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2124条记录
基于SLAF-seq技术构建亚麻高密度遗传图谱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大量开发SNP用于构建亚麻高质量的连锁遗传图谱,以亚麻品系R43为母本,LH-89为父本,通过杂交构建F2群体,采用SLAF-seq技术,对两个亲本和F2群体100个个体进行高通量测序、SNP标记的开发及亚麻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对参考基因组进行电子酶切预测,最终确定使用HaeⅢ和RsaⅠ酶,酶切片段大小在314~414bp的序列定义为SLAF标签。其次,对基因组DNA进行酶切和SLAF文库构建。最后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得测序数据,进行多态性SLAF的鉴定和SNP标记的发掘,采用High Map软件构建亚麻高密度遗传图谱。通过高通量测序,共获得196.29M reads,平均质量Q30为81.95%,平均GC含量为38.64%。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获得260 380个SNP标记,其中有4 547个SNP为高质量SNP标签,用于标记的定位和图谱的构建。共构建15个连锁群,总图距为2 632.94c 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0.92c M。这是在亚麻中首次应用SNP标记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为亚麻的遗传研究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亚麻 SLAF-seq技术 高通量测序 SNP标记 高密度遗传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弱势粒库活性与籽粒内源激素及多胺含量的关系

作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籽粒形成期的库活性是弱势粒败育或灌浆受限的核心限制因子,明确弱势粒中内源激素及多胺水平对其库活性的调控机制,对探索密植条件下玉米弱势粒调控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典型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和先玉335为材料,在控制授粉条件下(不完全授粉Ic P、完全授粉CP),比较分析了成功发育弱势粒(Ic P处理)和发育不良弱势粒(CP处理)的内源激素及多胺水平差异及其与库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和年度对籽粒库活性、内源激素和多胺水平整体无显著影响。Ic P处理下弱势粒的可溶性酸性蔗糖转化酶(SAI)活性显著高于CP处理,平均差异和最大差异分别达13.5%和21.8%。在玉米籽粒形成期,弱势粒中玉米素和玉米素核苷(Z+ZR)、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含量在两种控制授粉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弱势粒中多胺含量表现为Ic P处理显著高于CP处理,而乙烯释放速率则恰恰相反。弱势粒中SAI活性与多胺含量显著正相关,而与乙烯释放速率显著负相关,且多胺含量与乙烯释放速率显著负相关。可见,在玉米籽粒形成期,其弱势粒中Z+ZR、IAA、GA3和ABA与其库活性即SAI活性无关;弱势粒库活性主要受多胺和乙烯含量影响,多胺促进SAI活性而乙烯则抑制其活性,二者的平衡关系决定了弱势粒成功发育与否;多胺和乙烯平衡关系受同化物质供应水平的调控。

关键词: 玉米 弱势粒 库活性 激素 多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绵羊下丘脑催产素神经元分布的研究

中国兽医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催产素(oxytocin,OXT)在动物分娩、维持哺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OXT对能量代谢亦具有积极作用。尽管OXT在小鼠、大鼠、猕猴等动物脑部有广泛的分布表达,但OXT在绵羊下丘脑的表达部位和神经投射通路尚无报道,成为限制研究其生物学功能的瓶颈之一。本试验以绵羊下丘脑为主要研究材料,运用免疫荧光技术明确了OXT神经元在下丘脑的表达分布。结果显示,OXT神经元集中分布在绵羊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区域,在视上核(supraoptic nucleus,SON)有零星表达,且均具有较为明晰神经元胞体及纤维结构,这种分布与小鼠的表达部位呈现高度一致。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OXT在绵羊能量代谢方面发挥的生物学作用奠定了免疫学基础。

关键词: 催产素 绵羊 下丘脑 室旁核 神经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覆膜方式对旱作农田土壤水热状况及向日葵产量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地膜覆盖对旱作农田土壤水热状况、向日葵产量及减轻土壤风蚀效果的影响,通过大区试验对不同覆膜方式和覆膜时间处理的土壤温度、水分,向日葵生长状况、产量及土壤风蚀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土壤温度表现为春季全覆膜>秋季半覆膜>春季半覆膜、全覆膜处理>半覆膜处理、垄上覆膜测定点>垄沟覆膜测定点;与春季半覆膜相比,春季全覆膜和秋季半覆膜全生育期累积地温分别增加了71.70℃和55.42℃,出苗时间分别提前了3d和1d,开花时间分别提前2d和1d,花期分别延长3d和1d,子实空秕率分别降低8.44和7.05个百分点,增产率分别为19.82%和9.84%,作物耗水量分别降低了5.82%和8.1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70和0.73kg/(hm~2·mm);秋季半覆膜可降低土壤风蚀量,与大面积裸露农田相比可以降低土壤风蚀量73.87%左右,而且有利于增加冬春雨雪的储集,减少地表蒸发。试验认为春季全覆膜和秋季半覆膜具有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贮水量、促进向日葵提前出苗和开花并延长花期、增加向日葵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作用,秋季半覆膜还具有减轻土壤风蚀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 旱作农田 覆膜方式 覆膜时间 水热状况 向日葵 土壤风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向日葵核心种质资源基础类群划分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向日葵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同时也是一种潜在的能源植物,其核心种质资源基础类群的划分可为向日葵远缘杂交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形态学标记与RAPD标记相结合的方法,利用UPGMA聚类法对50份向日葵核心种质资源材料亲缘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态学标记法结果显示,50份供试种质资源可分为三大类群,其中第Ⅰ类群27份种质,第Ⅱ类群22份种质,第Ⅲ类群只包含1份种质,进一步研究表明,供试种质资源的种质地理分布以及用途与聚类结果关联性较强。同时,分子标记的UPGMA聚类结果也验证了上述结论;RAPD分子标记聚类法也将供试材料分为三大类群,其中第Ⅰ类群26份种质,第Ⅱ类群23份种质,第Ⅲ类群包含1份种质,形态学与RAPD聚类结果的吻合率为96.30%;形态学标记结果与RAPD标记分类结果可靠。

关键词: 向日葵 形态学 RAPD 类群划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酸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和乳脂肪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油酸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和乳脂肪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中国荷斯坦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为试验材料,经纯化培养后,培养基中添加0(对照)、50、100、200、400μmol/L油酸,继续培养24 h。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利用试剂盒检测胞内甘油三酯的含量;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乳脂肪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油酸浓度为200、400μmol/L时,BMECs相对增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其他试验组(P<0.05);添加100、200μmol/L的油酸促进了胞内甘油三酯的合成(P<0.05);添加油酸上调了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基因表达量,50μmol/L的油酸显著上调了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Gγ)基因表达量(P<0.05),100~400μmol/L的油酸显著抑制了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脂肪酸结合蛋白3(FABP3)、固醇调节原件结合蛋白1(SREBP-1)基因表达量。综上所述,50~100μmol/L的油酸对BMECs乳脂肪合成具有较好的促进效果。

关键词: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 油酸 细胞活力 甘油三酯 乳脂肪合成相关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包头地区不同产犊季节奶牛产奶量和泌乳曲线解析

家畜生态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连续5年每月定期测定不同产犊季节奶牛2 179头次的产奶量,绘制季节性产奶量变化曲线、泌乳曲线,并计算305d产奶量,探讨不同产犊季节奶牛产奶量和泌乳曲线及其机理。结果表明,3~8月份产奶量较高,促进产奶潜力的正常发挥,而9~2月份产奶量较低,阻碍产奶潜力的发挥,两个阶段产奶量差异显著(P<0.05);春、冬、秋、夏产犊时奶牛305d产奶量分别为8 298.5、8 280.2、8 139.2、7 924.5kg,其中春冬与夏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秋与夏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产犊季节奶牛泌乳曲线变化趋势不同。包头地区不同产犊季节奶牛305d产奶量,春冬季最高、夏季最低,而秋季居中。其305d产奶量取决于一个泌乳期中促进(或阻碍)产奶潜力发挥季节的产奶天数长短和所处泌乳阶段。

关键词: 奶牛 产犊季节 305d产奶量 泌乳阶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沙蒿生物质炭在沙土中的降解特征

土壤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炭化条件下沙蒿生物质炭的有机组分、炭化过程和降解特性。于不同炭化条件下无氧炭化制备沙蒿生物质炭并进行沙地封存。结果表明:H、O和N元素的质量分数及H/C、O/C和(N+O)/C均随炭化温度的升高和炭化时间的延长呈先降低后稳定的变化趋势,升温速率对其无显著影响。而C则呈相反趋势且均在炭化温度>600℃、炭化时间>60 min以后基本达定值,上述指标(H、O、N、H/C、O/C、(N+O)/C和C)的稳定值分别约为29.3 g/kg、79.8 g/kg、11.2 g/kg、0.40、0.07、0.08和879.7 g/kg。生物质炭的降解速率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炭化时间的延长和施用量的增大而降低,其半衰期为2~12年。综上,沙蒿的炭化既是有机组分富碳、去极性官能团的过程,同时也是芳香性增强、亲水性和极性减弱的过程,施用量和炭化温度是影响生物质炭降解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 沙蒿 生物质炭 有机组分 沙土 降解周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驱虫药物对内蒙古呼盟地区绵羊胃肠道线虫驱杀效果研究

中国兽医杂志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草原放牧绵羊胃肠道线虫对目前常用驱虫药物的耐药情况,本研究选取呼伦贝尔草原放牧地区绵羊,采用伊维菌素、丙硫咪唑、氯氰碘柳胺钠分组给药,运用粪便虫卵减少试验进行耐药性田间检测。结果显示,伊维菌素组和丙硫咪唑组给药后30 d内试验所设时间点均无羊只粪便虫卵转阴,且平均EPG仍达800以上;氯氰碘柳胺钠组则在60 h时虫卵即开始全部转阴,30 d时仅有少数羊只检出虫卵。本试验结果进一步证实该地区绵羊胃肠道线虫对伊维菌素和丙硫咪唑产生了较强的耐药性,而对氯氰碘柳胺钠则相对敏感,研究结果为有效地防控家畜寄生虫病提供重要的基础研究资料。

关键词: 伊维菌素 丙硫咪唑 氯氰碘柳胺钠 胃肠道线虫 耐药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粮中添加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对奶牛产奶性能及乳脂中共轭亚油酸含量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对奶牛产奶性能及乳脂中共轭亚油酸(CLA)含量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600±29)kg、胎次2~3胎、泌乳期(158±3)d及泌乳量(22.8±1.8)kg/d的泌乳期荷斯坦奶牛15头,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3组,每组5头,进行为期40 d的饲养试验,其中1~9 d为预试期,10~40 d为正试期。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组和试验2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96和160 g/(d·头)的黄花蒿乙醇提取物。结果表明:整个试验期间,2个试验组的产奶量(第24、31和40天)、乳脂率、乳脂产量、乳蛋白率、乳蛋白产量、非脂固形物含量以及乳脂中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短链脂肪酸、中链脂肪酸和长链脂肪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个试验组的乳脂中CLA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30.7%和38.6%,其中试验2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由此得出,饲粮中添加适量的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对奶牛产奶性能没有明显影响,但可以提高其乳脂中CLA含量,从而优化乳脂中脂肪酸的比例。

关键词: 奶牛 黄花蒿乙醇提取物 产奶性能 乳脂 共轭亚油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