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TPA的猕猴桃质地差异分析及贮藏性评价
《果树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贮藏温度下不同品种猕猴桃果实质地差异及贮藏性能。【方法】以徐香、金丽、华特、甜华特果实为试材,通过TPA(Texture profile analysis,质地多面分析)测试,测定4个品种猕猴桃果实主要质地参数,并对质地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贮藏指数比较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在25℃和4℃2个贮藏温度下,4个猕猴桃品种果实质地间存在差异。0 d时,徐香、金丽果实TPA硬度、弹性、内聚性、咀嚼性、回复性明显高于华特、甜华特果实,黏性却显著低于华特、甜华特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4个猕猴桃品种果实硬度、内聚性、弹性、咀嚼性和回复性呈下降的总态势,黏性呈上升的总态势,但25℃下华特、甜华特果实各质地参数变化较为平稳,贮藏指数接近于0。此外,4℃低温贮藏可以有效减缓猕猴桃果实质地变化,延长猕猴桃贮藏期。相关性分析表明,猕猴桃果实硬度、内聚性、弹性、咀嚼性、回复性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对猕猴桃TPA测定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2.08%。【结论】不同品种猕猴桃果实在贮藏过程中果实质地变化存在差异,TPA质地参数间多呈显著正相关,其中TPA硬度、咀嚼性、黏性是区分华特、甜华特果实和徐香、金丽果实的重要质地参数;结合质地参数变化可得25℃下华特、甜华特果实质地更稳定,更耐贮藏,而4℃下,徐香更耐贮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水杨酸对水稻苗期生长与防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外源水杨酸(SA)对水稻苗期生长与SA相关防卫反应的影响,用不同浓度外源SA喷施苗期日本晴水稻,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水稻苗期生长关键指标叶绿素含量,采用qRT-PCR定量分析外源SA对水稻苗期SA合成基因PAL1、SA受体基因NPR1、SA信号途径下游的转录因子WRKY45/WRKY76和防卫基因PR1a/PR1b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外源SA对上述水稻基因的影响不同,即低浓度SA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水稻苗期叶绿素积累,并显著影响水稻苗期防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高浓度SA抑制叶绿素的积累,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综合比较结果显示,喷施2.0 mmol·L-1外源SA对水稻苗期防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最为有效,该结果为进一步探索外源SA促进水稻苗期生长并提高水稻苗期防卫能力的作用研究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真空预冷对鲜食莲子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真空预冷对鲜食莲子采后品质的影响,分别设置不同的预冷终压(500、750、1000 Pa)及补水率(0%、2%、4%、6%),以未预冷处理作为对照,研究不同真空预冷条件对鲜食莲子降温速率和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真空预冷可在极短时间内降低鲜食莲子采后田间热和呼吸速率,终压750 Pa处理所需预冷时间和预冷过程中的失重分别为780 s和4.51%;鲜食莲子在真空预冷前进行补水处理,不仅延长了贮藏期,而且保持了较好的贮藏品质。其中750 Pa、补水率4%处理的效果较好,维持了鲜食莲子较好的外观品质,显著降低失重和呼吸速率,抑制其褐变并保持较高的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因此,终压750 Pa、补水率4%的真空预冷条件可有效延缓鲜食莲子的黄化与衰老,保持较好的品质并延长贮藏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肉桂精油对食源性肠炎沙门氏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作用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肉桂精油对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和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抑制效果,通过平板计数、电导率、核酸和蛋白质泄漏、显微镜观察和呋喃硼酸二酯类(autoinducer-2,AI-2)活性等分析肉桂精油对2种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细胞膜损伤、黏附性及其群体感应的影响,并评价其对牛肉汁抑菌效果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肉桂精油对肠炎沙门氏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MIC分别为0.1和0.2 mg/mL,抑菌活性呈现浓度依赖性。处理时间越长,2种致病菌电导率上升越高,蛋白质和核酸泄露与肉桂精油浓度呈正相关,其中沙门氏菌高于单增李斯特菌。亚抑菌浓度肉桂精油还能有效减少沙门氏菌和单增李斯特的黏附和AI-2活性,在1/2 MIC作用下AI-2信号分别减少42.8%和37.6%。用0.8 mg/mL肉桂精油处理72 h后,菌落总数、肠炎沙门氏菌和单增李斯特菌分别降低2.38、3.56和2.97 lgCFU/mL。综上表明,肉桂精油对肠炎沙门氏菌和单增李斯特菌表现出良好的抑菌和杀菌活性,其中肠炎沙门氏菌更敏感,亚抑菌浓度下还干扰AI-2活性,减少生物被膜形成。该研究为植物精油在肉类保鲜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炭黑对采食玉米赤霉烯酮污染饲粮的大鼠生长性能和生殖系统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在玉米赤霉烯酮(ZEN)污染的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植物炭黑对大鼠生长性能和生殖系统的影响,旨在评价植物炭黑对ZEN的吸附效果和对大鼠健康的改善作用,为其用于畜牧生产及饲料行业提供依据.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选用64只体重约为150 g的5~6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1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4个组分别为:1)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2)负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25 mg/kg ZEN;3)低剂量植物炭黑组,饲喂基础饲粮+25 mg/kg ZEN+1.0 g/kg植物炭黑;4)高剂量植物炭黑组,饲喂基础饲粮+25 mg/kg ZEN+1.5 g/kg植物炭黑.试验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结果 表明: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负对照组大鼠第1~14天平均日增重(ADG)显著降低(P<0.05),第1~28天ADG极显著降低(P<0.01),分别降低了26.06%和28.45%;负对照组大鼠第1~14天料重比(F/G)显著升高(P<0.05),第15~28天和第1~28天F/G极显著升高(P<0.01),分别升高了33.08%、28.21%和40.73%.与负对照组相比,高剂量植物炭黑组大鼠第15~28天和第1~28天F/G显著降低(P<0.05),分别降低了15.90%和20.89%.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负对照组大鼠第14和28天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第28天血清谷丙转氨酶(GPT)活性显著升高(P<0.05),第28天血清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分别升高了37.67%、44.17%、42.55%和37.75%.与负对照组相比,高剂量植物炭黑组大鼠第14天血清ALP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第28天血清GPT和GOT活性显著降低(P<0.05),分别降低了22.48%、24.48%和20.27%.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负对照组大鼠第14天血清促卵泡素(FSH)浓度极显著升高(P<0.01),第28天血清FSH浓度显著升高(P<0.05),分别升高了20.40%和19.86%;负对照组大鼠第14和28天血清雌二醇(E2)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分别降低了19.30%和17.59%;负对照组大鼠第14天血清促黄体素(LH)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第28天血清LH浓度显著降低(P<0.05),分别降低了46.74%和25.63%.与负对照组相比,低剂量植物炭黑组大鼠第14天血清LH浓度极显著升高(P<0.01),升高了35.20%;高剂量植物炭黑组大鼠第14天血清FSH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第28天血清FSH浓度显著降低(P<0.05),分别降低了28.94%和19.38%;高剂量植物炭黑组大鼠第14和28天血清E2浓度极显著升高(P<0.01),第14天血清LH浓度极显著升高(P<0.01),分别升高了29.98%、31.50%和71.94%.4)卵巢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显示,负对照组卵巢皮质部可见萎缩,原始卵泡、初级卵泡和初级卵母细胞明显较空白对照组减少,低剂量植物炭黑组和高剂量植物炭黑组卵巢组织形态较负对照组明显改善.由此可见,植物炭黑具有吸附ZEN的能力,饲粮添加植物炭黑具有缓解ZEN导致的大鼠生长性能下降和繁殖系统紊乱的作用;推荐植物炭黑适宜添加剂量为1.5 g/kg.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植物炭黑;吸附剂;大鼠;生长性能;生殖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探索促进寄生蜂生殖力的蜜源植物共性特征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布局合适的蜜源植物,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害虫防控服务,已成为一种常用的生境管理技术。然而,如何筛选理想的蜜源植物是保护生物防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研究通过室内试验构建蜜源植物对寄生蜂寄生能力影响的数据库,分析了不同蜜源植物的效应值与寄生蜂和蜜源植物关键生态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花序类型是筛选蜜源植物的最重要特征,其中复伞形花序植物的花对寄生蜂寄生能力的促进作用最显著,而花单生、头状花序和穗状花序植物的对寄生蜂寄生能力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赤眼蜂等微小型寄生蜂的生殖潜力的高低对其取食蜜源植物后的寄生能力影响不显著。寄生蜂的寄主类型、种群类型等不会影响蜜源植物对赤眼蜂的寄生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菜夜蛾幼虫龄数和龄期的测定
《浙江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是芦笋、番茄、棉花、萝卜、玉米等植物上的重要害虫.明确该虫幼虫的龄数和龄期,可为其预测预报和科学防治提供依据.对甜菜夜蛾幼虫各龄期的头壳宽度、体长和体重进行测量,并根据频次分布图、戴氏定律、Crosby生长法则和回归分析推断和验证甜菜夜蛾幼虫的虫龄数.结果显示,甜菜夜蛾1~5龄幼虫的头壳宽度范围分别为0.21~0.30、0.40~0.49、0.65~0.75、1.05~1.15、1.65~1.80 mm,频次分布呈现出5个明显的集中区域;1~5龄幼虫的体长范围分别为1.0~3.1、2.5~6.5、4.0~10.0、5.0~15.0、11.0~27.0 mm,各龄期体长出现重叠,频次分布集中区域不明显;1~5龄幼虫的体重范围分别为0.025~0.567、0.200~6.000、1.100~15.200、6.200~65.600、32.900~275.200 mg.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甜菜夜蛾幼虫共5龄,幼虫头壳宽度可作为分龄指标,而幼虫体长和体重在各龄期出现较大程度的重叠,不宜作为分龄指标.
关键词: 甜菜夜蛾;幼虫龄期;头壳宽度;体长;体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芸苔素内酯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开花期耐热性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基因型杂交稻对高温耐受性的差异及芸苔素内酯(BR)对提高不同类型杂交稻耐热性的作用效果,本研究以杂交籼稻、偏籼型籼粳杂交稻和偏粳型籼粳杂交稻各2个品种为材料,在开花期设置常温、高温和高温下喷施0.15%BR 3种处理,分析其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花粉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等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导致杂交稻的结实率、单株产量和花粉活力显著下降,其中杂交籼稻耐热系数为0.73,显著高于偏粳型籼粳杂交稻(耐热系数0.47)。而高温下喷施BR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结实率、单株产量和花粉活力,杂交籼稻、偏籼型和偏粳型杂交稻恢复系数分别为1.23、1.43和2.00,以偏粳型杂交稻的缓解效果最明显。喷施BR降低了高温处理下不同基因型杂交稻的超氧阴离子含量,并提高了甲基乙二醛酶(GlyⅠ)活性及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含量(GSH),同时改变了抗氧化酶相关基因OsAPX1、OsCATB、OsGPX3和OsGLYI8的表达水平。综上可知,杂交籼稻常温下产量表现低于籼粳杂交稻,但具有较强耐热性,高温下喷施BR对杂交籼稻产量下降的缓解效果明显低于籼粳杂交稻;籼粳杂交稻尤其是偏粳型,尽管对高温表现敏感,但与BR的相互作用可有效抵御高温胁迫,喷施后产量可接近或达到常温对照水平。本研究结果为提高杂交水稻开花期耐高温能力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高温 芸苔素内酯 耐热系数 抗氧化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X-rayμCT技术的玉米籽粒结构特征的粒位效应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籽粒因其在果穗上着生位置不同存在较大差异,明确籽粒结构特征的粒位效应为玉米的消费、加工和播种质量等玉米产量和品质性状的评价提供参考.该研究以3个不同籽粒类型的玉米品种登海618(DH618)、KX3564和先玉335(XY335)为材料,利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X-ray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X-rayμCT)技术扫描测试样本,通过图像滤波、阈值分割等图像分析方法重建籽粒3维结构,获取玉米果穗不同粒位籽粒的胚、胚乳、皮下空腔、胚空腔、硬质胚乳、粉质胚乳、胚乳空腔等结构参数.数据分析表明,籽粒不同结构指标在果穗上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从基部到顶部(不考虑果穗两端的极端籽粒),胚、胚乳及硬质胚乳体积线性下降,各指标在果穗上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5.82~33.36、180.15~296.50及87.13~166.00 mm3;胚乳空腔>皮下空腔>胚空腔,果穗中部籽粒的空腔较小且稳定,3个品种表现一致;胚与胚乳的比值在粒位间基本稳定,粉质胚乳体积、硬质胚乳与粉质胚乳的比值从基部至顶部逐渐减小,但不同指标的变化斜率存在差异.3个供试品种的籽粒结构参数不同:DH618果穗不同部位籽粒胚与胚乳的比值大于KX3564和XY335,XY335籽粒硬质胚乳与粉质胚乳的比值大于DH618和KX3564.在籽粒空腔方面,KX3564皮下空腔的比例较高,而XY335胚乳空腔的比例较高.3个品种胚、胚乳、皮下空腔体积在玉米籽粒中的比例平均分别为9.27%、89.87%、0.86%.X-rayμCT扫描技术为玉米籽粒性状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明确果穗籽粒结构的粒位效应有利于全面地掌握玉米果穗上籽粒的性状特征,为玉米的生产、加工及品种改良等提供借鉴.
关键词: 作物;玉米;粒位效应;籽粒结构;X-ray μC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三角地区市场常见农产品中40种真菌毒素的污染状况和特征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长三角地区市场小麦、玉米、稻谷、番茄和桃等常见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水平和特征,为农产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从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的超市、农家和农贸市场等抽样采集农产品720份,包括120份小麦、150份玉米、150份稻谷、150份番茄和150份桃。谷物样品先后经水和含1%(V/V)甲酸的乙腈溶液提取,果蔬样品经含1%(V/V)甲酸的乙腈溶液提取。提取液通过氯化钠和无水硫酸镁盐析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准确测定其中40种重要真菌毒素的含量。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检出率和含量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对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含量与产地温、湿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720份农产品中共检测到36种真菌毒素,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链格孢霉毒素、伏马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及其修饰物和玉米赤霉烯酮(ZEN)等,总检出率为75.3%。其中,伏马毒素B1(FB1)检出率最高(49.0%),其次为细交链孢菌酮酸(TeA)(37.5%)、伏马毒素B2(FB2)(35.7%)、腾毒素(Ten)(29.6%)、伏马毒素B3(FB3)(29.3%)、ZEN(22.6%)、DON(21.4%)、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DON)(10.7%)、赭曲霉毒素A(OTA)(10.4%),赭曲霉毒素B(OTB)(8.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葡萄糖苷(D3G)(7.2%)、赭曲霉毒素C(OTC)(6.4%)、黄曲霉毒素B2(AFB2)(5.8%)和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DON)(5.4%)。59.5%的农产品样品受到2种或2种以上真菌毒素污染,同一份样本中被检出毒素数量最多达到23种。根据GB 2761-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有1份玉米样本黄曲霉毒素B1(AFB1)超标,1份稻谷样本OTA超标,6份小麦和2份玉米样本ZEN超标,总超标率为1.4%,整体污染水平不高。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水平表现出一定的类型和地区差异。小麦中,Ten、TeA和DON污染最严重;玉米中,伏马毒素污染较普遍;稻谷中则主要为Ten、TeA和伏马毒素;果蔬中伏马毒素、赭曲霉毒素和链格孢毒素等真菌毒素检出较多。从地区来看,浙江省小麦样品中DON和ZEN污染水平最严重,安徽省玉米样品FB1污染浓度较高,而江苏省稻谷样品中DON和ZEN的检出率和浓度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相关性分析表明,谷物中Ten、TeA、FB1、DON和ZEN等毒素的含量与产地温、湿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果蔬中毒素的含量与温、湿度均无相关性。【结论】长三角地区市场农产品被多种真菌毒素污染,总体污染水平相对较低,但单一样品受到多种毒素混合污染的情况较多,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关键词: 真菌毒素 农产品 混合污染 长三角地区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