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TMR青贮中存在的乳酸菌对意大利黑麦草青贮的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研究了25℃和35℃贮存时,TMR青贮中存在的乳酸菌Lactobacillus panis、Lactoba-cillus frumenti以及Lactobacillus farciminis对意大利黑麦草青贮的发酵品质、有氧稳定性及其微生物群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温度贮存青贮的p H值差异不显著,相同温度的添加组的p H值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5℃贮存的青贮乳酸含量极显著高于35℃贮存青贮(P<0.01),相同温度贮存,添加组乳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温度贮存青贮的醋酸含量无显著性差异,25℃贮存L.panis和L.frumenti添加组醋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L.farciminis组(P<0.05)。青贮饲料开封后,在空气中放置一周后,所有青贮的p H值都升高,表明发生了有氧变败。TMR青贮中存在的乳酸菌的添加可以改变意大利黑麦草青贮的发酵产物,但是抑制有氧变败的作用较小。


鄂尔多斯细毛羊后备母羊牧草采食量测定
《家畜生态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讨鄂尔多斯细毛羊后备母羊四季放牧采食情况,试验采用饱和烷烃法对鄂尔多斯细毛羊四季放牧采食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细毛羊后备母羊春、夏、秋、冬四季放牧日采食量分别为(2.69±0.28)kg、(1.67±0.22)kg、(1.70±0.30)kg、(0.85±0.17)kg。其中后备母羊以春季采食量最高,显著高于(P<0.05)夏季和秋季,春、夏、秋三季均极显著高于冬季(P<0.01)。在放牧条件下,后备母羊应根据草场营养供给情况在冬季进行适当补饲。


乳酸菌与纤维素酶对草甸草原天然牧草青贮品质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探讨不同添加剂对天然牧草青贮的影响,提高天然牧草青贮的利用效率,指导天然牧草的生产与利用。本研究以草甸草原盛花期的天然牧草为材料,设置6个处理组,分别为SLAB(真空袋,乳酸菌(2×10~5cfu·g~(-1)))、SCE(真空袋,纤维素酶(0.8g·kg~(-1)))、SCK(真空袋,无添加,对照)、BLAB(青贮窖,乳酸菌(2×10~5cfu·g~(-1)))、BCE(青贮窖,纤维素酶(0.8g·kg~(-1)))、BCK(青贮窖,无添加,对照),每组3个重复,青贮60d后对不同添加天然牧草青贮饲料的微生物组成、发酵品质、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添加剂组青贮效果均较好。添加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均可显著提高天然牧草青贮的乳酸菌含量、乳酸含量和乳酸/乙酸含量(P<0.05),青贮乳酸菌组乳酸菌含量高于纤维素酶组,添加剂提高蛋白质保存率(P<0.05),显著提高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利用率(P<0.05),显著降低pH、氨态氮/总氮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P<0.05),显著降低酵母菌含量(P<0.05),对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表明,乳酸菌更适于用作天然牧草青贮饲料的添加剂,可在草原牧区将天然牧草由小包装青贮向大规模青贮推广应用。


针茅草颗粒加工工艺对绵羊牧食行为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不同加工条件下的针茅草颗粒的质量主要受粉碎粒度、颗粒直径、原料含水量等因素影响,通过L4(23)正交试验,形成四组加工处理条件,对不同加工条件下绵羊的牧食行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原料含水量对绵羊的牧食没有影响,粉碎粒度和颗粒直径对绵羊的牧食行为影响较显著。粉碎粒度为6mm的草颗粒的采食率、昼夜反刍时间、反刍周期显著高于粉碎粒度为8mm的草颗粒(P<0.05),而休息时间和游走时间显著低于粉碎粒度为8mm的草颗粒(P<0.05);粉碎粒度6mm、颗粒直径6mm的草颗粒的昼夜反刍食团数显著高于粉碎粒度8mm、颗粒直径8mm的草颗粒(P<0.05)。综上所述,针茅典型草原牧草在粉碎粒度为6mm、颗粒直径为6mm条件下加工成草颗粒,绵羊的采食率最高,反刍效率最佳。


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灌浆期光合性能日变化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灌浆期光合性能日变化的影响,对灌浆期干物质积累、转运以及产量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以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2008年设置的长期耕作定位试验为基础,分析了免耕秸秆不还田(NT)、免耕秸秆还田(NTS)、旋耕秸秆不还田(RT)、旋耕秸秆还田(RTS)、深松秸秆不还田(DT)、深松秸秆还田(DTS)、翻耕秸秆不还田(CT)和翻耕秸秆还田(CTS)耕作处理对冬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特性日变化、光响应曲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灌浆期旗叶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和气孔导度日变化的影响均呈双峰曲线变化趋势,秸秆还田下不同耕作方式的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高于相应的秸秆不还田处理;各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旗叶胞间CO2浓度日变化的影响均呈"广口V型"双峰曲线变化趋势;除DTS、RTS和RT处理冬小麦旗叶的蒸腾速率日变化规律呈单峰曲线变化外,其他各处理冬小麦旗叶的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变化趋势.模拟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以DTS处理最大,分别比NT、DT、RT、CT、NTS、RTS和CTS处理增加了20.0%、21.7%、19.7%、21.5%、0.8%、12.1%和4.2%;秸秆还田条件下各处理的光响应曲线拟合程度均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DTS籽粒产量最高,RTS次之,CTS再次,CT处理最小,DTS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比NTS、RTS、CTS、NT、DT、RT和CT处理高10.8%、1.3%、2.1%、5.4%、11.9%、12.4%和12.6%.通过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日变化趋势可得,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技术,特别是DTS和NTS处理可减缓光合午休现象,使冬小麦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有利于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提高.


体外法研究酵母发酵饲料对瘤胃发酵参数及瘤胃细菌数量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利用体外法研究日粮中添加酵母发酵饲料对瘤胃发酵参数及瘤胃细菌数量的影响。对照组只含培养底物,试验组在培养底物基础上添加酵母发酵饲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测定瘤胃细菌总数和6种瘤胃功能细菌的数量,同时测定发酵液的产气量、pH、挥发性脂肪酸(VFA)等体外发酵参数。结果表明:酵母发酵饲料能够显著提高瘤胃细菌总数(P<0.05),促进溶纤维丁酸弧菌、埃氏巨型球菌、黄色瘤胃球菌、白色瘤胃球菌和琥珀酸丝状杆菌的生长繁殖(P<0.05),显著降低牛链球菌数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产气量显著增加(P<0.05);添加酵母发酵饲料也显著提升了氨态氮(NH_--3-N)的浓度(P<0.05)和菌体蛋白(BCP)浓度(P<0.05);试验组乙酸、丁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酵母发酵饲料对pH无显著性影响(P>0.05)。
关键词: 酵母发酵饲料 瘤胃细菌 体外法 qPCR 瘤胃发酵参数


蒙古羊与杜蒙F1代羔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评价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蒙古羊与杜泊羊的杂交优势,试验测定了以蒙古羊为母本、杜泊羊为父本的杜蒙F1代羔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结果表明:杜蒙F1代羔羊前胸宽深,后躯丰满,肉用体型表现优于蒙古羊羔羊;杜蒙F1代羔羊屠宰性能各项指标好于蒙古羊羔羊,其中胴体重、净肉重、净肉率、屠宰率显著高于蒙古羊羔羊(P<0.05);杜蒙F1代羔羊肉色鲜红,亮度(L*值)、红度(a*值)大于蒙古羊羔羊,而黄度(b*值)小于蒙古羊羔羊;杜蒙羊F1代羔羊股二头肌、臂三头肌、背最长肌嫩度也优于蒙古羊羔羊相应部位;股二头肌、臂三头肌肌内脂肪含量高于蒙古羊羔羊。说明以蒙古羊为母本、杜泊羊为父本的杂交组合可提高肉羊屠宰性能,改善羊肉色泽及嫩度。
关键词: 蒙古羊 杂交优势 屠宰性能 肉品质 脂肪 嫩度 色泽 熟肉率


草原放牧奶牛采食量测定及营养监测的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牧草生长时期对草原放牧奶牛牧草采食量和营养摄取情况的影响,为优化补饲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饱和链烷烃技术测定了不同牧草生长时期(牧草生长幼嫩期、旺盛期和枯黄期)放牧奶牛干物质采食量(DMI)和干物质消化率(DMD),同时测定了牧草营养成分。参照中国奶牛饲养标准,分析了不同牧草生长时期奶牛营养盈亏情况。结果表明:与枯黄期相比,放牧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干物质消化率在牧草幼嫩期、旺盛期差异显著(P<0.05);奶牛采食到的营养水平在牧草旺盛期和幼嫩期与枯黄期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参照奶牛饲养标准,在现行载畜量和放牧强度下,放牧奶牛干物质采食量都不能满足,营养需要不同程度缺乏,尤其是牧草枯黄期全部营养都不能满足需要。说明草原放牧奶牛采食量和摄取营养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准确掌握奶牛采食量情况对奶牛进行优化补饲和科学放牧管理十分重要。
关键词: 草原 放牧奶牛 采食量 营养监测 饱和链烷烃 优化补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