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模拟酸雨条件下生物炭对北亚热带栎林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在模拟酸雨条件下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质量分数及酶活性的影响,选取江苏省句容市南京林业大学实习林场的麻栎纯林为研究对象,设置空白对照组、酸雨pH 2.5、酸雨pH 3.5、酸雨pH 4.5、生物炭-酸雨pH 2.5、生物炭-酸雨pH 3.5、生物炭-酸雨pH 4.5 共 7 个处理,对林内 0~10、10~20、20~40 cm土层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质量分数及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在酸雨pH 2.5 处理下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质量分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下降幅度均最大,分别达 25.96%和 31.15%(0~40 cm土层均值);在生物炭-酸雨pH 4.5 处理下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质量分数提升效果均最好,与酸雨pH 4.5 相比分别提高119.21%和70.49%(0~40 cm土层均值).(2)在酸雨pH 2.5 处理下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最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了 2.45%~12.77%、2.54%~24.32%、12.62%~39.94%;在生物炭-酸雨pH 4.5 处理下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最高,与酸雨pH 4.5 处理相比分别升高34.76%、29.01%、50.71%(0~40 cm土层均值);生物炭对 20~40 cm土层酶活性影响较弱.因此,生物炭对模拟酸雨条件下北亚热带栎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质量分数及酶活性具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作用,且生物炭-酸雨pH 4.5 处理对各指标的提升效果最显著.该研究可为酸雨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利用生物炭改善土壤酸化状况提供依据.

关键词: 模拟酸雨 生物炭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酶活性 亚热带栎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豆C3H和NBS转录因子家族成员鉴定及盐胁迫响应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NBS和C3H是植物体内2个重要的转录因子家族,在调控植物抗病与耐盐方面不可或缺.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qRT-PCR分析,分别鉴定出30个和289 个绿豆C3H和NBS家族成员,2 个基因家族各有 13 个基因受到纯化选择,并且C3H和NBS基因家族种内共线性关系均为片段重复.耐盐材料的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VrC3 H5、VrC3 H7、VrC3 H10和VrC3 H13等4个基因的表达量在盐胁迫后发生显著改变.VrC3 H5,VrC3 H7 和VrC3 H13 3个基因对脱落酸(ABA)处理、氯化钠(NaCl)处理、干旱胁迫都有不同程度的响应,VrC3 H5 在ABA处理后基因表达量上调超过了10倍.在NBS基因中,有85个基因在盐胁迫10d和15d后出现显著差异表达,其中9个NBS基因表达变化值|log2FC|(FC为表达倍数变化)大于2.VrNBS20转录因子通过调控EVM0022385 参与绿豆的耐盐功能,VrN-BS20可能是绿豆抗病与耐盐调控网络中的交叉点.本研究结果为绿豆耐盐与抗病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因资源.

关键词: 绿豆 NBS基因家族 C3H基因家族 盐胁迫 VrNBS20转录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不同方法评价坚果与果干复配物的抗氧化能力

食品科学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科学评价坚果与果干复配物的健康功效,本实验通过化学提取法、体外消化模型、小鼠模型评价多种坚果与果干复配后的抗氧化能力变化。化学提取法分析结果表明,坚果与果干复配后富含酚类物质、脂肪酸和蛋白等营养物质,且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acid),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ion?reducing?antioxidant?power,FRAP)比坚果组总体显著提高(P<0.05);体外消化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与坚果和果干组相比,胃肠道消化后坚果与果干复配物中酚类物质的含量提高了2.90%~60.38%,两种自由基清除率提高了1.23%~18.60%,且坚果与果干适当配比时(6∶4,m/m)抗氧化协同效果最好;小鼠模型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坚果与果干复配物在体内消化后提高了小鼠血清和肝脏中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及总抗氧化能力,并有效抑制了丙二醛的产生,保护了小鼠肝细胞形态的完整性。综上所述,坚果和果干混合具有协同增效抗氧化作用,并在体内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

关键词: 坚果与果干复配物 抗氧化能力 酚类物质 协同增效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葡萄酒酿造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糖苷酶活分析

中国食品学报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自然发酵葡萄酒中分离出1株乳酸菌,通过形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评价乳酸菌的α-L-阿拉伯糖苷酶活、α-L-鼠李糖苷酶活性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为短乳杆菌,其具有α-L-阿拉伯糖苷酶活性、α-L-鼠李糖苷酶活性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且在生长平台期酶活较高,主要存在于菌株胞内和完整的细胞中.不同碳源对菌株的上述3种酶活的影响也不同,与葡萄糖为碳源相比,纤维二糖、熊果苷对菌株β-D-葡萄糖苷酶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α-L-阿拉伯糖苷酶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熊果苷对菌株α-L-鼠李糖苷酶活有促进作用,而纤维二糖对菌株α-L-鼠李糖苷酶活有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为开发新的葡萄酒酿造乳酸菌株及提高葡萄酒品质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葡萄酒 香气 短乳杆菌 鉴定 糖苷酶 酶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组学的葡萄种子代谢物鉴定与比较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葡萄种子因富含多种代谢产物而具有较高生物活性。全面鉴定葡萄种子中代谢物组分,比较分析不同品种间代谢物差异,探讨葡萄种子代谢物与果皮颜色和品种起源之间的关系,为深入开发和利用葡萄种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紫红色欧美种葡萄‘巨峰’、浅红色欧亚种葡萄‘魏可’和黄绿色欧亚种葡萄‘黄意大利’成熟期种子为材料,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进行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采用多元统计学等方法鉴定和比较代谢物。【结果】代谢组学数据质量好,组内样品重复性较好,组间样品存在差异。3个葡萄品种种子中共检测到514个代谢物,包括氨基酸、脂类等6类初生代谢物和原花青素、白藜芦醇等20类次生代谢物。不同品种间代谢物种类相似,但含量差异显著。大多数代谢物的相对含量在深色品种‘巨峰’种子中较高,在浅色品种‘魏可’种子中次之,在无色品种‘黄意大利’种子中较低,表明葡萄种子代谢物含量可能与果皮颜色呈正相关。‘魏可’和‘黄意大利’种子代谢物的相对含量较为相近,而均与‘巨峰’种子代谢物的相对含量差异较大,表明葡萄种子代谢物含量可能与品种起源有关。不同葡萄品种间的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苯丙烷生物合成、花青素合成和脂类代谢等途径。差异代谢物中酚类物质较多,且差异倍数最大的代谢物以类黄酮为主。葡萄种子中酚类和脂类物质种类非常丰富,除了单体黄烷-3-醇及其聚合物外,黄酮和黄酮醇等酚类物质的相对含量也较高;白藜芦醇在3个品种间没有显著差异;溶血磷脂酰胆碱等甘油磷脂含量较高,亚麻酸含量较低,不同品种间脂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差异较小。【结论】不同葡萄品种种子中代谢物种类类似,但含量与果皮颜色和品种起源有关。酚类和脂类物质是葡萄种子代谢物的重要组分,可作为食品等加工行业的良好来源。

关键词: 葡萄 种子 代谢组学 代谢物 酚类 脂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高密度Bin遗传图谱定位水稻抽穗期QTL

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挖掘新的控制水稻抽穗期相关位点和候选基因,对抽穗期的遗传机制研究和品种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抽穗期存在明显差异的粳稻TD70和籼稻Kasalath杂交衍生的包含186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了基于深度重测序的高密度Bin遗传图谱,图谱共包含12,328个Bin标记.RIL群体及亲本2018年和2021年正季种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以家系从播种到抽穗所经历的天数作为抽穗期表型值,使用IciMapping软件3.4版的完备区间作图法,对控制水稻抽穗期的QTL进行鉴定.2年共检测到15个抽穗期的QTL,分布在3号、6号、7号、8号、10号和12号染色体上,LOD值为2.58~10.68,其中7个QTL和已知抽穗期QTL的位置存在重叠或者部分重叠.共有4个QTL在2年均检测到,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对2年重复鉴定到的4个QTL区间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和亲本间序列分析,共发现7个注释有功能,且在2个亲本间编码区存在非同义突变的基因.根据候选基因SNP的类型对RIL群体家系进行基因等位型分类和效应分析,发现4个基因其不同等位型的RIL家系在抽穗期上存在显著或者极显著差异,推测可能为候选基因,可用于后续水稻抽穗期的分子机制研究.

关键词: 水稻 重组自交系 高密度Bin图谱 抽穗期 QT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粳糯稻抗稻瘟病基因检测与品种抗性鉴定

核农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糯稻的稻瘟病抗性水平和抗稻瘟病基因分布,评价抗稻瘟病基因的抗性效应,利用自然诱发鉴定与人工接种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65个糯稻品种(品系)的稻瘟病抗性,利用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ASP)标记技术检测Pi2、Pi9、Pigm、Pi1、Pikh、Pik、Pi5、Pita等8个基因.2021年自然诱发鉴定、2021-2022年人工接种鉴定中抗以上品种(品系)的比例分别是41.6%、24.6%和6.2%,说明糯稻品种(品系)的稻瘟病抗性年际间波动大、整体抗病性一般.除了Pigm外,其他7个抗病基因都有分布,分布频率差异较大,Pita基因在供试材料中分布频率最高,达到了67.7%,其次是Pikh、Pi9、Pi2、Pi5、Pik、Pi1,分布频率为47.7%、38.5%、27.7%、13.8%、4.6%、1.5%.供试糯稻品种(品系)携带0~4个抗病基因不等,仅有连糯19105携带4个抗性基因.国审、江苏审定的品种携带Pita的比例最高,安徽审定品种携带Pi9的比例最高,山东审定品种携带Pi5的比例最高,但不携带Pi2基因,Pik基因仅存在于国审及江苏审的品种中.携带3个抗性基因的供试品种(品系)抗性最好,其中"Pi2+Pita+Pik"、"Pi9+Pita+Pik"连续两年的自然诱发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抗病品种(品系)的比例均达到100%,年际间抗病稳定,可作为改良粳糯稻瘟病抗性主要的基因组合.本研究结果对粳糯稻的抗稻瘟病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糯稻 稻瘟病 KASP 抗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秋葵果实质地变化的生化和转录组联合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秋葵果实发育过程质地易木质化变硬,严重影响商品价值。为探究黄秋葵果实质地变硬的机制,选择易老化变硬的Z06和不易老化的苏优葵3号两个品种在其果实3个发育时期进行生化指标的测定及转录组测序。结果发现,品种间或不同发育时期果实质地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木质素积累导致的木质化,纤维素和原果胶同时也起到积极的作用。转录组学分析表明,相同品种在不同果实发育时期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主要在苯丙烷生物合成和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显著富集;而相同时期两品种间的差异表达基因除了与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有关,光合作用和光合作用天线蛋白途径也起重要作用。在果实成熟质地变硬阶段,苯丙氨酸酶(PAL,phenylalanineammonialyase)基因是影响木质素积累的关键基因;蔗糖合成酶3(SUS3,sucrose synthase)基因对纤维素的积累贡献最大,而β-葡萄糖苷酶(BGLU,β-Dglucosidase)基因的下调表达也是促进纤维积累的重要因素;半乳糖醛酸转移酶6(GAUT6,galacturonosyltransferase)基因和SUS6基因对原果胶的积累贡献较大,但大部分果胶酯酶(PME,pectinesterase)基因和聚半乳糖醛酸酶(PG,polygalacturonase)基因对原果胶的积累均呈负贡献。木质素合成相关基因PAL6、PAL5、PAL1及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2(CCR2,cinnamoyl-CoA reductase)基因、细胞色素P450亚酶84A1(CYP84A1,cytochrome P450)基因、CYP73A12,以及光合途径相关基因放氧增强蛋白2(PSBP2,oxygen-evolving-complex)基因和叶绿素a/b结合蛋白2(CAB1R,chlorophyll a/b binding protein)基因是影响品种质地差异的重要基因。

关键词: 黄秋葵 果实老化 转录组 木质素 关键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缓控释肥深施对黏性土壤麦田氮素去向的影响

环境科学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黏性土壤严重影响土壤水肥运移.采取适宜的农艺措施优化土壤无机氮分布,减少该类型土壤的氮素损失是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明确缓控释肥种肥深施对黏性土壤麦田氮素损失的影响,选择常规化肥(CN)和缓控释肥(RCU)这2种类...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性土壤 小麦 缓控释肥 深施肥 氮损失 土壤无机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桑黄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展望:桑黄产业发展千岛湖宣言

菌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桑黄是最早收录于我国中药古籍中的一类大型珍稀药用真菌的总称,具有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和降尿酸等多种功效作用。现代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桑黄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广泛分布于我国及北半球不同地区,并生长在桑树、杨树、丁香、忍冬、栎树、锦带花、水曲柳、枣树和核桃楸等多种阔叶树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桑黄人工驯化,目前主要用于桑黄产业的种类有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瓦尼桑黄(又称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鲍姆桑黄Sanghuangporus baumii和粗毛纤孔菌Inonotus hispidus等,产业规模正在逐年扩大,形成具有广阔发展潜力的健康产业,产生了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本文从桑黄的历史记载、分类地位的演变、功效研究、产业发展进程及面临的瓶颈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提出了促进桑黄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并对产业发展愿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桑黄 分类 历史演变 功效作用 产业问题 发展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