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6000条记录
基于多世代分离群体的花生网斑病抗性遗传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花生网斑病抗性的遗传规律,以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的2个亲本组配的2个多世代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分离群体分析方法(SEA)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花生网斑病的抗性遗传表现为E-1(MX2-ADI-AD)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与抗性相关的主基因遗传率在不同群体材料(W1701:YH×G99,W1702:G99×YH)中分别表现为80.09%和88.29%,基因的遗传效应以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为主。研究结果为花生网斑病抗性基因定位和抗性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花生 网斑病抗性 遗传模型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性多花黑麦草的防除技术

中国植保导刊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多花黑麦草是河南省麦田恶性杂草,近年来对常用除草剂的抗性上升,防除难度加大,将砜吡草唑、吡氟酰草胺、甲基二磺隆、唑啉草酯等药剂进行组合,采取"一封一杀"或"封杀结合"的方式开展防除试验,通过比较各处理防除多花黑麦草效果和处理区小麦产量,筛选出应用效果较好的防除方式.

关键词: 多花黑麦草 抗药性 一封一杀 封杀结合 除草效果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诱捕方式对河南原阳越冬代劳氏黏虫的诱捕效果

中国植保导刊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索农业害虫劳氏黏虫(Leucania loreyi)的有效监测方法,于2020-2021年利用性诱剂诱捕器和虫情测报灯对河南原阳越冬代劳氏黏虫田间种群进行了监测及种群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在监测期间,性诱剂诱捕器和测报灯均能诱捕到劳氏黏虫成虫.其中,2020年和2021年单个性诱剂诱捕器监测期内累计诱捕成虫分别为(642.33±17.56)头和(129.67±13.20)头,明显高于同期测报灯(分别诱到29头和12头)的诱虫量,且在5月中旬可见明显的诱虫高峰.本研究可为今后劳氏黏虫的种群动态监测和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劳氏黏虫 越冬代 性诱剂 测报灯 监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怀地黄脱毒技术的优选

植物生理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一种简单、快速、高效的怀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脱毒方法,以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复合感染的怀地黄‘怀丰’组培苗1.5 cm左右的茎段(具1节、1叶)和具2个叶原基的茎尖分生组织为实验材料,对其分别进行化学药剂和电流刺激处理。化学药剂处理中,将其分别接入含有利巴韦林、2-硫脲嘧啶、阿昔洛韦的MS+0.5 mg·L-1 6-BA+0.1 mg·L-1 GA3+0.1 mg·L-1 NAA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三种化学药剂均设置0、10、20、30 mg·L-1 4个浓度梯度;电流刺激处理中将上述两种材料分别用5、15、30 m A电流刺激0、1、5、10 min后接种到MS+0.5 mg·L-1 6-BA+0.1 mg·L-1 GA3+0.1 mg·L-1NAA培养基中;培养期间观察培养物的生长情况,30 d后统计其株高、生根情况等,并采用RT-PCR检测脱毒效果。结果显示:3种化学药剂对茎尖、怀地黄茎段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是2-硫脲嘧啶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当其浓度为20 mg·L-1时成苗率为20%,生长过程中部分植株出现死亡,30mg·L-1时,植株全部死亡。电流刺激不仅提高了怀地黄茎尖脱毒效果,且适当的电流处理可促进怀地黄植株的生长,特别是在15 m A、5 min的处理下,脱毒率为75%,且茎尖苗增殖了5倍。电流刺激茎尖处理获得的脱毒苗长势健壮,叶片浓绿,且叶片内毛蕊花糖苷、梓醇含量分别为病毒苗的1.65、3.03倍。因此电流刺激茎尖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怀地黄脱毒方法,该技术可为其他中药材脱毒苗的研究、生产应用提供示范参考作用。

关键词: 怀地黄 脱毒苗 茎尖 化学药剂 电流刺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减施下施用炭吸附聚谷氨酸叶面肥对夏玉米产量、氮素累积和转运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田间试验设置正常氮和减氮20%两个施氮水平,每个氮处理下设置不喷施、3或8叶期小剂量喷施炭吸附聚谷氨酸(1.8 kg/hm2)、3或8叶期大剂量喷施(3.6 kg/hm2)等5个处理,研究氮肥减施下喷施炭吸附聚谷氨酸对玉米植株干物质和氮素累积分配及子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处理对各器官干物质量的累积分配无显著影响,氮肥减施后氮素累积量明显降低,但子粒中氮素分配比例提高5.6%.与不喷施相比,3叶期喷施显著增加干物质和氮素累积量,子粒氮素分配比例在8叶期小剂量喷施下最高为61.39%,8叶期喷施显著提高了营养器官花后氮素转运量和转运效率.喷施处理显著提高了果穗行粒数,正常氮下3叶期小剂量喷施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1.87 t/hm2o氮肥减施小剂量喷施下的产量与正常氮不喷施处理无显著差异,因此,在夏玉米生产中,氮肥减施20%下3或8叶期喷施炭吸附聚谷氨酸1.8 kg/hm2能够维持玉米产量.

关键词: 玉米 氮肥减施 炭吸附聚谷氨酸 氮素累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秸秆还田量对砂姜黑土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及细菌群落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砂姜黑土区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小麦-玉米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2年的大田试验,分析了0、1/3、2/3和100%玉米秸秆还田量处理(CK、S3、S6和S9)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及细菌群落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S6和S9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12.9%和14.4%)、碱解氮(21.4%和25.6%)、有效磷(17.9%和20.5%)和速效钾含量(25.9%和29.8%).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脲酶、纤维素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22.5%~44.6%、23.9%~52.1%和16.6%~46.7%,且S6和S9处理较CK处理显著提高了木聚糖酶活性(32.7%和21.2%)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53.5%和54.4%).与CK处理相比,S6和S9处理细菌群落多样性显著增加,而S3处理则无显著变化.放线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优势细菌门,其中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在秸秆还田处理下显著降低了2.6~4.7个百分点,而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在S6和S9处理下显著增加了3.8、4.9个百分点;热酸菌属、布氏杆菌属和芽孢杆菌属为优势细菌属,其中芽孢杆菌属相对丰度在秸秆还田处理下显著增加了1.2~2.9个百分点,而布氏杆菌属相对丰度在S6和S9处理下显著降低了1.4、1.8个百分点.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脲酶是影响细菌群落组成的关键因子.综上,在砂姜黑土区,2/3(6000 kg·hm-2)和100%玉米秸秆还田量(9000 kg·hm-2)均能够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及生物学特性,可根据当地情况选择适宜用量.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秸秆还田 酶活性 细菌多样性 微生物群落 冗余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瓜新品种菊城红颜的选育

中国瓜菜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菊城红颜是以开封1307为母本、开封1239为父本选育而成的杂交1代西瓜新品种.该品种在露地爬地栽培模式下全生育期97 d左右,果实发育期28 d左右,早熟性好;果实高圆形,果皮绿色覆墨绿色齿条,果皮硬,耐贮运;田间植株表现为易坐果,平均单瓜质量4.9 kg,667 m2产量在3600 kg以上;瓜瓤红色,瓤质酥脆,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为13.5%左右,边部10.7%左右.该品种植株分枝力强,综合抗性较好,适合河南省及周边省份露地和保护地栽培.2021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关键词: 西瓜 新品种 菊城红颜 早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地黄不同时期内生促生细菌的筛选及其促生特性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地黄中开发优势菌种资源并分析促生特性,为开发地黄微生物专用促生菌肥提供基础.采用稀释平板法,以地黄不同时期根、茎、叶为材料分离内生细菌,根据形态学、生理生化、16S rRNA分析进行分类归属.选出54株内生细菌对产IAA、铁载体活性,溶磷以及固氮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在不同时期共分离出512株内生细菌,将其归类为54组,每组选出1株进行检测,其中41株具有产IAA的能力;29株具有溶磷能力;28株具有产铁载体能力;25株具有固氮能力.该结果为研究地黄专用微生物促生菌肥提供参考,并为后续微生物促生菌肥应用到地黄大田实验中奠定基础.

关键词: 地黄 分离鉴定 内生细菌 促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30年河南省小麦病虫草害发生演变特点分析

中国植保导刊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基于监测数据及统计资料,总结分析了近30年河南省小麦主要病虫草害发生演变特点。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病虫草害种类多,主要病虫害发生为害严重。1991年以来,小麦纹枯病、白粉病、蚜虫、麦蜘蛛等持续发生为害较重,赤霉病、叶锈病等上升为主要病害,条锈病近年呈回升态势,地下害虫、吸浆虫等发生为害呈下降趋势。此外,在黏虫、黑穗病等病虫基本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茎基腐病、孢囊线虫病等新病虫出现、发生范围扩大。麦田杂草发生为害严重、优势种群发生变化。根据病虫害发生为害的新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监测预警措施。

关键词: 小麦 病虫草害 演变特点 监测预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白忍冬花青素合酶编码基因rLjANS1的克隆、表达分析及其与花色苷积累的关系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花青素合成酶是植物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为了探究花青素合成酶编码基因在红白忍冬花色苷合成中的作用,在分析忍冬、红白忍冬转录组数据的基础上,用逆转录PCR(RT-PCR)技术从红白忍冬中分离得到1个编码花青素合成酶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将其命名为rLjANS1.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1068 bp,编码355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rLjANS1编码蛋白具有植物ANS特有的2OG-FeⅡ_Oxy氧化酶结构域,与蓝果忍冬、榴莲、雷公藤、三七等植物ANS蛋白序列的同源相似性较高,荧光定量PCR和花色苷含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rLjANS1基因表达量与花色苷含量呈明显正相关,说明rLjANS1在红白忍冬花色苷代谢及色泽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红白忍冬色泽形成机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红白忍冬 花青素合成酶 生物信息学分析 相关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