头、生产物料成本降低17.54元∕头,饲料费用、兽药费显著降低。建议规模化或有条件猪场安装过滤式垂直立体通风换气系统。

关键词: 空气过滤系统 废气除臭系统 垂直立体通风系统 空气质量 生产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小麦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估算方法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叶绿素含量是植物学和农业相关研究领域常用的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光合功能密切相关,但是现有的叶绿素含量的测定方法无法实现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功能的同步测定和关联分析。为解决该问题,本研究通过测定35个小麦品种旗叶的SPAD值和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分别使用不同时间的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的荧光值,以及33个常用荧光参数与对应叶片的SPAD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并使用室内和大田两组数据对回归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叶绿素荧光参数RC/CSm建立的线性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叶片的SPAD值,可以用于非严重逆境胁迫下小麦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估算,从而丰富无损测定小麦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方法,简化试验流程,实现小麦光合功能和叶绿素含量的同步测定与分析。

关键词: 叶绿素含量 小麦 SPAD 叶绿素荧光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养密度和硫辛酸对肉鸡血清指标、行为及骨骼发育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高饲养密度条件下饲粮中添加硫辛酸(LA)对肉鸡血清指标、行为及骨骼发育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状况良好、体重相近的1 530只2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随机分成3组,即常规饲养密度组(ND组,15只/m2,饲喂基础饲粮)、高饲养密度组(HD组,18只/m2,饲喂基础饲粮)和高饲养密度+LA组(HD+LA组,18只/m2,在基础饲粮在添加300 mg/kg LA),每组6个重复。试验期为3周。结果表明:1)与ND组相比,HD组肉鸡血清钙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下降(P<0.05),血清皮质酮(CORT)含量以及还原型辅酶Ⅱ氧化酶(NOX)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显著上升(P<0.05)。2)与ND组相比,HD组肉鸡行走、梳翅、采食频次与时间占比显著降低(P<0.05),而饮水频次以及饮水和趴卧时间占比显著升高(P<0.05)。3)与ND组相比,高饲养密度显著降低肉鸡胫骨与股骨直径、重量、密度、强度以及钙、磷、灰分和矿物盐含量(P<0.05)。4)与HD组相比,HD+LA组肉鸡血清钙含量和ALP活性显著升高(P<0.05),血清CORT含量以及NOX和MPO活性显著下降(P<0.05);采食频次和时间占比显著增加(P<0.05),饮水频次和趴卧时间占比显著降低(P<0.05);胫骨质量以及钙、磷含量与股骨密度、强度和钙含量显著上升(P<0.05)。综上所述,高饲养密度致使肉鸡发生氧化应激,改变了肉鸡行为,并使肉鸡骨骼质量下降,而饲粮中添加LA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饲养密度对肉鸡造成的损伤。

关键词: 饲养密度 硫辛酸 肉鸡 骨骼发育 行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体外模拟消化芝麻蛋白产生抗氧化肽的分离纯化与构效研究

核农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芝麻蛋白在胃肠道中产生抗氧化肽的结构与构效关系,本试验采用体外模拟消化水解芝麻蛋白,通过超滤水解液,制备液相分离,利用液质联用仪进行结构鉴定,合成相应多肽以验证活性,并对抗氧化活性最高的多肽开展构效关系研究和安全性预测。结果表明,芝麻蛋白经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共获得19条芝麻抗氧化肽,其中17条来自芝麻贮藏蛋白,2条来自芝麻非贮藏蛋白。源自非贮藏蛋白的HLFLSGVACFG具有最强的抗氧化活性,其活性中心可能位于His1,Phe3,Cys9。缩小Cys9羧基端取代基团,增大Leu2区域的取代基,增强N端带正电取代基和C端带负电取代基,有利于提高HLFLSGVACFG的抗氧化活性。经预测,该多肽无毒性与致敏性。上述结果表明,作为蛋白主体的芝麻贮藏蛋白生成抗氧化肽的同时,低含量的芝麻非贮藏蛋白因能产生高活性的抗氧化肽,也是重要的抗氧化肽前体。活性和安全性较高的HLFLSGVACFG具有研究利用价值。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芝麻蛋白在人体内产生抗氧化肽的规律、抗氧化肽组成及构效关系,深化了芝麻抗氧化肽的研究,为抗氧化肽结构修饰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芝麻11S球蛋白 芝麻7S球蛋白 结构鉴定 构效关系 安全性预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贝莱斯芽孢杆菌YB-145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及促生作用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寻对小麦具有促生作用并高效防治小麦纹枯病的优良菌株,首先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菌株YB-145对禾谷丝核菌、西瓜枯萎病菌、小麦根腐病菌、芹菜早疫病菌、花生果腐病菌、禾谷镰刀菌6种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然后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测序对该菌株进行鉴定;之后分别采用皿内水培法、盆栽法和田间试验测定菌株YB-145对小麦纹枯病的生物防治效果及对小麦的促生作用。结果表明,菌株YB-145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能够抑制上述6种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其中对禾谷丝核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明显。该菌株还能够产生IAA(吲哚乙酸)和铁离子载体,具有分泌蛋白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1×107、1×108cfu/mL YB-145菌悬液浸种能显著提高小麦根鲜质量、地上部鲜质量和地上部高度,并且1×108cfu/mL YB-145菌悬液浸种对小麦幼苗纹枯病的防效达到73.31%。田间试验结果显示,YB-145菌液拌种处理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高达63.37%,使小麦增产8.2%,与化学农药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拌种处理(药剂对照)的防治效果(73.65%)和增产率(5.8%)没有明显差异。因此,贝莱斯芽孢杆菌YB-145是一株具有生防潜力的菌株,可用于小麦纹枯病的防控。

关键词: 贝莱斯芽孢杆菌 禾谷丝核菌 小麦纹枯病 促生作用 生物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密度伴生麦对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伴生麦胁迫导致小麦产量降低的生理机制,以伴生麦和栽培小麦矮抗58、周麦26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密度[0(CK)、10、40、100、200株/m2]伴生麦胁迫对小麦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伴生麦密度为10~200株/m2时,小麦拔节期、扬花期、灌浆期叶片SPAD值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在伴生麦200株/m2处理下,矮抗58和周麦26在拔节期、扬花期、灌浆期的SPAD值分别下降20.05%、13.79%、8.34%和15.46%、9.12%、8.65%。扬花期,在伴生麦密度为200株/m2时矮抗58和周麦26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气孔限制值(Ls)均显著下降。灌浆期,随着伴生麦密度增加,矮抗58和周麦26的Pn、Gs、Ci、Tr、Ls、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Ⅱ)、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 P)总体上较CK显著降低,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则显著升高。伴生麦胁迫下矮抗58和周麦26的产量均较CK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18.92%~52.08%和8.27%~42.70%。因此,在伴生麦胁迫下,栽培小麦叶片的光合能力、光能转化效率降低是导致小麦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伴生麦 栽培小麦 光合能力 叶绿素荧光参数 光能转化效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