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蟹味菇和白玉菇的蛋白质及氨基酸营养评价与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2种工厂化栽培斑玉蕈(蟹味菇和白玉菇)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及营养均衡性,测定了6个不同企业生产的12个斑玉蕈样品的氨基酸含量,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抽取了各样品的必需氨基酸综合特征,采用多种参数对氨基酸营养均衡性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12个样品均含有18种常见氨基酸,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IAA)含量为436.18—533.00 mg∕g pro,含量最高的是Met;各氨基酸评分均值为123.16(Leu)—394.87(Met+Cys),满足多种国际权威氨基酸平衡模式谱的要求。Met+Cys、His、Trp和Thr的氨基酸比值系数相对较贴近模式谱要求。对IAA的化学评分分析发现,斑玉蕈蛋白的氨基酸营养供给略逊于全鸡蛋蛋白。通过PCA可抽取出4个主成分,共解释了90.016%的样品氨基酸组成差异。蟹味菇的总氨基酸含量及其在PC2的得分均高于白玉菇。基于氨基酸营养均衡性分析,推荐将蟹味菇和白玉菇与含硫氨基酸较少的豆类等蔬菜搭配食用,以满足人体对膳食氨基酸的平衡摄取。
关键词: 斑玉蕈 蟹味菇 白玉菇 蛋白质 主成分分析 必需氨基酸


甲维盐乳油混合不同助剂对鲜食玉米田草地贪夜蛾飞防效果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植保无人机喷施过程中添加助剂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乳油防治草地贪夜蛾效果的影响,于室内测定不同喷雾助剂对甲维盐溶液性质的影响,并考察不同喷液量下的植保无人机雾滴沉积分布特征及药后不同时间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喷雾助剂可有效降低甲维盐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雾滴在玉米叶片上的接触角,提高雾滴铺展系数.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药剂通过植保无人机喷施,其速效性和持效性有所不同,其中二元复配药剂甲维盐?氟铃脲具有最好的速效性,施药3d后防效达到73.6%—76.3%,氯虫苯甲酰胺持效性最好,施药10 d后防效仍达到80.3%—80.4%,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防治效果最不明显,这可能与当地草地贪夜蛾的抗药性有关.同时,添加植物油类喷雾助剂可有效提高甲维盐药剂的防治效果.该研究结果对于植保无人机药剂喷施防治鲜食玉米草地贪夜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碳对微生物–根系介导的蔬菜作物磷吸收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碳是微生物代谢活动的能量来源,解析碳驱动的微生物磷周转对根系/根际属性以及作物磷吸收的影响,对探索提高磷利用效率的根际调控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以绿叶蔬菜上海青(Brassica chinensis L., Xiaqing 3)为供试作物进行盆栽试验,供试碳源为葡萄糖。设置添加葡萄糖(+G)和不添加葡萄糖(-G,对照)两个处理,在添加葡萄糖后第7天和第21天,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磷与Olsen-P含量、根际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及柠檬酸和苹果酸含量、根系形态(生物量、根冠比、根长、根系直径、比根长和根系组织密度)与根际生理(酸性磷酸酶、柠檬酸和苹果酸)指标和作物磷吸收量。【结果】添加葡萄糖后第7天,土壤微生物量磷增加,Olsen-P含量降低;上海青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显著高于对照,另外,与不加葡萄糖处理相比,添加葡萄糖导致上海青总根长降低33%,根系平均直径增加27%,比根长降低46%,根际柠檬酸含量增加106%。从第7天到第21天,添加葡萄糖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磷降低,Olsen-P含量增加,上海青根系生长速率显著提高。葡萄糖添加后第21天,添加葡萄糖处理土壤Olsen-P含量高于对照土壤;与不加葡萄糖的处理相比,根际酸性磷酸酶和柠檬酸的分泌降低,上海青根系总根长增加,其相对增加量为31%。添加葡萄糖对第7天和第21天上海青地上部磷吸收没有显著影响。【结论】添加葡萄糖提高了前期(添加葡萄糖后第7天)根际微生物量磷,降低了Olsen-P含量,促进根际柠檬酸的分泌满足作物生长对磷的需求。后期(添加葡萄糖后第21天),微生物量磷的降低促进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刺激根系快速伸长。微生物介导磷周转诱导作物调节根系形态和根际分泌物响应土壤磷环境的变化,维持地上部磷营养。
关键词: 根系–微生物互作 微生物量磷周转 根系形态特征 根际过程 磷利用效率


草菇子实体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及其酶学性质
《食用菌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子实体在15℃放置36 h,按照液料比10∶1加蒸馏水提取粗蛋白酶液,经硫酸铵沉淀、DEAE FF离子层析柱和Superdex 75 Increase 10/300凝胶柱分离纯化,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该蛋白酶纯度和相对分子质量,并确定最适反应pH、最适温度和反应动力学常数,并探讨了不同金属离子和化学试剂对该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纯化后电泳纯蛋白酶D2-S4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0000,最适pH为7.0,最适反应温度为40℃,米氏常数Km为1.68 g·L-1,Vm为3.11μg·(mL·min)-1;与对照组相比,除Ca2+处理外,其他处理均对该蛋白酶的活性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Fe2+对该蛋白酶活性有增强作用,该蛋白酶对苯甲基黄酰氟(phenylmethylsulfonyl fluoride, PMSF)敏感,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且β-巯基乙醇对其抑制效果明显;阳离子洗涤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exadecyl 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 CTAB)和曲拉通X-100对该蛋白酶活性均有抑制,而离散型洗涤剂吐温-80对该蛋白酶有增强作用。


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氟吡菌胺及其代谢物和霜霉威在叶用莴苣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农药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样品通过改良的QuEChERS方法提取净化,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叶用莴苣Loctuca sativa L. var. ramosa Hort.中氟吡菌胺及其代谢物2,6-二氯苯甲酰胺和霜霉威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多壁碳纳米管净化,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在0.005~1 mg/L范围内,目标化合物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响应值间呈良好线性关系(R2≥0.999)。在0.02、0.1、2和100 mg/kg添加水平下,3种化合物在叶用莴苣中的回收率在85%~10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0%~18%(n=5)之间;3种化合物的定量限均为0.02 mg/kg。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687.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以有效成分928.13 g/hm2施药3次、施药间隔期为7 d时,叶用莴苣中氟吡菌胺和霜霉威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3.9~4.2和4.8~4.9 d。末次施药后5 d和7 d时,氟吡菌胺和霜霉威在叶用莴苣中的残留量分别为3.45~8.51和9.05~31.1 mg/kg,而2,6-二氯苯甲酰胺的残留量均低于定量限(0.02 mg/kg)。结合中国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最大残留限量以及叶用莴苣的生长特点和消费习惯,推荐687.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在叶用莴苣上施用的安全间隔期为5 d。
关键词: QuEChERS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氟吡菌胺 霜霉威 代谢物 叶用莴苣 残留


不同蛋白质水平对天山雪乳鸽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
《中国畜牧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对"2+2"生产模式下天山雪肉鸽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健康、平均体重(约560 g,188日龄)和产蛋性能相近且为同一天产蛋的天山雪父母代种鸽60对,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对种鸽,每对种鸽哺乳2只乳鸽。3组种鸽分别饲喂不同粗蛋白质(CP)水平(16%、17%和18%)饲粮。试验期46 d,其中18 d孵化期,28 d哺乳期。结果表明:在1~28日龄,各组间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耗料增重比无显著差异;16%CP和18%CP组乳鸽的全净膛率显著高于17%CP组;18%CP组乳鸽胸肌的滴水损失较16%CP组显著降低,而肉色黄度显著高于16%组;提高饲粮CP水平可显著增加乳鸽胸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其中,18%CP组乳鸽胸肌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16%CP组。由此可见,在"2+2"模式下,18%CP饲粮组乳鸽的肉品质最好。


臭氧结合气调保鲜鲜切绿芦笋的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2℃低温下,采用不同气调包装条件(O2 5%—10%、CO2 5%—15%、N2 75%—85%)或气调包装结合臭氧处理对鲜切绿芦笋进行贮藏试验,测定不同处理对鲜切绿芦笋贮藏过程中营养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时,气调包装条件为O2 10%、CO2 5%、N2 85%,同时结合臭氧处理,可以保持鲜切绿芦笋较好的品质,其中可溶性蛋白质、叶绿素的含量较高,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同时降低了丙二醛含量。研究结果对鲜切绿芦笋的贮藏保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播种量和播种期对上海绿肥油菜生物产量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沪油17’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播种量和播种期对绿肥油菜的生物产量及养分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和播种期明显影响绿肥油菜的生物产量。绿肥油菜的生物产量随着播种量增加而提高,随着播种期推迟而降低。当播种量为10.25 kg∕hm2时,油菜鲜样产量为27 573.47 kg∕hm2,干物质产量为4 814.33 kg∕hm2。当播种量> 10.25 kg∕hm2时,生物产量趋于稳定。绿肥油菜地上部氮、磷、钾积累量在各播种量处理间表现不一致;随着播种期推迟,养分积累量逐渐下降。综合考虑,本试验条件下,绿肥油菜适宜播种量为6.00—10.25 kg∕hm2,播种期在11月份之前较好。


水氮互作对设施菜田土壤氮素形态组成以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室内模拟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互作条件对设施菜田土壤氮素形态组成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主因素为2种土壤水分条件:70%田间持水量和100%田间持水量;副因素为5种氮素添加形态:不施氮肥、纯无机氮、纯有机氮、2/3无机氮+1/3有机氮和1/3无机氮+2/3有机氮。结果表明:水氮互作效应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和土壤细菌群落Shannon和Simpson指数的影响显著(P <0.05)。高含水量条件下,土壤无机氮含量显著降低(P <0.05),但土壤细菌群落的Shannon,Ace和Chao1指数极显著升高(P <0.01),并且随着土壤含水量升高,Aeromonas和Flavobacterium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培养30 d后,添加有机氮处理的土壤有机氮含量显著高于添加无机氮处理,添加有机氮使Cellvibrio和Devosia菌属相对丰度上升。可见,设施菜田施用有机氮肥尽管短期内不利于土壤速效氮的积累,但在适宜的水分条件下,土壤优势菌群发生了较大改变,部分固碳功能菌群丰度增加,有利于稳定土壤碳氮循环。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设施菜田水氮管理介导的土壤碳氮循环功能菌群变化的环境驱动机制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


冷鲜鸡肉表面及内部细菌菌群的多样性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冷鲜鸡肉产品表面及内部组织中细菌菌群的组成结构和增殖趋势差异,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了冷藏0 d和3 d的冷鲜鸡外源及内源细菌的菌群多样性。结果表明:在冷藏期间的2个取样时间点上,鸡肉内源和外源细菌菌群的组成均存在差异,优势菌属中的假单胞菌属和环丝菌属在鸡肉产品表面的污染程度较内部严重,而乳杆菌属在内部组织中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表面菌群;此外,5个非优势菌属的内源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应的外源细菌。冷鲜鸡不同部位的菌属增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鸡肉外源细菌在冷藏3 d后仅有与腐败相关的假单胞菌显著增殖,7个非优势菌属的丰度显著降低;而鸡肉内源菌群中,丰度显著增高或降低的菌属分别为2个(假单胞菌属和环丝菌属)和1个(Romboutsia属)。因此,在鸡肉产品污染细菌的研究和监测中,应根据目标菌的污染来源而对鸡肉产品的表面或内部肌肉组织分区采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