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拟康宁木霉T-51菌株发酵液对灰葡萄孢的抑菌活性
《植物保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拟康宁木霉菌株T-51是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优秀生防菌株,在前期的研究与应用中表现出对番茄灰霉病的良好防效。本文研究了T-51菌株的PDB发酵液对灰葡萄孢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T-51发酵液在0.5%的低浓度下的抑菌率达到52.1%,与高浓度(10%)发酵液的抑菌率(59.7%)没有显著差异。当发酵液浓度下降为0.05%时失去抑菌活性。T-51摇培至第5天时的发酵液的抑菌活性稳定。T-51发酵液中的抑菌物质对高温不敏感,沸水浴处理10 min后抑菌活性没有明显降低。T-51发酵液pH为3.3,呈酸性,当调节pH至7时,发酵液抑菌活性从57.89%下降到46.61%。T-51发酵液能够显著抑制灰葡萄孢侵染番茄叶片后产生的病斑大小,接种后叶片病斑直径比对照减小53.9%。
关键词: 拟康宁木霉T-51 灰葡萄孢 生物防治 抗真菌活性


江苏猪附红细胞体16S rRNA基因的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江苏地区猪附红细胞体基因的流行变异情况,以自然感染附红细胞体的猪为试验对象,利用PCR技术扩增其部分16S rRNA基因序列,并对其系统进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均扩增出695 bp左右的特异性条带.序列分析表明:附红细胞体分离株PE1、PE2的核苷酸同源性为76.4%.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两分离株的亲缘关系较远;分离株PE1与中国、日本猪细小支原体分离株的亲缘性关系最近;分离株PE2与意大利绿念珠菌支原体分离株的亲缘性关系最近.本研究为掌握江苏地区猪附红细胞体的流行及系统进化情况奠定了基础.


异源细胞质对香菇转色和出菇规律的影响
《食用菌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个含有异源细胞质的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株(L808-A2和L808-B)和1个对照菌株(L808)为材料,从不同菌龄(60~210 d)角度分析异源细胞质对香菇转色和出菇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菌龄为60~170 d时,含有异源细胞质的L808-A2和L808-B分别以"先缓后快"和"先快后缓"的规律加快了转色进程,在部分菌龄阶段减慢了子实体形成时间、改变了子实体个数和产量;L808-A2与L808-B相比,对子实体产量的影响较小,可以作为后期异源细胞质改良香菇品种的候选种质资源。


'沪油3301'的选育、配合力分析及其适宜种植密度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选育株型紧凑且携带显性核不育恢复基因的油菜新品种,本研究以株型紧凑的纯合两型系为母本,通过连续自交与株系定向筛选,获得株型紧凑、粒重和含油量较高的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恢复系‘沪油3301’。为研究新恢复系所配组合产量优势,本试验以2个全不育系为母本,另选2个恢复系为对照,配置6个组合,比较分析其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沪油3301’所配2个杂交组合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为探索种植密度对‘沪油3301’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设置5个种植密度(12.0×104, 16.0×104, 21.3×104, 26.7×104和33.3×104株/hm2),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单株角果数、单株产量和生物产量降低,而小区实收产量先增后降,在26.7×104株/hm2密度下达到峰值,约2 183.2 kg/hm2。


基于三次发酵技术的稻秸秆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配方筛选
《食用菌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麦秸秆配方为对照,测定不同配方培养料在不同阶段的理化指标、质量损失以及不同配方栽培的双孢蘑菇产量、成品菇率,筛选适合三次发酵技术的稻秸秆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配方。结果表明:从预湿至三次发酵结束,供试配方的pH、含水量、灰分、C/N和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变化趋势相近。从菇蕾期开始,与对照相比,配方Ⅰ(37.5%麦秸秆、32%鸡粪、17.5%稻秸秆、7.5%棉籽壳、5%石膏、0.5%花生粕)和配方Ⅱ(36%鸡粪、30.5%麦秸秆、21%稻秸秆、7%棉籽壳、5%石膏、0.5%花生粕)的pH、含水量、C/N和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递减速度较慢,灰分含量递增速度较慢;在供试配方中,配方Ⅱ一次发酵培养料质量损失较低、产量和成品菇率较高,可用于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


用人工哺乳新生仔猪进行临床分离PEDV-XS12的LD50测定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测定临床流行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XS12毒株对新生仔猪的半数致死量(LD50),了解不同攻毒剂量对新生仔猪攻毒后体征指标的影响,探索新生仔猪PEDV攻毒模型的建立,依次对PEDVAg-/Ab-未哺乳新生仔猪进行PEDV肠毒增殖、肠毒扩增后的病毒载量测定和攻毒后新生仔猪的LD50测定.测定过程中对采食量、体重、体温、24 h排泄量、粪便病毒载量等指标进行24 h、为期7 d的观察与记录,并通过固定剂量法(Fixed Dose Procedure,FDP)、序贯法(Up and Down Procedure,UDP)、改进寇氏法、Bliss法综合计算出PEDV-XS12 LD50.最终,各组攻毒剂量分别为:200 copies/mL(LD100),126 copies/mL(LD80),79 copies/mL(LD60),50 copies/mL(LD40),31 copies/mL(LD20),20 copies/mL(LD0).各组受试动物死亡率依次为LD100=10/10、LD80=6/10、LD60=5/10、LD40=4/10、LD20=3/10、LD0=2/10.由此得出:PEDV-XS12 LD50为48.044 copies/mL,95%置信区间为29.053—72.071,i=0.63.该结果符合正态分布.


西瓜连作土壤微生态环境对生物耕作的动态响应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考察生物耕作(接种蚯蚓)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西瓜连作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耕作9020d,土壤p20H趋近中性,为7.25—7.68;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3.51%—36.68%、26.45%—46.33%、8.74%—22.29%;粒径>200.2520mm的土壤大团聚体的比重提升了2.88%—29.10%;随生物耕作时间延长,土壤Cu、Zn、20Mn、Fe的含量无显著变化,而Ca的含量呈上升趋势,Mg含量则呈下降趋势;生物耕作组细菌数和放线菌较对照组分别提升54.95%—107.69%和15.81%—27.49%,而真菌则下降了28.67%—52.68%。综上,生物耕作能有效改善西瓜连作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土壤养分转化,提升土壤微生物总量,提高细菌和真菌比,促进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生物耕作的密度有助于提高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改善速度,缩短处理时间;在质量相近的情况下,威廉环毛蚓对土壤的修复效果优于赤子爱胜蚓。
关键词: 威廉环毛蚓 赤子爱胜蚓 生物耕作 土壤理化特性 微生物群落结构


优质晚抽薹不结球白菜新品种'艳绿'的选育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植物细胞工程胚拯救技术创制了不结球白菜晚抽薹胞质不育系新种质P209-0201,并利用该种质选育了不结球白菜晚抽薹杂交新品种‘艳绿’。‘艳绿’属中矮箕类型,植株直立,生长势强;叶绿色,叶面光滑;叶柄淡绿色、较宽;耐寒性强,抗病抗逆性好,抽薹晚,品质优良;播种后4520d采收平均产量402050020kg∕hm2左右,适宜在上海及长江中下游类似生态条件地区春季种植。


高温和淹水胁迫对不结球白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结球白菜品种‘黑油东’和‘苏州青’为材料,研究了高温和淹水胁迫对不结球白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24℃相比,35℃和40℃的高温胁迫使2个不结球白菜品种的株高、根冠比、植株鲜干质量、叶面积与叶片含水量均降低,且40℃下以上指标的降幅大于35℃下。高温淹水双重胁迫下,2个不结球白菜品种的上述生长指标变化趋势与单一高温胁迫相似,但受伤害程度大于单一高温胁迫。高温胁迫及相同高温淹水胁迫下,耐高温和淹水的品种‘黑油东’主要生长指标增长能力大于不耐高温和淹水的品种‘苏州青’。综合分析表明:高温胁迫及高温淹水双重胁迫下,不结球白菜品种‘黑油东’受胁迫和抑制程度低于‘苏州青’,耐高温性和耐涝性高于‘苏州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