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2124条记录
西芹鲜根六次醇层物化感物质的分离及其对黄瓜枯萎病菌的化感作用

北方园艺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西芹鲜根为试材,经乙醇浸提后,采用注层析法、化感作用检测法和GC-MS检测法,研究了西芹鲜根乙醇浸提液经第5、6次层析分离获得各层析流分与黄瓜枯萎病菌共培养,并计算出化感效果筛选出最佳流分,最后通过GC-MS检测出6次醇层物最佳流分中的化感物质成分,从而达到西芹鲜根中化感物质成分的纯化目的。结果表明:各流分均对黄瓜枯萎病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其化感效果与乙醇对照差异显著,第5次层析最佳流分为RE211018、RE29554、RE62359和RE68656,化感效果(相对于乙醇对照)依次为63.05%、70.84%、69.38%和59.16%;第6次层析最佳流分为RE2110186、RE295548、RE623597和RE686568,其化感效果(同上)分别提高至70.14%、71.38%、64.84%和60.63%。西芹鲜根第6次醇层物4个最佳流分中含有酚类、酯类、胺类和烷烃类共4类11种化感物质,分别为2,4-二叔丁基苯酚、8,11-十八碳二烯酸甲酯、芥酸乙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丁基2-乙基己基酯、邻苯二甲酸丁基酯2-戊基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Z)-9-十八烯酸酰胺、二十七烷和3-乙基-5-(2-乙基丁基)十八烷。

关键词: 西芹鲜根 6次醇层物 层析分离 黄瓜枯萎病菌 化感作用 化感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控和埋置褪黑激素促进绒山羊长绒的皮肤毛囊差异表达基因网络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光控增绒和埋置褪黑激素促进绒山羊在非产绒季节(5—8月份)长绒的皮肤毛囊差异表达基因之间的互作关系,并筛选出皮肤毛囊发育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以Agilent绵羊的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杂交获得的光控增绒羊皮肤差异表达的99个基因及埋置褪黑激素绒山羊皮肤差异表达的83个基因作为研究对象,结合NCBI数据库,利用RStudio程序包和Cytoscape 3.3.0构建差异基因网络并分析。光控增绒试验组差异基因构建了1个主网络和4个小网络;对照组差异基因构建了1个主网络和5个小网络。与表达量结合分析基因网络发现,K25、KAP16-2基因上调促进ISG17、RSRP1、GIMAP1和CYTIP基因的下调,间接促进TNFAIP6基因的下调;CYP17A1、V15和K2-12(K85)基因的上调促进ddit3基因的下调;KAP16-3基因促进CYP17A1基因的同时抑制CYP1A1基因。埋置褪黑激素试验组差异基因构建了2个主网络和7个小网络,对照组差异基因构建了3个主网络和1个小网络。与表达量结合分析基因网络发现,CTNNB1基因的上调促进COL3A1基因的下调;FLT-1基因的上调促进CGA基因的上调和COL1A2基因的下调;PAX6基因的上调促进DOK4基因的上调和LOC101110099基因的下调;P450基因的上调促进BLG基因的下调。光控增绒羊皮肤中筛选出来的基因中角蛋白、角蛋白关联蛋白、CYP17A1、SP-D等23个显著上调基因和CYP1A1、COL6A5、LOC100101238、ddit3等13个显著下调基因对光控增绒羊皮肤毛囊提前进入兴盛期有重要作用;埋置褪黑激素的绒山羊皮肤中筛选出来的基因中CTNNB1、PAX6、DOK4、LOC105602529等13个显著上调基因和酪蛋白家族、胶原蛋白类、LOC101110099等12个显著下调基因之间的信号传导增强,从而促进绒山羊绒毛进入兴盛期。

关键词: 绒山羊 光控增绒 褪黑激素 差异表达基因 网络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CO_2加富对日光温室秋冬茬甜椒光合生理及低温适应性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低温适应性能较好的"帅椒六号"甜椒为试材,设置(600±50)μL·L~(-1)(T1)与(1 200±50)μL·L~(-1)(T2)2个CO_2加富施肥处理,以不施用CO_2为对照(CK),门椒坐住后测定辣椒叶片光合生理指标SPAD值及Rubisco、RCA活性和耐低温性指标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研究了长期加富CO_2对甜椒光合生理和低温适应性的影响,以期为冬季在北方地区甜椒种植提供技术参考。结果表明:随着气温降低,各处理甜椒净光合速率、叶片SPAD值、叶片Rubisco和RCA活性均呈显著下降趋势。T2处理在处理30d后甜椒叶片净光合速率在各时段均显著高于CK和T1处理,较CK分别提高23.65%、37.51%、35.67%、16.86%、16.55%;处理60d后,T2净光合速率在11:00、13:00、15:00和17:00等4个时段均显著高于CK和T1处理,较CK分别提高33.16%、30.14%、16.97%、24.71%。T2处理在处理30、60d时,甜椒叶片SPAD值均显著高于CK。处理30d和60d,Rubisco活性均表现为T2处理显著高于CK和T1处理,分别比CK高15.8%、10.9%。RCA活性在处理30、60d均表现为T2处理均显著高于CK,比CK高9.96%、8.56%。不同处理下甜椒叶片SOD、POD和CAT活性表现为T2>T1>CK,T2处理显著高于CK和T1处理。不同处理下甜椒叶片丙二醛含量T2处理显著低于T1处理和CK。可溶性糖含量表现为T2>T1>CK,各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综上,在秋冬茬日光温室进行1 200μL·L~(-1) CO_2加富施肥可有效增强甜椒光合作用,提高甜椒在低温环境中的适应性,对于甜椒进行越冬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CO2加富 甜椒 光合生理 耐低温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对科尔沁羊草割草场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连续3年研究切根基础上的施肥对科尔沁羊草(Leymus chinensis)割草场植物群落特征、草地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设置4个肥料添加梯度,分别为CK(对照)、NP1(尿素75 kg/hm~2+磷酸二铵45 kg/hm~2)、NP2(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90 kg/hm~2)和NP3(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135 kg/hm~2)。结果表明,施肥当年(2014年),施肥促使群落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增加,对群落密度和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影响,其中NP3处理下的地上生物量为416.65 g/m2,是对照区的2.3倍;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建群种羊草的重要值降低,而1年生植物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的重要值大幅升高。施肥第2年(2015年),施肥处理显著增加了群落高度和地上生物量,对群落盖度、密度和群落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影响,其中NP3处理下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区,但是CK、NP1和NP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建群种羊草的重要值有增加的趋势。施肥第3年(2016年),施肥对群落高度和盖度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增加了群落密度,其中NP2、NP3处理下的群落密度分别为574.67、566.00株/hm~2,显著高于CK的293.00株/hm~2;NP1、NP2、NP3处理下的地上生物量分别高于对照区26.64%、18.26%、63.49%,但差异不显著;施肥处理的羊草重要值都升高至50%以上,最高达70.07%;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且与CK差异显著,NP2和NP3处理下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指数降低,且与CK区差异性显著,Pielou均匀度指数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物理改良切根和施肥相结合可以促进优势物种羊草的生长,有利于草地生产力的提高和草地的恢复。

关键词: 施肥 科尔沁羊草 割草场 生物量 植物多样性 重要值 生产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照和日粮能量干预对绒山羊消化率、毛囊活性和产绒性能的影响

家畜生态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研究光照和日粮能量干预对内蒙古白绒山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毛囊活性和产绒性能的影响。选择体况良好,体重为(20.36±2.63)kg的2周岁内蒙古白绒山羊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高能量自然光照组(Ⅰ)、高能量短光照组(Ⅱ)、低能量自然光照组(Ⅲ)和低能量短光照组(Ⅳ),进行5个月的光照控制饲喂试验。结果表明,7月份Ⅳ组次级毛囊活性显著高于Ⅰ组(P<0.05),Ⅱ组和Ⅳ组试验羊的CP消化率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P<0.05);9月份Ⅳ组试验羊的DM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Ⅲ组(P<0.05),Ⅲ组的NDF和CP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Ⅳ组和Ⅰ组(P<0.05),Ⅱ组次级毛囊活性显著高于其他三个组(P<0.05);10月份,Ⅰ组试验羊平均体重显著高于Ⅳ组(P<0.05),Ⅱ组和Ⅳ组试验羊的CP消化率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P<0.05),Ⅳ组次级毛囊活性显著高于Ⅱ组(P<0.05),Ⅱ组和Ⅳ组试验羊的平均绒长度均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P<0.05);Ⅳ组试验羊的平均绒细度显著低于Ⅰ组(P<0.05);Ⅲ组试验羊的平均绒重量显著低于Ⅱ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相同光照时间高能量组试验羊平均体重提高6.98%,绒细度增加;相同能量水平短光照组试验羊的DM、NDF和CP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皮肤次级毛囊活性,绒长度和绒重量显著提高。

关键词: 光照 能量水平 消化率 毛囊 绒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州市吴中区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苏州市吴中区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选择2000—2015年植被生长最佳时期7—8月的能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地表温度、地表裸露度和植被覆盖度4个指标,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生态因子(Ef,由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归一化得到),并将生态环境质量划分为5级,对Ef进行slope分析和F显著性检验,探讨7—8月月平均生态因子(珔Ef)和生态因子变化率(ΔEf)的坡向分异情况。结果表明,近16 a来,ΔEf在[-0.08,0.06]之间,研究区总面积43%的区域ΔEf<0,57%的区域ΔEf>0,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呈缓慢变好趋势;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属Ⅱ级(珔Ef为0.700±0.001),属Ⅰ级的有东吴国家森林公园、光福风景名胜区和米堆山生态公益林,属Ⅱ级的有西山风景名胜区、东山风景名胜区、石湖风景名胜区、藏书风景名胜区、渔洋山生态公益林、清明山生态公益林和玉屏山生态公益林,属Ⅲ级和Ⅳ级的分别为木渎风景名胜区和甪直风景名胜区。研究结果既可为苏州市吴中区生态保护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又可为将来促进生态红线的智能化动态监测和有效管控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空间主成分分析 生态红线保护区 坡向定量分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蒙古灌丛化草原毛刺锦鸡儿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

植物生态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灌丛化草原的形成机制和群落结构与功能是植被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植物种群空间格局分析是研究植物种群相互作用及种群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手段。灌丛化草原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类型。该文选择分布在鄂尔多斯市的毛刺锦鸡儿(Caragana tibetica)灌丛化草原为研究对象,布设一个64 m×64 m的样方,采用"三线定位法"确定样方中灌木的空间位置,用点格局的方法分析灌木空间分布格局与种内关联。结果显示:(1)毛刺锦鸡儿种群为增长型种群,成熟毛刺锦鸡儿个体在半径<3.7 m的范围内为均匀分布,范围增大则呈随机分布;毛刺锦鸡儿幼年个体在0.3–20.4 m之间为聚集分布,其他范围表现为随机分布;死亡个体在0.7–1.4 m范围为聚集分布,其他范围则随机分布。(2)毛刺锦鸡儿存活个体对死亡个体在0–9.9 m范围内为不明显的正相互作用,其他范围无相关关系;成熟个体对幼年个体在<2.2 m范围表现为负相互作用,在>2.2 m范围表现为不相关。研究显示,毛刺锦鸡儿灌丛化草原不同发育阶段的毛刺锦鸡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不同的,并随空间尺度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在干旱区采用毛刺锦鸡儿对退化草原进行恢复重建,灌木间的株行距以4 m为宜。

关键词: 灌丛化草原 毛刺锦鸡儿 点格局 空间分布格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对奶山羊血浆异常代谢产物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通过递增饲粮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与中性洗涤纤维比(NFC/NDF)方式诱导奶山羊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ARA),旨在探讨SARA诱导过程中奶山羊血浆组胺(HIS)、脂多糖(LPS)含量及生化指标的变化。选取4只体况良好、体重接近的泌乳期萨能奶山羊,依次饲喂NFC/NDF为1.40、1.79、2.31、3.23的4种饲粮,每种饲粮饲喂15 d(为1组),前12 d为适应期,后3 d为采样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浆中HIS、LPS的含量,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当饲粮NFC/NDF由1.40递增至3.23时,成功诱导奶山羊处于SARA状态。2)在诱导SARA发生过程中,随着饲粮NFC/NDF增加,血浆HIS和LPS含量增加,NFC/NDF为3.23时显著高于NFC/NDF为1.40时(P<0.05)。3)随着饲粮NFC/NDF增加,血浆免疫球蛋白M(Ig M)、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G(Ig G)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血浆肌酐(CREA)、D-乳酸(LD)含量及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二胺氧化酶(DAO)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血浆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活性呈升高趋势,NFC/NDF为3.23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浆尿素氮(UN)含量降低,NFC/NDF为1.40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浆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升高,NFC/NDF为3.23时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血浆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且在NFC/NDF为2.31时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血浆β-羟丁酸(β-HB)含量降低,NFC/NDF为1.40时呈极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果提示,随着饲粮NFC/NDF递增,血浆中HIS和LPS含量显著增加,引发了机体炎症反应,加重了瘤胃上皮的损伤和SARA病情,激发奶山羊免疫活化状态;诱导SARA发生过程中,血浆生化指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提示SARA期间奶山羊处于应激状态,引发了肝功能损伤。

关键词: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 生化指标 奶山羊 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与中性洗涤纤维比 组胺 脂多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膜下滴灌条件下高产甜菜灌溉的生理指标

作物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甜菜是我国重要的糖料作物,其生物产量高,需水量大,合理灌溉是节约用水、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本试验连续两年研究了内蒙古半干旱地区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量甜菜块根产量与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水势、土壤含水量和耗水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灌水量对甜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甜菜的叶面积指数在叶丛快速生长期大于7.37,在块根糖分增长期和糖分积累期分别为6.08~6.51和4.19~5.57,在叶丛快速生长期、块根糖分增长期和糖分积累期叶水势分别为–0.09~–0.22、–0.18~–0.39和–0.26~–0.48 MPa,净光合速率分别为21.28~28.23、21.90~28.75和22.06~26.58μmol m–2 s–1,蒸腾速率在叶丛快速生长期和块根糖分增长期分别为9.36~10.21 mmol m–2 s–1和6.37~7.73 mmol m–2 s–1,在糖分积累期大于4.69 mmol m–2 s–1,耗水量分别为140.15~312.78、44.93~200.45和56.32~113.06 mm。甜菜产量、产糖量、水分利用效率均高的合理灌溉量,在丰雨年份(生育期降雨量>500 mm)为1350 m3 hm–2,在少雨年份(生育期降雨量<300 mm)为1800 m3 hm–2,为甜菜节水灌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生理指标。

关键词: 膜下滴灌 甜菜 生理指标 产量 含糖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粱种子萌发期耐低温材料的筛选与鉴定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筛选、鉴定耐低温高粱材料及挖掘耐低温基因能极大地促进高粱耐低温品种的培育。本研究利用全球收集的631份高粱材料经过8、6、4和2℃逐步低温处理的方法筛选鉴定,同时统计了高粱粒色与耐低温、染菌率的关系。最终筛选到7份耐低温较强的高粱材料,其中1份来自中国的帚用高粱在2℃低温处理14 d后仍有较高的相对萌发率和相对出苗率。高粱种子萌发期,白粒高粱最易染菌,黄粒高粱次之,红粒高粱染菌率最低。耐低温级别高的材料不同粒色都有分布。表明6℃或更低温度对种子的萌发率和出苗率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随着高粱粒色的逐渐加深,染菌率逐渐降低。

关键词: 高粱 种子萌发 低温胁迫 相对萌发势 相对萌发率 相对出苗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